会员登录|免费注册|忘记密码|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保存桌面|手机浏览|联系方式|购物车
企业会员第1年

徐州青枣阀门科技有限公司  

阀门研发、销售,五金交电、水暖器材、建材、日用品、家用电器销售,龙头及配件组装、销售。(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搜索
新闻分类
  • 暂无分类
联系方式
  • 联系人:单祥海
  • 电话:0516-83275688
  • 传真:0516-83275688
  • QQ:792213305
站内搜索
 
荣誉资质
  • 暂未上传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新闻中心 > 设施蔬菜软管微喷灌节水技术
新闻中心
设施蔬菜软管微喷灌节水技术
2017-01-0615
      当前,我国农业节水灌溉方式主要有滴灌、喷灌、微喷灌等几种,上述灌溉方式各有所长,各有不足,随着示范县建设项目的推进,宁河县引进高畦暗灌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出适合当地设施农业生产的软管微喷灌节水技术,具有省水、省地、省力、省肥、增产、增效的特点。本文主要介绍软管微喷灌节水技术应用中的特点和注意事项。

      目前,设施蔬菜生产中大多采用沟灌或畦灌,这种传统灌水方式不仅浪费水,而且灌后地温明显下降,还会造成土壤板结、硬化、紧实度增大、通气性不良,时间久了就会破坏土壤结构,使其理化性质恶化,这种土壤生态环境极不利于植株的生长发育,尤其是根系的发育。另外,还造成棚室内空气相对湿度明显增加,致使病虫害加重。

      针对以上问题,宁河县农业局通过不断实践,对高畦暗灌技术进行了改进,摸索出一套软管微喷灌节水技术,克服了以往灌溉技术中的不利因素,且成本低,操作简易,效果显著,得到了广泛推广。

      一、主要优点

      1.投资少、省时、省工。喷灌中输水管道和微喷带均使用可压成片状盘卷的薄壁塑料软管制成,是目前国内微灌产品价格最低的一种,亩投资仅400元左右。软管微喷灌给水不用人工护渠拨水,减少了工时,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

      2.节水效果明显。日光温室软管微喷灌的微灌带是铺在作物根系地表面的塑料薄膜下,每次灌水都均匀分布在根系土层内,而无大量积水乱流现象,不仅减少了水分的浪费,而且还减少了水分的蒸发,节水率达50%左右。

      3.提高肥效。应用软管微喷灌技术,底肥追肥集中,水在土壤中渗透缓慢,避免了养分流失,同时随水追肥,有利于作物均匀吸收养分和水分,进而提高了肥效的利用率。

      4.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能。应用软管微喷灌技术,给水时间长,速度慢,使土壤疏松,容重小,土壤孔隙适中,减轻了土壤的酸化和盐化程度,为作物正常生长创造了良好的土壤环境,作物长势均衡,一致性好。

      5.能有效地提高棚室内地温和气温。与畦灌相比,地温可提高3~6℃,气温提高1~3℃,有效的促进了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的提高。

      6.,减轻病虫害侵染机会。应用软管微喷灌技术给水缓慢均匀,加上地膜覆盖土壤内水分蒸发系数极小,空气相对湿度比不应用的降低23%以上,叶面保持干燥时间长,有效地减少了各种病原菌的侵染,防止了各种病害的发生。

      7.有利于增产增收。生产的产品质优,果实整齐,色泽好,三类果少,下果集中,色泽好,市场行情好,比不应用软管微喷灌技术给水提高产量10%。

      二、技术要点

      .1设备组成:主要由输水管、微喷带、专用接头、吸肥器、过滤网、三通、堵头等部件组成,需与地膜覆盖技术相结合,安装简便,容易操作,使用效果好。

      2.前期准备:棚室中垄台做成台高15~20cm,底宽83-85cm,面宽70cm,作业道50cm。使用微喷前应在作物移栽前施足有机肥料,避免引起营养比例失调及后期脱肥。

      3.安装程序:首先安装主管,在水源与输水管的接口处安装过滤网防止水中杂质的进入,然后铺设输水管并在前部与吸肥器连接,做到水肥并施,顺畦延伸到前屋面底端,由于棚室中水源一般在中部,所以利用三通变相延底端贯穿整个棚室。其次布置微喷带,微孔向上,根据微喷带的位置用剪刀将输出水管剪出相应的接头安装孔,利用接头将微喷带与输水管连接,尾端封闭,然后整理水管拉直,再覆上地膜,并将输水管尾部封死,另一头与水源连接即可使用。

      三、注意事项

      1.定期对节水灌溉设备进行检修和养护,发现损坏及时更换。保持各部件清洁,特别对过滤器要经常检查并进行清洗,防止微喷孔堵塞,影响使用效果。

      2.施肥用药时要将肥料与农药充分的溶解,并滤去杂质,以保持微喷灌系统正常的运转,最好在出肥口装置沙网过滤,防止阻塞,以发挥良好的功效。

      3.阀门前要先拉直各软管,再打开阀门灌满管后检查各软管孔是否堵塞,如堵塞用手捏一下,使其通畅,提高浇灌效果。

      4.一定要按作物种类、生育期等需水量控制供水量,避免灌水量过大,起不到应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