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
行业

建筑节能设计说明

日期:2014-03-27     浏览:273    下载:0     体积:43705k    
文件类型:压缩文件
文件大小:43705k
评论:0    


您还没有登录,请登录后查看详情


福建省建筑工程施工图
节能设计说明示范文本
 
第二部分
 
公共建筑施工图节能设计说明
第一节  建筑专业
1.1设计依据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以下简称“标准”)GB50189-2005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节能专篇(建筑)》(2007)
《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411-2007
《福建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DBJ13-62-2004
《福建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使用手册》(以下简称“手册”)
国家及地方相关的规范、标准、规定
1.2工程概况
1.2.1建设地点:
1.2.2工程性质:
1.2.3工程规模:地上总建筑面积 平方米,
建筑层数为地上层,地下层;
建筑总高度 米;
1.2.4建筑朝向:(含角度)
1.2.5结构体系:
1.3气候分区和计算方法
1.3.1本工程公共建筑部分所属的地区:
□夏热冬暖地区
□夏热冬冷地区
1.3.2计算方法:
□“规定性指标”
□“权衡判断法”
1.3.3使用软件为:
□“TBEC”天正节能软件
□“PKPM软件”
□其他软件:
 
1.4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及节能措施
表1.4.1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表(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
  设计内容 规定指标 计算或查表数值 节能
措施
1 屋顶 传热系数K
[W/(㎡·k)]
K≤0.7    
2 外墙 传热系数K
[W/(㎡·k)]
K≤1.0    
3 底面接触室外空气的架空楼板或外挑楼板 传热系数K
[W/(㎡·k)]
K≤1.0    
4 地面和地下室外墙热阻 热阻R
[(㎡·k)/w]
R≥1.2    
5 窗墙
面积比
 
外窗(包括透明幕墙) 传热系数K 遮阳系数SC 朝向 窗墙面积比 传热系数K 遮阳系数SC  
窗墙面积比≤0.2 ≤4.7
0.2<窗墙面积比≤0.3 ≤3.5 ≤0.55/-      
0.3<窗墙面积比≤0.4 ≤3.0 ≤0.50/0.60 西      
0.4<窗墙面积比≤0.5 ≤2.8 ≤0.45/0.55      
0.5<窗墙面积比≤0.7 ≤2.5 ≤0.40/0.50      
7 外窗
(包括透明幕墙)
玻璃可见光透射比τv 窗墙面积比
<0.4时,τv≥0.4
   
8 屋顶
透明
部分
屋顶透明部分面积
/屋顶总面积
≤20%    
传热系数
K[W/(㎡·k)]
K≤3.0  
遮阳系数SC SC≤0.4  
注:节能措施中屋顶、外墙、地面、地下室外墙、架空或外挑楼板应注明保温隔热材料导热系数λ及厚度
 
 
表1.4.2围护结构热工性能表(夏热冬暖地区公共建筑)
  设计内容 规定指标 计算或查表数值 节能
措施
1 屋顶 传热系数K
[W/(㎡·k)]
K≤0.9    
2 外墙 传热系数K
[W/(㎡·k)]
K≤1.5    
3 底面接触室外空气的架空楼板或外挑楼板 传热系数K
[W/(㎡·k)]
K≤1.5    
4 地面和地下室外墙热阻 热阻R
[(㎡·k)/w]
R≥1.0    
5 窗墙
面积比
 
外窗(包括透明幕墙) 传热系数K 遮阳系数SC 朝向 窗墙面积比 传热系数K 遮阳系数SC  
窗墙面积比≤0.2 ≤6.5
0.2<窗墙面积比≤0.3 ≤4.7 ≤0.50/0.60      
0.3<窗墙面积比≤0.4 ≤3.5 ≤0.45/0.55 西      
0.4<窗墙面积比≤0.5 ≤3.0 ≤0.40/0.50      
0.5<窗墙面积比≤0.7 ≤3.0 ≤0.35/0.45      
6 外窗
(包括透明幕墙)
玻璃可见光
透射比τv
窗墙面积比<0.4时,τv≥0.4    
7 屋顶
透明
部分
屋顶透明部分面积
/屋顶总面积
≤20%    
传热系数
K[W/(㎡·k)]
K≤3.5  
遮阳系数SC SC≤0.35  
注:节能措施中屋顶、外墙、地面、地下室外墙、架空或外挑楼板应注明保温隔热材料导热系数λ及厚度
1.6建筑外遮阳设计 
建筑外遮阳系数SD= 
(查 “手册”第四章外遮阳构造类型及热工性能表或计算数值)
1.7外门窗设计
1.7.1 外窗(包括阳台门)的热工性能;
表1.7.1 外窗(包括阳台门)热工性能表


门窗
编号
外窗尺寸(mmxmm) 外窗面积
(m2)
开启面积(m2)
(≥外窗面积30%)
传热系数K
[W/(㎡·k)]
遮阳
系数Sc
备注

               
               

               
               
西
               
               

               
               
 
 
1.7.2透明幕墙具有:
□可开启部分□通风换气装置
1.7.3外门窗材料
1 框料采用:
□普通铝合金□断热铝合金
□PVC塑料窗□其它
2 玻璃采用:
□无色透明玻璃  □热反射镀膜玻璃
□无色透明中空玻璃□LOW-E中空玻璃
□其它 
1.7.4外门窗气密性要求:
□外门窗不低于《建筑外窗空气渗透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GB7107规定的4级
□透明幕墙不低于《建筑幕墙物理性能分级》GB/T 15225规定的3级
 
 
 
第二节  暖通专业
 
2.1设计依据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规范》(GB500189-2005)
《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411-2007)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节能专篇(暖通空调·动力)》
2.2节能原则
暖通空调作为公共建筑的耗能大户,抓好暖通空调系统节能设计,有力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暖通空调系统节能设计是在充分满足室内舒适性及卫生品质的要求前提条件下,提高空调系统的能效,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能源消耗;暖通空调系统节能设计综合考虑空调冷热源选型及再生能源利用的节能、风系统及水输配系统的节能、综合考虑智能化控制及计量管理的节能、管道及保温系统的节能。
2.3空调冷热负荷计算
本工程位于________市,为________类型建筑。建筑总面积________m2,空调面积________ m2。
本工程________范围区域内设计考虑夏季空调供冷、冬季空调供暖(注:建筑物如无空调供暖或局部供暖,则删去或修改),其各区域的温湿度设计标准、新风量标准取值、风速、噪音等按国家相关设计规范取值,其室外设计参数取________市的设计参数。
空调负荷进行热负荷和逐项逐时冷负荷计算,计算软件采用________,经计算结果详表2.3。
表2.3
空调计算冷负荷(kW) 空调计算热负荷(kW) 空调装机冷负荷(kW) 空调装机热负荷(kW)
(kw)      
 
 
 
 
本工程空调冷负荷指标为______W/ m2(空调面积),空调热负荷指标为_____
W/ m2(空调面积)。
2.4空调冷热源选型
2.4.1本工程所在区域能源供给状况:
□有可利用的城市、区域供热热网
□有可利用的工业余热或废热,或电厂余热
□天然气供应充足
□该区域具有多种能源供给,含天然气、电等
□该区域电力充足且实行分时电价体制等
□具有天然水资源(含海水、江河水、湖水)可利用
2.4.2根据本工程的建筑规模、使用特征、能源结构及价格政策等,通过具体的技术经济比较,空调冷热源方案采用如下方案:
□水冷冷水机组
□双工况冷水机组+蓄冰设备
□双工况冷水机组+蓄冰设备+电热水机组(或燃气热水锅炉)
□空气源(冷水/热泵)机组
□变制冷剂流量多联或一拖多商用空调系统
□屋顶式空气调节系统
□水冷冷水机组+空气源热泵机组的组合
□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温(冷)水机组
□蒸汽(或热水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
□水环式水源热泵空调系统
2.4.3本工程考虑建筑物具有非常有利的地理位置条件及空调冷热负荷对比状况,可考虑充分采用可再生能源。并得到当地政策法规允许,同时所采取的辅助技术措施得当,通过一系列的外界条件的勘察与环境评估以及技术经济比较,空调冷热源采用以下方案:
□(地下水源/土壤源)热泵系统
□(海水、江河水、湖水)源热泵系统
2.4.4本工程所在区域电力充足,所以空调冷热源采用高效的电动压缩式机组,机型选择不但考虑满负荷的COP值,还考虑综合部分负荷的性能系数IPLV值,以衡量全年的综合效益。设计选用:
□台的水冷(□螺杆式 □离心式 □涡旋式)冷水机组
□台的风冷(□螺杆式 □涡旋式)(□冷水 □热泵)机组
作为空调(□冷 □冷热)源。各机组在额定的工况下设备性能系数详表2.4.4。
表2.4.4
型号 主要性能参数 台数 制冷性能系数(W/W) 制热性能系数(W/W) 备注
           
           
           
2.4.5本工程考虑区域再热需要(或标准要求较高,空调水系统需要采用四管制),风冷采用热回收型。
2.4.6本工程考虑建筑规模比较大,空调冷负荷总装机功率大,冷水机组采用高压机型,同时离心压缩机采用变频形式。
2.4.7本工程采用(□变冷媒□数码涡旋)系统,在标准工况及管长下,其系统制冷性能系数COP值达到___(W/W),本工程经过修正后的系统制冷性能系数COP值为___(W/W)。
2.4.8本工程所采用的风冷 (□( □接□不接)风管单元式风管机□屋顶式空调机组),在名义制冷工况和规定条件下,其能效比(EER)=___(W/W),大于《公共建筑节能设计规范》(GB500189-2005)中要求的限定值。
2.4.9本工程共采用___台蒸汽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或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温)水机组),其能量调节装置灵敏、可靠,其额定工况下的制冷性能系数达到___(W/W),供热性能系数为___(W/W),大于《公共建筑节能设计规范》(GB500189-2005)中要求的限定值。
2.4.10本工程选用___台燃(□油□气)( □热水□蒸汽)锅炉,其额定热效率可达___,大于《公共建筑节能设计规范》(GB500189-2005)中要求的限定值。
2.4.11除了必需有蒸汽源而设置蒸汽锅炉外,本工程选用热效率较高的热水锅炉作为热源, 从而避免蒸汽换热产生热水而引起的效率损失。经技术经济比较合理,回收用气设备所产生的凝结水,凝结水回收系统采用闭式系统。
2.4.12为了缩短输送距离,在使用条件的许可下,本工程制冷(热)机房设置位置尽可能靠近大楼的冷热负荷中心。
2.4.13本工程冷水机组共采用_台,大小机组相结合的配置,能有效地适应负荷变化,避免大马拉小车低效运行。单机的容量调节下限小于建筑物的最小负荷要求,同时各机组具有良好的负荷调节能力和范围,其负荷调节方式为_级调节,容量调节范围为100%~_%。
2.4.14本工程冬季存在一定量供冷需求的建筑内区,通过利用冷却塔提供空调调节冷水,以满足大楼内冬季的供冷需求。
2.4.15本工程由于冷热负荷对比相差较大,热负荷较小,所以空调冷热源采用水冷机组+风冷热泵机组组合,以热负荷确定风冷热泵,不足冷量由水冷机组提供,夏季水冷机组优先运行,冬季热泵投入运行。
2.5空调输配水系统
2.5.1本工程空调冷水的供、回设计温差为5°C,冷水供回水温度:7/12°C;空调热水的供、回设计温差为(□5℃□10℃),热水供回水温度:□40/45℃□50/60℃),空调水管路系统采用闭式循环系统。
2.5.2本工程根据建筑功能分区特点、使用时间的差异,空调水系统共分___路,分别接至各对应功能区。
2.5.3本工程空调水管路系统采用两管制,为了解决过度季节不同朝向及内区和周边负荷变化的矛盾,根据经济技术比较,采用分区两管制系统,冬季或过度季节根据需要,向不同区域分别供冷或供暖。
2.5.4本工程空调末端侧水系统采用同异程相结合,___区域由于管路较长、布置成异程式不易计算平衡,且每个并联分支管和设备阻力比较相近,空调水系统采用同程布置,___区域由于管路计算易于水力平衡、各并联管环路的管道和设备阻力悬殊,空调水系统采用异程布置。各并联环路之间的压力损失差控制在15%以内。
2.5.5本工程各空调水系统由于环路负荷特性(或压力损失)相差不大(或由于系统较小),采用一次泵系统。
2.5.6本工程由于系统较大、阻力较高、各环路负荷特性(或压力损失)相差悬殊,所以采用二次泵系统,二次泵可根据流量需求的变化采用变速变流量调节方式。按建筑物的规模及功能特点,空调冷水系统和热水系统采用二级变频调速或台数控制。
2.5.7按本工程建筑的规模和功能特点,空调冷水系统采用一级泵变频调速系统,变频泵的变频范围能满足系统安全运行要求和流量变化要求。
2.5.8本工程建筑的规模较大,空调冷、热水循环流量量差距较大,根据实际各自需求分别设置冷、热水循环泵。
2.5.9本工程空调水系统管路的比摩阻一般控制在150~200Pa/m范围内,管内流速设计取值符合相关专业规范设计要求,合理控制循环泵的输送功耗。
2.5.10本工程冷却塔风机根据回水温度采用调速控制或启停控制。
2.5.11本工程冷水系统、冷却水系统采用过滤、缓蚀、阻垢、杀菌、灭藻等水处理技术,冷却水塔补水总管上设置水流量计量装置。
2.5.12本工程空调冷水和热水循环系统采用大温差___供回水,以减少输水管径与输送动力。
2.5.13本工程采用热网蒸汽,汽-水换热器之后加水-水热交换器,用汽-水换热器产生的凝结水预热系统的回水或预热生活热水,达到热回收节能的效果。
2.5.14本工程为区域供冷/供热,在每栋公共建筑的冷热源入口处,分别设置冷量和计量装置。本工程采用内部按经济核算单位分别设置冷量和热量计量装置。
2.5.15本工程所采用空调冷水、冷却水和供热热水系统的循环泵为高效率水泵,在设计工况点下其效率η≥___%,水系统的输送能效比(ER)均满足《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相关规定。
2.6空调风系统
2.6.1本工程空调风系统划分基本遵照使用时间、温度、湿度、新风比相近等要求条件一致性原则。
2.6.2本工程各空调区域对温湿精度要求一般,空调送风采用单风道,空气处理过程无同时加热和冷却过程。
2.6.3本工程吊顶上部较高或吊顶上部存在较大的发热量,空调回风不采用直接从吊顶回风,回风口均接回风管,直接接至空调设备。且空调风系统不采用土建风道作为送回风道,减少土建结构蓄热带来的冷热损失。
2.6.4本工程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空调机房位置设置尽量靠近服务区域,减少风道长度;同时合理划分系统大小,减少风道的作用半径;风道设计与连接符合《通风与空气调节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2002)中的相关规定:包括矩形风管长宽比、风管弯头、变径、三通、阀件设置等。
2.6.5本工程空调通风系统的风机压头和机组余压是通过计算确定,风机和电机的效率为高效率,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一些区域采用直接驱动的风机。同时风管与风机出口连接处的做法符合相关规定,减少风机出口局部阻力。
2.6.6本工程空调风管内的风速设计取值既满足空调区域的噪声要求,又符合技术经济比较平衡,有效降低风机的输送动力。
2.6.7空气处理设备所选配空气过滤器,其各级过滤器的初、终阻力符合《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相关规定,减少空气处理设备的局部阻力。
2.6.8本工程除了____区域外,大部分空气调节区域允许采用较大送风温差(或室内散湿量较大),采用一次回风的全空气定风量空气调节系统。
2.6.9新风系统直接送入各空调区域,尽量不经过室内空气处理设备盘管后送出。
2.6.10本项目___区域合用一全空气系统,各房间的冷、热负荷差异和变化大,低负荷运行时间较长,且需要分别控制各房间的温度,所以空调系统采用变风量系统。
2.6.11本工程___区域为高大空间,采用(□分层空调系统□采用下送风空调系统),上部设置排风系统,排除上部热污空气,减少冷负荷量,该区的空调设计容量为逐时冷负荷的综合最大值的____%。
2.6.12本工程采用温湿度独立处理方式,空调房间采用架空地板送新风加金属板辐射吊顶的空调方式,夏季由新风除去室内的湿负荷。
2.6.13本工程___区域的全空气空调系统的新风量采用室内CO2浓度控制方法,避免室内人员较少时新风能量的浪费,同时CO2浓度符合卫生标准。
2.6.14本工程___区域的空气空调系统的新风量可随季节的变化采用变新风比运行,控制方式采用焓值控制,新风入口、新风管道均按最大新风量设置。
2.6.15本工程___区域空调排风采用:
□板翅式全热回收装置
□板翅式显热回收装置
□转轮式热回收装置
2.6.16本工程全热交换器的新、排风通道设置旁通管路,过渡季节直接引进室外新风。
2.6.17本工程各典型全空气系统风机的单位风量耗功率(Ws),均小于《公共建筑节能设计规范》(GB500189-2005)中对应的限定值,具体分别详表2.6.17。
表2.6.17
序号 所在区域 (Ws)=P/ηt(W/(m3/h)) 规范规定值 备注
         
         
         
2.7通风系统
2.7.1本工程___区域利用自然通风,来消除室内余热、余湿。
2.7.2本工程车库部分区域采用车道自然补风。
2.7.3本工程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通风机房位置设置尽量靠近服务区域,减少风道长度;同时合理划分系统大小,减少风道的作用半径;风道设计与连接符合《通风与空气调节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2002)中的相关规定:包括矩形风管长宽比、风管弯头、变径、三通、阀件设置等。
2.7.4本工程通风系统的风机压头通过计算确定,风机和电机的效率为高效率,风管与风机出口连接处的做法符合相关规定,减少风机出口局部阻力。
2.7.5本工程各典型机械通风系统,风机的单位风量耗功率(Ws),均小于《公共建筑节能设计规范》(GB500189-2005)中对应的限定值,具体分别详表2.7.5。
表2.7.5
序号 所在区域 (Ws)=P/ηt(W/(m3/h)) 规范规定值 备注
         
         
         
2.8自动控制系统
2.8.1本工程空调通风工程设置直接数字控制系统,内容包括参数检测、参数与设备状态显示、自动调节与控制、工况自动转换、能量计量以及中央监控与管理。各子系统范围包括空气调节系统、通风系统,以及冷、热源系统。
2.8.2本工程冷热源自动控制包括:根据系统冷、热量的瞬时值和累计值进行监测,并优化控制运行台数;机组或热交换器、水泵、冷却塔等设备连锁启停;供、回水温度及压差进行控制或监测;设备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及故障报警。
2.8.3本工程空气调节风系统自动控制包括:房间温湿度监测和控制;全空气系统新风采用变新风比焓值控制方式;变风量系统中,风机采用变速控制方式;设备运行状态的监测及故障报警;过滤器超压报警或显示。
2.8.4本工程冷却水系统自动控制包括:冷水机组运行时,冷却水最低回水温度的控制;冷却塔风机的运行台数控制或风机调速控制;采用冷却塔供应空气调节冷水时的供水温度控制。
2.8.5本工程空调末端装置均设置两通电动调节阀,供回水总管之间设置旁通管及由压差控制的旁通阀。
2.8.6本工程每台机组出口设置电动碟阀,并与对应的机组和水泵连锁开闭。
2.8.7本工程___区域利用机械通风来排除房间余热,机械通风设备设置温控装置。
2.8.8地下车库及大楼的通风系统,根据使用情况对通风机设置定时启停(台数)控制。2.8.9地下车库的通风系统,根据车库内CO浓度对风机采用变频调速控制或启停控制,以降低风机的运行能耗。
2.9空调管道保温
2.9.1本工程空调保温优先采用导热系数小、湿阻因子大、吸水率低、密度小、耐低温性能好的高效保温材料。空调冷冻水管采用___保温材料,其导热系数为___W/m.K,空调风管采用___保温材料,其导热系数为___W/m.K,风管绝热层的最小热阻为___m2.K /W,满足节能规范的要求。
2.9.2本工程保冷管道的绝热层外,均设置隔汽层和保护层。
 
第三节  电气专业
3.1 设计依据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2005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2004
《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 26-95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 16-2008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节能专篇(电气)》(2007)
国家及地方相关的规范、标准、规定
3.2 节能设计原则
3.2.1 在充分满足、完善建筑物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率。
3.2.2综合考虑建筑物供配电系统、电气照明、建筑设备的电气节能、计量与管理的措施及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3.2.3 合理选择负荷计算参数,选用节能设备,采用合理的照度标准,减少设备及线路损耗,提高供配电系统的功率因数,抑制谐波电流。
3.3 供配电系统的节能
3.3.1本工程为地上层、地下层的建筑,建筑高度为m,建筑总面积为㎡。根据负荷计算,设备总容量kW,需用系数Kx为,计算负荷为 kW,选择台 kVA高效低耗的  干式变压器,变压器负荷率分别为%、%,变压器装置指标V·A/㎡。另设台kW自启动闭式水循环风冷柴油发电机组。
3.3.2 本工程设计根据建筑规划将变配电房尽量设置在负荷中心,减少低压侧线路长度,降低线路损耗,至末端配电箱最长供电距离约m。
3.3.3本工程选用的变压器为D,yn11接线。单相负荷尽可能均衡地分配在三相上,使三相负荷保持基本平衡,最大相负荷不超过三相负荷平均值的115%,最小相负荷不小于三相负荷平均值的85%。
本工程容量较大的对季节性负荷容量或专用设备(如空调冷冻机、容量较大的X光机等负荷),集中设在专用变压器,以降低变压器损耗。
3.3.4 本工程在变配电所的低压侧设集中无功自动补偿,采用自动投切装置,要求功率因数保持在0.9以上。
对容量较大、负载稳定且长期运行的功率因数较低的用电设备采用并联电容器就地补偿。对谐波电流较严重的非线性负荷,无功功率补偿考虑谐波的影响,采取抑制谐波的措施:
□安装无源吸收谐波装置(□电容器串接调谐电抗器 □无源滤波器)
□安装有源吸收滤波器装置(□并联有源滤波器 □串联有源滤波器 □串并联复合型有源滤波器)
□安装无源有源复合滤波吸收装置
□安装静止无功发生器(SVG)
3.4 电气照明的节能
3.4.1 本工程照明设计符合《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所对应的照度标准、照明均匀度、统一眩光值、光色、照明功率密度(简称LPD)、能效指标等相关要求。照度设计标准、LPD及选用光源、附件等见表3.4.1:
表3.4.1照明系统的LPD值及选用光源、附件
序号 建 筑 物 类 别 标准现行功率密度值/标准对应照度值  
 W/㎡ / Lx 
设计功率密度最大值/设计照度值(地点A)
 W/㎡ / Lx 
设计功率密度最小值/设计照度值(地点B) W/㎡ / Lx  由二次装修设计 电光源/附件
(代号)
1 办公建筑 普通办公室 □ 11/300       
高档办公室、设计室□ 18/500      
会议室□ 11/300      
文件整理、复印、发行室 □ 11/300      
营业厅□  13/300      
档案室□  8/200      
2 商业建  筑 一般商店营业厅  □ 12/300      
高档商店营业厅  □   19/500    
一般超市营业厅  □ 13/300      
高档超市营业厅  □   20/500      
3 学校  建  筑 教室、阅览室□ 11/300      
实验室□ 11/300      
美术教室□ 18/500      
多媒体教室 □   11/300      
4 旅  馆建筑 客房□ 15/—      
中餐厅□   13/200      
多功能餐厅 □ 18/300      
客房走廊□ 5/50      
门厅□   15/300      
5 医  院建  筑 治疗室、诊室□ 11/300      
化验室□ 18/500      
手术室□ 30/750      
候诊室、挂号厅□ 8/200      
病房□ 6/100      
护士站□ 11/300      
药房□ 20/500      
重症监护室 □ 11/300      
6 变、配电站 配电装置室 □  8/200      
变压器室□ 5/100      
7 发电机室 □ 8/200      
8

一般控制室 □ 11/300      
主控制室□ 18/500      
9 电话站、网络中心、计算机站 □ 18/500      
10

风机房、空调机房  □ 5/100      
泵房□ 5/100      
注:1、电光源、附件(代号):①白炽灯,②卤钨灯,③荧光灯(T12),④荧光灯(T8),⑤荧光灯(T5),⑥三基色荧光灯,⑦紧凑型荧光灯,⑧高压钠灯,⑨金卤灯,⑩发光二极管;a传统电感型镇流器;b节能型电感镇流器;c电子式镇流器。
2、当采用时在□打“√”。
3、表中黑体字为国家标准强制性条文内容。
3.4.2 本工程照明设计采用高光效光源。在满足眩光限制的条件下,优先选用灯具效率高的灯具以及开启式直接照明灯具,室内灯具效率不低于60%,要求灯具的反射罩具有较高的反射比。
3.4.3 设计在满足灯具最低允许安装高度及美观要求的前提下,已尽可能降低灯具的安装高度,以节约电能。
3.4.4 本工程采用电子镇流器或节能型高功率因数电感镇流器,镇流器自身功耗不大于光源标称功率的15%,谐波含量不大于20%;荧光灯单灯功率因数不小于0.9;金属卤化物等气体放电灯设无功单独就地补偿,单灯功率因数不小于0.85,所有镇流器必须符合该产品的国家能效标准。
3.4.5 根据建筑物的建筑特点、建筑功能、建筑标准、使用要求等具体情况,对照明系统进行经济实用、合理有效的控制设计。
1 建筑物功能照明的控制:
□体育场馆比赛场地按比赛要求分级控制,大型场馆做到单灯控制。
□候机厅、候车厅、港口等大空间场所采用集中控制,并按天然采光状态及具体需要采取调光或降低照度的控制措施。
□影剧院、多功能厅、报告厅、会议厅及展示厅等采用调光控制。
□博物馆、美术馆等功能性要求较高的场所采用智能照明集中控制,使照明与环境要求相协调。
□宾馆、酒店的每间(套)客房设置节能控制开关。对多个房间的旅馆套房,在每个房间的入口设置开关。
□大开间办公室、图书馆等功能要求较高的场所采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在有自然采光区域宜采用恒照度控制,靠近外窗的灯具随着自然光线的变化,自动点燃或关闭该区域内的灯具,保证室内照明的均匀和稳定。
2 走廊、门厅等公共场所的照明控制:
□公共建筑如学校、办公楼、宾馆、商场、体育场馆、影剧院、候机厅、候车厅的走廊、楼梯间、门厅等公共场所的照明,采用集中控制,并按建筑使用条件和天然采光状况采取分区、分组控制措施,并按需要采取调光或降低照度的控制措施。不经常使用的场所,如部分走道、楼梯间等采用节能自熄开关。应急照明灯具有应急时自动点亮的措施。
□旅馆的门厅、电梯大堂和客房层走廊等场所,采用夜间定时降低照度的自动调光装置。
□医院病房走道夜间采取能关掉部分灯具或降低照度的控制措施。
3 道路照明和景观照明的控制:
□景观照明采用集中控制方式,并根据使用情况设置一般、节日、重大庆典等不同的开灯方案。除采用光控、程控、时间控制等智能控制方式外,还具有手动控制功能,同时设有深夜减光控制及分区或分组节能控制。
□小区道路照明根据所在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季节变化合理确定开关灯时间,采用光控和时间控制相结合的智能控制方式。
□道路照明采用集中控制系统,除采用光控、程控、时间控制等智能控制方式外,还具有手动控制功能,同一照明系统内的照明设施设分区或分组集中控制。
□道路照明采用双光源,在“深夜”能关闭一个光源;已达到“深夜”节能目的。
□道路照明采用单光源,通过恒功率及功率转换控制,在“深夜”能转换至低功率运行,已达到“深夜”节能目的。
3.4.6 本工程根据照明部位的灯光布置形式和环境条件选择合适的照明控制方式:
□房间或场所设有两列或多列灯具时,所控灯列与侧窗平行。
□房间或场所设有两列或多列灯具时,电化教室、会议厅、多功能厅、报告厅等场所,按靠近或远离讲台分组。
□天然采光良好的场所,按该场所照度自动开关灯光或调光。
□个人使用的办公室,采用人体感应或动静感应等方式自动开关灯。
□每个房间灯的开关数不少于2个(只设置1只光源的除外),每个照明开关所控光源数尽可能少。
3.4.7□设计专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该系统应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仅作为BA系统的子系统,与BA系统预留通信接口。
□公共区域的照明纳入BA系统控制范围。
□设计应急照明与消防系统联动,保安照明与安防系统联动。
3.4.8□本工程在照明设计中,将天然光引入室内进行照明,合理的选择导光或反光装置。采用主动式导光系统;一般场所采用被动式导光系统。
□设计采用光导光或反光系统时,采用照明控制系统对人工照明进行自动控制。当天然光对室内照明达不到照度要求时,控制系统自动开启人工照明,直到满足照度要求。
3.5 建筑设备的电气节能
3.5.1 空调系统设备的电气节能措施有:
1 冷冻水,冷却水及热交换器系统
□监测冷水机组或热交换器、阀门、水泵、冷却塔风机等设备的状态、供回水的温度、压差及流量。
□控制冷水机组、水泵、冷却塔风机等设备的启停及投入的运行台数,在条件允许时,进行调速控制。
2 通风及空气调节系统
□监测空调和新风机组等设备的风机状态、空气的温湿度、CO2浓度等。
□控制空调和新风机组等设备的启停、变新风比焓值控制和变风量时的变速控制。
3 中央空调变流量系统
□对制冷机房的空调设备进行集中节能控制,它是一套完整的节能控制系统。采用模糊控制和变频技术,主要由变流量控制器将定流量系统转变为变留量控制系统。
3.5.2 给排水系统设备的电气节能措施有:
□对生活给水、中央及排水系统的水泵、水箱(水池)的水位及系统压力进行监测。
□根据水位及压力状态,自动控制相应水泵的启停,自动控制系统主、备用泵的启停顺序。
□对系统故障、超高低水位及超时间运行等进行报警。
3.5.3电动机设备的电气节能措施有:
 □kW及以上的交流异步电动机采用启动,改善启动特性。
 □在满足工艺要求、运行可靠的前提下,电动机采取变频器调速节电措施。
□异步电动机采取就地补偿无功功率,提高功率因数,降低线损。
3.5.4门窗类设备的电气节能措施有:
□对建筑物的窗、门的开启
打赏
更多>相关下载
0相关评论
本类推荐
下载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领导机构  |  专家机构  |  管理团队  |  机构分布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