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
行业

谁来为第二轮家电节能惠民“清算”埋单?

2016-02-25    来源:《电器》杂志
0
[ 导读 ]:和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的公益广告词一样,没有刺激性政策就没有政策后遗症。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笔者的案头摆着许多份文件,其中不乏官方信函,

和“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的公益广告词一样,“没有刺激性政策就没有政策后遗症”。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笔者的案头摆着许多份文件,其中不乏官方信函,幸好还没有盖上“机密”二字。这些文件有的出自企业,有的出自行业协会,有的是通知公函,还有部分署名的回复函。

这些文件的全部内容都指向一件事——第二轮节能产品惠民工程的“清算”。

理一理文件的脉络,其实事情并不难理解:2012年为了刺激家电市场,在众多家电企业一片反对声中,第二轮家电产品惠民工程开始实施,范围由上一轮的空调扩大至彩电、冰箱等多个品类,补贴资金额度大、下发要求快,由生产企业先行全部垫付给经销商,经销商再拨给零售商,要求零售商收集全且“稳准狠”的个人信息上报并将补贴款给到消费者手中。这一政策实施了一年,于2013年6月结束。2015年6月,财政部一纸文件告知各个企业——“退钱”。意思是之前补多了,现在要回来。退款的依据,是抽查核实企业上报到节能惠民信息系统的综合信息,包括出货、库存、经销商、消费者等各方面的信息。每个企业的退款额度从几千万元到几个亿元不等,企业不认,申述无门,待到年关已至,只好披露损失。但说明,存“异议”。

这场始于2012年终于2013年的家电刺激政策,跨越时空,在2015年用“清算”二字给本就陷入市场低迷、无法自拔的家电企业加了个“无可言说的闹心”。

这个“清算”出来的退款,最终退不退?如何退?至今尚无答案,预判这一政策跨越时空的长度将超过4年。给政府垫了钱、出了力的家电生产企业感觉“比窦娥冤”,几位企业高管面对笔者“讲一讲”的探寻唉声叹气。某位高管直接回复我说:“跟他们无理可讲!(之后爆粗口)”。

我们最该注意的,不是这样“无厘头”的剧情会怎样收尾,而是这“无厘头”的局面根源在哪?我想说,和“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的公益广告词一样,“没有刺激性政策就没有政策后遗症”。

让我们对曾经的刺激政策稍加回顾。

2007年底,家电下乡政策开始在部分省市试点。2008年底,家电下乡政策在全国范围全面展开。2009年5月,以旧换新政策开始实施,同月,第一轮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开始实施。2011年6月,第一轮节能产品惠民工程结束;同年12月31日,以旧换新政策也正式结束。2012年5月,第二轮产品节能惠民工程开始实施。2013年1月31日,家电下乡彻底结束。2013年6月,第二轮家电产品惠民工程结束。

业界每个人其实都看到了2008~2013年家电市场被多个政策刺激之后的景象——这些市场干预政策将中国家电行业的整体规模发展带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需求严重透支之后,家电市场“前所未有”的持续低迷和各种各样的后遗症——被严重透支的市场需求、三四级市场的泥沼、产能严重过剩的危机、“骗补”的质疑、被“清算”的垫资……

饱受如“清算”等后遗症困扰的家电企业,在经济下行的时局下举步维艰。销售额增速直线下降,随之而来的是缴税额度增速的直线下降,进而带来相应的地方GDP增速下滑。“清算”后进而被“骗补”疑云所笼罩的中国民族企业,转型升级关键时期的品牌信誉度遭受重创,将影响转型成功的步伐、延缓进程,进而影响中国工业界的发展、延缓“中国制造2025”的步伐。

事实上,提出“中国制造2025”的李克强总理屡次告诫:“不要干预市场,让市场按照规律自由发展。”

那么,究竟是谁在为刺激政策的“清算”埋单?

深重的逆境之中,市场真正需要的,恰恰是自由与公正。

 
关键词: 清算 节能 家电 第二轮
0
 
[ 新闻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相关文章

  • 精彩推荐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领导机构  |  专家机构  |  管理团队  |  机构分布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