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
行业

京津冀重金属超标耕地仅0.8% 远低于全国平均值

2016-02-29    来源:一财网
0
[ 导读 ]:京津冀地区的耕地状况如何?污染是否严重?地质部门近日发布的一份报告给出了答案。京津冀协同发展地质工作研讨会26日在北京召开,国土资源部党

京津冀地区的耕地状况如何?污染是否严重?地质部门近日发布的一份报告给出了答案。

“京津冀协同发展地质工作研讨会”26日在北京召开,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钟自然,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长陈刚,天津市副市长尹海林,河北省副省长张杰辉出席会议并讲话。

京津冀地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省的11个地级市。区域面积约为21.6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约为1.1亿人。该区经济基础雄厚、自然资源条件优越,是北方经济规模最大、最具活力的地区。但是,京津冀地区自然、经济、地理差异很大,地质构造条件复杂、人类经济活动强烈、重大工程建设密布、生态地质环境相对脆弱。

钟自然表示,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京津冀地区将成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这为提升地质工作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能力、影响力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此次会议上发布的《支撑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地质调查报告(2015年)》(下称《报告》)显示,京津冀地区具有较优越的地质条件和较高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但区内人口密集、国土开发强度高,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高度关注活动断裂、地下水超采、地面沉降、海岸不稳定等重大地质问题。

这份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会同京津冀3省(市)国土资源部门编制的报告,系统地梳理了京津冀地区以往地质调查成果,全面研究了京津冀地区地下水、耕地、地热、地质遗迹、区域地壳稳定性等地质资源环境条件以及活动构造、地下水超采、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水土污染等等问题,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具备的6个有利资源环境条件和需要关注的8个重大地质问题。

《报告》显示,京津冀地区现有耕地9127万亩,在已调查的8347万亩耕地中,99.2%为无重金属污染或超标的清洁耕地,高于全国91.8%的水平。重金属污染或超标耕地面积仅占0.8%,低于全国8.2%的平均水平。

调查发现富硒耕地284万亩,占调查耕地面积的3.4%,占全国已发现富硒耕地面积的5.4%,主要分布在天津周边、唐山东部、保定周边、石家庄东南部、邢台南部、邯郸西部等地区,是发展富硒农产品等特色农业的珍贵耕地资源。调查发现绿色优质耕地1978万亩,占调查耕地面积的23.7%,可用于打造优质农产品基地。

《报告》建议将这些优质耕地资源优先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实施最严格的“红线”管控。

虽然耕地资源好于全国平均,但《报告》称京津冀局部水土污染要采取修复治理。

京津冀平原区地下水污染组分主要为氮和铅、铬、镉、汞等重金属以及有机氯溶剂、多环芳烃及农药类等有毒有害有机物,呈点状零星分布在大中城市和工矿企业周边、排污河两侧及部分农田区,氮污染在局部地段呈面状发展趋势。此外,调查还表明,重金属严重污染或超标的耕地面积65万亩,占调查耕地面积的0.8%,主要分布在老工业区和城镇区周边。

《报告》建议强化城市周边、工业区和农业面状污染源的管控,对污染耕地、地下水采取修复治理、调整种植结构或土地用途等措施。

调查还表明,京津冀平原区有1144万亩土地存在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环境地质问题。

其中,地下水超采且地面沉降严重区610万亩,报告建议对这一区域内的耕地采取轮作休耕、农业节水、调整种植结构、实施替代水源工程等综合措施,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

对534万亩地裂缝高易发、水土污染严重、地面塌陷易发、湿地萎缩、盐碱化、沙化等环境地质问题突出的土地,《报告》建议优先在这些地区开展退耕造林、退耕还湿、沿海生态防护林、绿色生态河流廊道等规划建设。

 
关键词: 远低于 全国 耕地
0
 
[ 新闻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相关文章

  • 精彩推荐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领导机构  |  专家机构  |  管理团队  |  机构分布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