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全国政协委员张世珍:能源互联网助推甘肃清洁能源发展

   2016-03-15 国家电网报 2090
核心提示: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政协副主席张世珍,曾任兰州市副市长,现任甘肃省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常委、民盟甘肃省委主委。记者:甘肃是全国的新能源

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政协副主席张世珍,曾任兰州市副市长,现任甘肃省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常委、民盟甘肃省委主委。

记者:甘肃是全国的新能源大省,第一个全国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就落户酒泉。目前,甘肃新能源装机增长迅速,但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哪些矛盾和阻力?

张世珍:在转方式、调结构,经济增长换挡调速的新常态下,绿色发展成为共识,新能源发展方兴未艾。尤其是在甘肃,一体两翼的经济格局决定了新能源成为甘肃经济的重要一环。

2014年年底,甘肃风电装机突破1000万千瓦,甘肃基本建成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而且光伏发电装机增长迅猛,排名全国第一,甘肃已经成为全国新能源发展的排头兵。但是,处于西北内陆的甘肃经济总量较小,整体用电负荷小,与庞大的电力装机容量相比,供给侧严重过剩,造成弃风弃光问题,给新能源发展带来严重制约。

从目前看,甘肃的新能源装机是过剩了。可是,从中长远看,我国新能源装机离清洁发展的目标还很远。我国政府承诺到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实现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比重达到20%。根据这一目标测算,2030年我国风电、光伏发电分别需要达到4亿千瓦、2亿千瓦,而截至2015年上半年,我国风电装机10553万千瓦,光伏发电装机3578万千瓦。两组数据对比,说明新能源装机离发展目标差距很大。

记者:您认为解决甘肃新能源市场消纳的根本途径在哪里?

张世珍:要实现甘肃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市场机制,在全国范围内消纳新能源。“要想富,先修路”,这条“路”就是建设中国能源互联网。

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提出,中国倡议探讨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推动以清洁和绿色方式满足全球电力需求。

中国能源互联网是全球能源互联网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中国能源互联网,将为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构建中国能源互联网,关键是加快建设特高压骨干网架,实现各级电网协调发展,满足清洁能源高效利用需求。

我国陆上风能资源集中分布在华北、东北、西北地区,太阳能资源集中分布在西藏、西北、内蒙古地区。未来我国能源开发重心将进一步西移北移。

一方面大力加快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建设大型光伏、风电基地,实现清洁能源的大规模送出;另一方面,依托西部、北部地区煤炭资源,建设大型煤电基地,实现煤炭就地转化,并可与清洁能源打捆外送,满足东中部用电需要。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决定了未来西电东送、北电南送的格局不会改变,规模还将进一步扩大。为满足新能源消纳和电力跨区大规模优化配置的需要,急需科学规划全国电网布局,加强跨区跨省互联电网建设,提升电网的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和安全承载能力。

记者:您觉得甘肃建设中国能源互联网的实践优势在哪里?

张世珍: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推动中国能源互联网西部同步电网建设,促进新能源高效利用,与甘肃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能源大省的战略高度契合,对于建设坚强智能甘肃电网、提高甘肃新能源资源利用水平、发挥环境保护效益、促进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我认为甘肃在建设中国能源互联网实践中具有四个方面的优势:

一是区位优势明显,战略位置重要。甘肃位于西部电网中心,是西北乃至与华北、华中地区实现电力功率交换的枢纽。甘肃电网以其特有区位优势及电网建设成就,承担着丝绸之路经济带输电走廊中心的重任。在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布局中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二是新能源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甘肃新能源资源富集,开发条件优越。截至“十二五”末,甘肃新能源占全网装机比例超过40%,清洁能源占全网装机比例高达58%。根据规划,到2020年,甘肃新能源装机将达到4000万千瓦,甘肃电网清洁能源占比居全国前列。

三是特高压外送通道正在建设,交直流混联电网即将形成。目前天中特高压直流已投运,正在建设的±800千伏酒湖工程是甘肃省第一条以外送新能源电力为主的特高压直流工程。陇东特高压直流工程计划2017年开工建设,随着塔拉—天水—陇南—广元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的落地,到“十三五”末,甘肃电网将初步构建“两直一交”特高压电网结构。

四是新能源集控基础扎实,电网智能控制能力强。目前甘肃开展了包括2项国家863项目在内的一系列科技攻关项目,开发了新能源智能控制,大规模风电集群控制,风电预测预报等技术支持系统。正在开展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基于大规模风光电高载能并网的荷—网—源协调控制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基本实现了电网与电源、新能源与常规电源的协调控制。

记者:在甘肃建设中国能源互联网的进程中,您有什么建议?

张世珍:建议将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纳入国家战略,在国家层面组织推动,制定行动计划,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方案”,形成推动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的强大合力。同时作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重要支撑,积极推动中国能源互联网建设,建设坚强西部同步电网,实现西北、西南电网紧密互联,形成坚强送端电网,促进西北地区清洁能源开发,彻底解决新能源消纳问题。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