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
行业

《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6)》发布

2016-11-15    来源:中国节能网
0
[ 导读 ]:11月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经济学模拟联合实验室发布组织编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

11月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经济学模拟联合实验室发布组织编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6)》在京发布。

中美为推动《巴黎协定》生效做出巨大贡献

《报告》指出,中、美为推动《巴黎协定》生效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中国的倡议下,G20发表了首份气候变化问题主席声明,既为推动《巴黎协定》尽早生效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共同搭建经济大国绿色低碳伙伴关系传递了积极信号。

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16年9月3日以154票全票通过的方式批准中国加入《巴黎协定》。而在美国,奥巴马政府采取行政协议的签署模式,绕开国会接受(Accept)了《巴黎协定》。中、美两国领导人在G20峰会期间共同向联合国秘书长递交了《巴黎协定》批准文书。

中、美当前温室气体排放量合计约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40%,两国的批约对推动《巴黎协定》生效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也为其他国家批约做出了表率,树立了积极的形象。虽然有分析认为奥巴马政府签署的行政协议在未来总统更迭过程中会产生变数,但奥巴马政府赶在美国大选结果出炉之前完成《巴黎协定》的批约,至少能够将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和过去近10年的国际气候谈判成果以国际条约的形式巩固下来。

欧盟积极行动,全力促进协议生效。欧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2%,且欧盟始终是国际气候治理的倡导者和积极行动方。法国早就通过了两院决议,并在2016年6月15日完成了《巴黎协定》的批约。德国联邦议院于2016年9月22日表决批准了《巴黎协定》。2016年10月5日,包括法、德、葡等国的欧盟国家和加拿大等11国共同完成了批约手续,为《巴黎协定》生效完成了最后一步。

截至目前已经有193个国家完成了《巴黎协定》的签署,其中有97个国家向联合国递交了批准文书,批约国家排放量接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70%。一般来看,像《巴黎协定》这样复杂和带有争议的国际协定往往要经过数年才能完成批约进程,从而具备法律效力。《京都议定书》的生效就耗时7年之久,而《巴黎协定》的生效堪称飞速,体现了国际社会在协同应对气候变化上的高度政治共识和积极的行动意愿。

《巴黎协定》对我国绿色发展将产生三大影响

《报告》指出,《巴黎协定》不仅凝聚了全球领导人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识,而且推动了国内高层领导人就气候变化问题达成共识。从国务院批准《巴黎协定》谈判预案,到习近平主席亲自到主会场做主旨发言,再到张高丽副总理赴联合国总部签署该协定,最后到习近平主席和奥巴马总统在G20期间共同向联合国秘书长交存《巴黎协定》批准文书,高层领导这一系列密集紧凑的与气候变化相关事务的互动,展示了高层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视,和推进绿色转型发展的决心。这样的共识将是未来持续、高效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保证,也是我国继续积极建设性参与气候变化全球国际治理的保证。

《巴黎协定》国家自主贡献研讨和提出的时期,正值我国多个部门、行业、地区制定“十三五”规划。因此,事实上我国提出的自主贡献目标,已经或多或少地反映到多个部门的“十三五”规划目标中,并开始实现对国民经济和社会低碳、绿色转型发展的引导。这些目标包括宏观经济结构调整的目标,发展可再生能源、降低能源碳强度的目标,工业、服务业节能降耗的目标,林业和湿地植被碳汇的目标,全国碳市场建设的目标等;此外,还涉及全国低碳发展试点城市和适应气候变化试点城市的建设。可以预见,在《巴黎协定》的约束和促进下,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不仅会在更广泛的领域开展实施,而且会在实施的深度、质量和效率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融入中长期发展规划。我国已将“创新”“和谐”“开放”“绿色”“共享”五大理念作为“十三五”期间指导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五大理念,并把建立生态文明作为经济社会转变发展方式的方向和目标。我国“转型经济”不同于苏联解体后的“转轨经济”,后者从计划经济向自由市场经济转轨,而我国的转型发展则是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整体转型,需要突破既有的规则,完善和构建新的发展理念和框架。

《巴黎协定》的实施,可以帮助我国启动和推进相关工作进程。同时,《巴黎协定》也是针对到2030年的中长期的国际气候制度的安排,我国积极参与制定和实施《巴黎协定》表明我国低碳、绿色发展的规划,绝不仅仅停留在“十三五”期间,而将是一种中长期的制度安排,将贯穿我国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键时期。因此,《巴黎协定》的实施,不仅对“十三五”期间的我国低碳发展工作起到引导作用,而且能促进低碳、绿色发展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为构建生态文明、实现绿色转型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气候变化影响,女性群体,报告,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中国社科院,全球变暖,巴黎协定,中美,太平洋,绿色发展,G20,全国人大,欧盟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位相”由负转正”或使全球变暖更显著

《报告》指出,全球变暖的诸多事实显示,2015年是自有现代观测以来最热的年份,比1961~1990年平均气温高出约0.76℃。自1854年以来,共发生了27次厄尔尼诺事件和46次拉尼娜事件。其中,有3次是超强厄尔尼诺事件。2006年之后的十年间,已出现了3次厄尔尼诺事件,3次拉尼娜事件,也就是完成了3次转换,厄尔尼诺转为拉尼娜或拉尼娜转为厄尔尼诺的速度在加快。

2015年、2016年超强厄尔尼诺自2014年9月开始,2015年11月达到顶峰,2016年5月结束,是20世纪以来最强的赤道中东太平洋暖水事件,已造成全球范围内的气候异常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并对全球变暖有重要的正反馈。超强厄尔尼诺的发生与其所处的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位相有密切联系,PDO正位相有利于强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以及厄尔尼诺事件的维持。目前PDO已经从前期的负位相向正位相转折,这种变化或转折可能会使世界气候或中国气候的格局发生改变,使得全球变暖更加显著。

2016年汛期暴雨过程多,极端性强,累计雨量大,南北方洪涝并发,全国共出现35次大范围强降水天气过程;长江中下游出现严重汛情,华北、西北部分地区暴雨洪涝严重。城市内涝突出,地质灾害较重。2016年6月28日~7月6日发生在长江中下游的暴雨过程和2016年7月14~21日发生在华北、黄淮和江汉地区的大范围暴雨过程在1961年以来的区域性暴雨事件中排名第5位和第7位。夏季气温创历史新高,两次大范围持续高温天气过程影响了全国30省份,有72县市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

生活在贫困地区女性是最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群体之一

《报告》指出,我国的气象灾害影响分布与贫困县分布有着高度一致的情况,95%的绝对贫困人口生活在生态环境极度脆弱的农村地区。由于许多农村地区的青壮年男性大多外出务工,留守的主要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女性成为务农和照顾家人的主要劳动力。受传统社会结构和文化的影响,在我国经济落后的贫困地区性别不平等现象还很突出。

据统计,农村留守妇女人口达到了5000万,占农村劳动力人口的65%~70%,成为农村地区的主要劳动力。这也意味着,在灾害来临时她们也是主要的承受者和决策应对者。所以女性,尤其是生活在贫困地区的女性是最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群体之一。

目前,我国无论是政府的统计、调研资料,还是学术研究的论文、专著,对女性与气候变化的统计和研究还十分薄弱,亟待加强。

由国家发改委组织,中国、英国、瑞士共同合作开展的“中国适应气候变化(ACCC)项目”在宁夏、内蒙古等地区也开展了一些相关研究。例如,该项目对宁夏地区的调研发现:

少数民族妇女儿童是宁夏贫困地区的典型弱势群体,由于教育文化水平低、生育率高、健康水平相对低下,导致适应能力较差。许多青壮年回族妇女不识字,很难外出就业,对于政府实施的生态移民项目而言,这些受教育程度低、劳动技能缺乏的贫困人口很难适应新的生活,容易在移民后返贫。

气候变化增加了妇女群体的劳动时间和家庭负担。气候变化加剧了宁夏中南部地区的干旱化趋势,减少农作物收成、增加病虫害,降低作物品质和营养成分,在极端年份(如旱灾、冻害或洪涝灾害等)的歉收绝收,使得不少家庭入不敷出,家庭主要劳动力外出打工补贴家用,于是家庭的主要工作大都落在妇女们的身上。

我国政府和学界已经开始关注气候变化对女性群体的影响,并采取了一些有效政策和措施。2011年我国政府制定了《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除了明确妇女在经济、环境、法律等领域的发展权利之外,明确提到妇女在“参与决策与管理”领域将被赋予更多的发展机会。2015年,习近平主席在全球妇女峰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了要考虑性别差异和妇女的特殊需求,确保妇女平等分享发展成果。这些都体现了国家对妇女的关注和重视。

针对农村贫困地区的妇女在灾害防御过程中的独特性,我国还采取了一些赋权性政策和措施。主要做法是:

第一,增强妇女获取并应用天气和气候服务信息的能力,来提高应对灾害的效果。如针对农村地区女性受教育程度和对减灾信息关注程度低的情况,组织针对女性的灾害防御知识培训,相关培训教材和案例也设计得简明易懂,符合妇女从事农业生产和照顾家庭的双重决策需求。

第二,针对女性获取天气气候信息手段的特点,扩大气象信息对女性群体的覆盖率,在农村地区架设了更多的电子显示屏和高音喇叭;在电视机较为普及的地区,气象信息的播报时间也考虑了女性群体的收视习惯

。第三,重视女性参与天气气候信息的制作与传播,如建立的农村信息员队伍中,女信息员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她们在了解妇女防灾减灾需求,及时向女性及弱势群体传递信息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四,重视气象预报和减灾服务领域女性技术专家和管理骨干的队伍建设,并取得了瞩目的成绩。目前,我国气象部门女性工作者的占比在世界气象组织(WMO)成员中处于较高水平,国家级单位中女性占比已达40%以上。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绿皮书
0
 
[ 新闻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相关文章

  • 精彩推荐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领导机构  |  专家机构  |  管理团队  |  机构分布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