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安吉——“两山”理念的诞生地,长龙山抽水蓄能电站机组昼夜运行于山腹之中,将电网低谷时的富余电能转化为水的势能储存,高峰时放水发电,完成电能与势能的灵活转换,有效平抑华东电网负荷波动,保障能源安全。

▲长龙山抽水蓄能电站上水库 浙江长龙山抽水蓄能有限公司供图
而就在长龙山电站上方百米高空,一条高压输电线横贯天际。通过这条输电线,仅在毫秒间,千里之外的白鹤滩水电站便可将清洁电能“闪送”至华东。两座大国之重器在此交汇协同:白鹤滩跨域送电,长龙山就地调能。这不仅是两个水电工程在“两山”理念发源地的“握手”,更是三峡集团以清洁能源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的生动实践。作为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的核心组成,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三峡、葛洲坝六座超级水电站,正以江河为纸、重器为笔,共同书写人水和谐、点绿成金的时代篇章。而作为中国经济版图的能源动脉,这条绵延1800余公里的清洁能源走廊,每年生产超过3000亿千瓦时的绿色电能,相当于节约标准燃煤近1亿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4亿吨,其强大的电力引擎,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同时,也为长江经济带乃至更广阔区域的绿色发展注入澎湃动能。长江是一条季节性河流:夏秋丰水期降水集中,易发洪涝;冬春枯水期水量锐减,又常面临干旱威胁。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制约流域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
自1970年葛洲坝破土动工,长江干流先后崛起六座梯级电站。2022年12月白鹤滩电站全面投产,标志着总装机容量达7169.5万千瓦、总调节库容超373亿立方米的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全面建成。巨型水库群,重新调配着大江脉动。防洪是首要使命。每年汛前,三峡水库按规程消落至汛限水位,腾出221.5亿立方米防洪库容。2020年,面对成库以来78000立方米每秒的最大洪峰,三峡工程横锁苍龙,安然应对。自蓄水以来,三峡单库拦洪运用、联合梯级水库群拦洪运用累计70余次,拦洪总量超2200亿立方米,成为护佑长江中下游亿万百姓安澜的“定水神针”。这份护佑,在长江最险要的荆江段意义尤为凸显。“万里长江,险在荆江”,历史上,水患是悬在荆州百姓头上的利剑,仅1931至1949年间荆江就遭洪灾5次。三峡工程的建成彻底扭转了局面,极大缓解了荆江大堤压力,使荆州摆脱了“半年防汛、半年修水利”的历史轮回。“现在可以悠闲地喜迎八方游客了”——近几年暑期火爆的文旅市场,正是水安民康的见证,摆脱洪水阴影的荆州,正全力肩负建设江汉平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新使命。这份安宁,沿江百姓感受最深。在湖北嘉鱼县,36万居民守着360公里堤防线。“人均一米堤,压力如山。”嘉鱼县潘家湾镇肖家洲村支部副书记杨登左深有体会。“按规程,超保证水位时,每公里堤防需要150~200人死守。但现在,得益于上游水库群的‘拦洪削峰’,近些年已经没有出现超保证水位了,村民们可以把更多精力投入到产业发展上。”如今的潘家湾镇,建成了长达10公里、面积2.7万亩的“蔬菜长廊”,年产绿色蔬菜21万吨,成为当地支柱产业。而整个嘉鱼县,蔬菜种植面积达29万亩,是湖北乃至全国重要的“蔬菜大基地”。当洪峰退去,江河安澜之美则体现在“蓄丰补枯”的生态调节中。三峡水库形成近400亿立方米的战略淡水资源库。通过科学调度,长江干流梯级水库群年均向下游补水超220亿立方米,增加枯水期下游流量33%以上。保障了中下游地区,尤其是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省份在枯水期的生产生活用水安全。“川江自古险,舟楫渡艰难”。三峡工程蓄水前,宜昌至重庆660公里河道密布139处险滩、41处单向通行河段,年通航能力不足1800万吨。三峡工程托起高峡平湖,航道等级从Ⅲ级跃升为Ⅰ级,万吨级船队可直达重庆港。
重庆万州——这座承载了三峡工程移民总数五分之一的城市,凭借长江水运优势涅槃重生。在二期移民结束时,万州工业产值只占GDP的23.3%,远低于全国和重庆市,产业支撑严重不足。2020年12月,万州新田港一期正式运营。作为重庆唯一常年通行万吨级船队的深水良港,同时也是重庆规划的四大枢纽港之一,万州新田港由此成为三峡库区腹地最大的集装箱集散中心。长江“黄金水道”为万州翻开了“港产城”融合发展的新篇章。同样依靠长江水道,地处两江新区的重庆果园港国家物流枢纽实现“水铁公”无缝联运——向西,可通过“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连接大西北、中亚及欧洲地区;向东,通过长江实现江海联运;向南、向北可通过高速公路和铁路实现对内陆地区货物的聚集和辐射。近年来,国产新能源车在此汇聚后扬帆出海,果园港凭借其枢纽地位,保障每一辆“中国智造”安稳驶向大洋彼端。视线转向上游的金沙江。与长江相比,金沙江天然河道险峻异常,“行船走水险中险”的民谚道尽了昔日通航之难。2012年,金沙江年货运量尚不足50万吨。向家坝电站的建成,为金沙江翻开航运新篇。向家坝水库淹没碍航险滩84处,形成深水库区航道,连接起四川攀枝花与万里长江干线。向家坝升船机的投运,让船舶实现了从金沙江深腹直通东海的无缝对接,成为长江航道“延上游”的关键一环。数据显示,向家坝库区航道货运量已连续多年突破600万吨,是蓄水前的10倍多。“库区形成以前,江上跑的船大多是100吨到200吨的,现在普遍都是3000吨到4000吨,最小的也有1000吨。”四川省宜宾市航运协会秘书长廖军深有感触。“运输效率提升了,成本也明显降下来了。”这种运力飞跃和成本优化,成为拉动金沙江沿岸区域经济的新引擎。一江碧水,两岸青山,正转化为库区百姓摸得着的“幸福靠山”。紧邻三峡大坝的许家冲村,是“坝头库首第一村”,距离坛子岭景区仅1公里,30年前为支援工程建设举村搬迁。谢蓉——村里创业致富带头人,率先推出牵花绣非遗手工艺,随后又创办村里首家民宿,打出“吃移民饭、住移民家,看三峡最美夜景”的招牌。如今,村里38家民宿集群崛起,形成“党支部+合作社+村民”发展共同体。2023年村集体收入超80万元,人均收入超3万元,较2018年翻番,“长江最美移民村”蓝图渐成现实。在三峡集团定点帮扶的重庆巫山县,今年脆李的综合产值预计达22亿元,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致富名果”;在湖北兴山县,“昭君别院”项目让古村落焕发新生机,年接待游客超26万人次;在云南巧家县——白鹤滩水电站最大移民县,“小三亚”的自然环境和高峡平湖景观带来房车旅行热潮。数据显示,2024年11月至2025年春节期间,巧家县生活服务、餐饮类即时零售订单量增速均接近100%。▲2025年春节期间,白鹤滩水电站最大移民县——云南省巧家县掀起房车旅行热潮
从三峡库区到金沙江畔,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印证着:水电工程的建设,不仅重塑了江河形态,更促进了库区经济结构的优化与社会功能的再造。生态旅游、特色农业、文化创意等产业蓬勃发展,让库区移民和当地群众实实在在地端上了“生态碗”,吃上了“旅游饭”,共享着“绿水青山”带来的“金山银山”。绿色奇迹背后,是对生态的精心守护:三峡库区森林覆盖率提升至59%,增殖放流鱼苗6亿尾,687公里岸线焕然一新;金沙江向溪珍稀植物园接力繁育1.5万株珍稀资源性植物,三峡生态经验向全流域推广:在三峡通航综合服务区,基本实现辖区船舶垃圾、生活污水、含油污水“零排放”……傍晚,全球最大纯电动游轮“长江三峡1”在宜昌启航;不远处,全球首艘入级中国船级社的氢燃料电池动力船“三峡氢舟1”正在巡逻;三峡工程下游的杨家湾码头,全国首个内河码头型制氢加氢一体站——中国三峡绿电绿氢示范站正静待为“氢舟”补给……人水和谐的画卷,因持续创新的绿色实践而不断延展。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条以清洁能源重焕生机的大江,正以安澜之基托举发展之势,以绿色动能激活富民之路,让长江经济带的“含绿量”凝结为高质量发展的“含金量”,为中国式现代化谱写着生机盎然的江河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