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
行业

节能减排压力大 完成氨氮排放等目标形势堪忧

2014-10-13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0
[ 导读 ]:进入“十二五”以来,我国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取得了很大成绩。从国家统计局和环境保护部发布的统计数据来看,“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中的约束性指标完成情况进展良好。
进入“十二五”以来,我国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取得了很大成绩。从国家统计局和环境保护部发布的统计数据来看,“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中的约束性指标完成情况进展良好。

在“十二五”期间的前3年中,宏观经济总量增长速度从9%~10%左右的区间下降到7%~8%的区间,增速逐步减缓。这从客观上缓解了经济增长对环境污染进一步加剧的压力。

节能减排的形势与压力

按照“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约束性指标要求,到2015年单位GDP能耗要比2010年下降16%。按2010年不变价计算,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应该从2010年0.8094下降到0.6799吨标准煤。“十二五”期间前3年的实际执行情况是,全国单位GDP能耗下降幅度累计已经达到8.98%。要实现目标,2014年和2015年两年需要比2013年再下降7.71%,两年需要年均递减3.93%。前3年年均递减速度仅为3.09%,可见要实现2015年的节能目标,2014年和2015年节能强度必须比前3年提高近30%,显然难度很大。

按照“十二五”减排目标,到2015年,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2347.6万吨、2086.4万吨,比2010年的2551.7万吨、2267.8万吨分别下降8%。在“十二五”期间的前3年,尽管GDP保持着7.7%以上的增长速度,但SO2和COD的排放量绝对值已经大幅度下降。其中二氧化硫排放量前3年已经下降9.89%,大大超过控制目标的近24%。COD的排放量在3年内也下降了7.77%,接近于8%的控制目标。这两项约束性指标完成“十二五”的控制目标已成定局。

但是,氮氧化物和氨氮排放量控制目标完成进度却不容乐观。特别是氨氮排放量3年累计仅减排了1.32%,时间已经过去了60%,目标仅完成了不足20%。按照目前的进度,除非采取特殊措施,否则,完成目标几乎没有可能。

氨氮排放量降低的速度也不容乐观。虽然没有得到2013年数据,但根据我国农业生产普遍存在的化肥过量使用没有根本好转,养殖业废水处理和农村地区污水处理能力没有根本提高的大背景下可以推测,完成氨氮排放的约束性指标也存在较大难度。

2013年以来,由PM2.5引起的严重雾霾天气大范围持续频发在世界历史上也是少见的。然而,对于雾霾形成的原因,目前还没一个清晰的研究结果,目前治理雾霾的手段也很有限,因此,短期内使雾霾根本好转的可能性并不大。

节能减排压力日益增大的原因众多

节能方面,首先,是生产领域技术节能的潜力越来越小。除非我国在两年内快速进行技术更新和产品附加价值,否则,技术节能的可实现程度会越来越小。其次,结构节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期内难以有显著效果。多年来,结构节能一直被认为是我国节能最重要的潜在路径。但从实践的过程来看,在近一两年内,结构节能可能做出的贡献并不会很大。第三,管理节能潜力巨大,但需要提高整个社会的素质,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第四,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生活用能和人均消费物资产品持续增长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这必将推升能源消耗总量。

污染减排方面,首先,经济增长对资源高消耗产业的需求持续增长,生产和消费污染物产生总量难以降低。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高峰期的我国,在未来5~10年内,资源高消耗的产业市场需求依然会继续扩大。其次,成本压力和环境意识不强,导致生产者和消费者环境责任意识薄弱。第三,环保投入不到位。发达国家的环境保护投入一般都在GDP的2%~3%。而我国2012年全社会的环保投入占GDP的比例仅为1.58%,2013年可能略有上升但仍低于2%。第四,技术创新滞后。环境保护需要先进技术的支撑。但我国的生产技术体系与环境保护技术之间的融合度普遍较低,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技术与国外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未来需从三方面下力气

总体上看,我国的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在过去几年取得了很大成绩,尽管总体压力仍然在加大,但过去的工作降低了压力的增长速度。为了缓解经济增长与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我国已经开始实施重大战略调整。在近期内,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必须与“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更加紧密地融合起来,用生态文明建设统一思想、凝心聚力、攻坚克难,以更加科学的措施和更加严谨的管理,实现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目标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统一。为了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李克强总理在2013年人代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已经明确了2014年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工作思路。

为了切实推进污染减排,建议长短期措施结合,在三方面下大力气,为从根本上改变环境污染奠定基础。

首先,要深化创新增长文化,引导其向生态文化转变。在总体思路上,提出“不管黑猫白猫,破坏生态污染环境就不是好猫”的文化口号,以便加速建立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新文化体系。

其次,要尽快研究建立国家统一的环境警察体系的可行性,实现环境保护的全国异地统一执法。建立国家环境警察制度,由国家直接隶属的环境警察在全国各地实施环境巡查执法,并接受居民的举报,可以避免地方执法困难的诸多弊端。

第三,要加大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发展力度。在加强存量企业环境治理力度的同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环境保护产业,充分发挥循环经济对节能环保的协同效应,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不降低经济增长速度,甚至是在经济加速增长的同时,降低资源消耗强度和废弃物产生与排放量,改善生态环境
 
 
[ 新闻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相关文章

  • 精彩推荐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领导机构  |  专家机构  |  管理团队  |  机构分布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