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
行业

抢抓新机遇 培养新能源人才

2014-03-17    来源:中国节能网
0
[ 导读 ]:近年来,新能源产业在我国取得了迅速发展。面对当前能源产业结构的转变,新能源产业人才需求量也日益增加,而笔者从各方面了解到,目前支撑新能源产业的人才供给并不乐观,人才不足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
抢抓新机遇 培养新能源人才

——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走在新能源人才培养前列  
 
 
题记:近年来,新能源产业在我国取得了迅速发展。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与培育新兴产业战略步伐的加快,风电、太阳能和生物质能源等新兴能源产业的战略地位将愈加凸显。面对当前能源产业结构的转变,新能源产业人才需求量也日益增加,而笔者从各方面了解到,目前支撑新能源产业的人才供给并不乐观,人才不足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

  暖春四月的一天,在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内,新一届的安徽省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安装与调试”竞赛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作为安徽省唯一的能源类专业设置较为齐全的高等职业院校,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已经是第三次承办此项赛事。

  近年来,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夯实原有优势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上,面对当前能源产业结构的转变,抢抓发展契机,主动适应产业发展需要,培养了大批与新能源产业发展相结合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又是一年竞赛时

  在该学院的实训室内,竞赛环境展现眼前:一套文具、一套安装工具、一台笔记本电脑以及元件密布让人眼花缭乱的风光发电竞赛平台。来自该学院的6名参赛选手将组成两个分队,通过合理分工,有序进行光伏发电、风力发电、逆变与负载、监控系统安装、接线、PLC程序的设计、调试以及工业组态监控程序的编写调试等。

  三个半小时的赛程结束后,队员们相继走出实验室。笔者看到,迷你电池板、迷你风车、人造太阳、人造风源,一个个形态各异、造型逼真。正在门外等待,并注视着监考老师进行测试打分的二队成员薛超、朱学中、陈永喜,此时仍沉浸在比赛的紧张气氛中。他们都是来自该学院2011级的学生,队员薛超告诉记者,通过此次竞赛,他成长了许多,知道了团队合作和细节培养的重要性,也深深地感受到了新能源的魅力,向往以后能够进入新能源企业工作,并希望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在该学院的荣誉墙上,笔者找到了学院在新能源竞赛中所取得的优异成绩:2011年、2012年蝉联安徽省高等职业院校该项技能大赛一等奖;2011年获得全国职业院校 “光伏发电系统安装与调试技能竞赛”二等奖;2012年获得全国职业院校“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安装与调试技能竞赛”三等奖。

  指导老师李淼、陶为明告诉记者,这几名参赛学生非常用心与勤奋,以获奖的学长作为努力的方向,希望在这次比赛中,他们能发挥应有的水平,代表安徽在6月下旬举行的国赛中大显身手。

  人才培养成绩显著

  在竞赛现场,笔者注意到,一位老师总是“坐立不安”,不断地向赛场张望。记者了解到,他是该学院自动化与信息工程系的主任杨圣春,几名参赛队员正是他们系的学生。对于学院新能源专业的建设,他一直是最重要的参与者。

  杨圣春介绍到,早在学院2003年组建时,他就已经非常关注新能源产业,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在学院教材的编制过程中,在传统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融入新能源的知识。除此之外,学院还组织新能源方面的专家和教授编写相关教程和专著。2007年,该学院院长陈祥明教授组织撰写了《阳光电力》科普读本,获得了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年度优秀科普作品二等奖,书中对传统电力、智能电网、清洁能源进行了详细概述,并被读者要求再出版。2011年,陈祥明与学院教师撰写的《绿色能源与低碳生活》一书也出版发行,书中对太阳能、风能、核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余热能进行了论述,成为新能源产业重要的读物之一。学院对新能源产业关注度的不断上升,促使学院开设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能源与环保),并完成一座10千瓦太阳能光伏发电示范性发电站的建设,其中 “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实训基地还成为了中央财政支持的专业实训基地建设项目。

  与传统能源产业人才不同,新能源产业人才的培养需要更加的多方位、多层次。如何让学生掌握核心、领先技术,培养在技术应用、技术服务上都能拿得出手的专业人才并不是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在新能源产业人才培养初期。

  面对疑惑,在竞赛现场巡视的该学院副院长朱飙教授给出了答案。“学院一直以来紧随产业发展,努力培养电力电气企业和新能源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近年来,学院新能源人才一直供不应求,龙源电力、凯迪电力、东湖高新等一大批企业的人才需求,使他们加大对新能源人才培养的力度。”据其介绍,自2011年开始,学院引进光伏发电系统、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光伏发电实验室等设备逾200多万,并多次组织学院教师赴新能源企业进行走访、调研。

  2011年10月,学院发起成立了安徽新能源技术合作中心,与教育部光伏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合肥工业大学)、安徽省电力科学研究院、皖能集团、国能生物发电集团有限公司、合肥金太阳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新能源企业和研究机构成为合作伙伴,实现科技成果共享,引入新能源技术作为专业人才培养内容。2013年,“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应势而生,计划招生60人,面对“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电动汽车充换电技术”三个方向进行人才培养。学院针对新能源人才培养的定位准确,学生实践能力强,知识结构新、内容丰富,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专业人才不是件难事。

  人才质量受肯定

  学院人才的培养力度大、方式新、关注度高,但是人才综合素质受检验程度究竟如何?在竞赛现场担任监考老师的安徽龙源风力发电有限公司安全生产部负责人胡苏杭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安徽龙源风电从该学院招聘的毕业生大多都分配在安全生产部与工程建设部,在单位工作几年的毕业生,现在都已成为了技术骨干,该院08届毕业生宋颂伟现已担任宣城涟漪湖龙源分电厂项目建设的负责人,投资20多亿的龙源电力来安风电厂风电项目的设备巡查、故障处理、定期维修等重要工作就由该院10多名毕业生负责。踏实肯干、专业知识过硬是我对他们最深的印象。”

 

  在该学院的就业中心,笔者还了解到,获得全国 “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安装与调试”技能竞赛大奖的毕业生,现在都已经成为我国光伏生产和发电企业最主要的技术能手。

 

  对于如何服务新能源产业发展,副院长朱飙说,学院将根据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方向,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开设新专业,加强校企合作,为社会与企业输送大批量、高素质、技术过硬的新能源专业型人才。“为改变传统能源利用方式做出贡献是学院服务新能源发展的最好方式,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天会更蓝、山会更青、水也会更绿。”

(陈君 郝红梅)



 
 来源:安徽信息
 
关键词: 人才 新能源 培养 机遇
0
 
[ 新闻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相关文章

  • 精彩推荐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领导机构  |  专家机构  |  管理团队  |  机构分布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