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
行业

以节水型社会建设促进中部崛起

2011-09-28    来源:中国节能网
0
[ 导读 ]:中部崛起这一重大决策的实施,为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的郑州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但是,水资源的保障压力也随之加大。
以节水型社会建设促进中部崛起
郑州市人民政府
 
 
  郑州市地处中华腹地,现辖12个县(市)区,1个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和郑州新区,面积7446.2平方公里,人口747.8万人。作为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原城市群的中心城市,肩负引领中原经济崛起的历史重任。随着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水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缺水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原经济崛起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
  为从根本上破解制约郑州经济社会发展瓶颈问题,郑州市委、市政府从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高度考虑节水型社建设,结合南水北调工程进行水资源优化配置、产业结构调整,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坚持体制机制创新并举,典型示范与整体推进并重,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充分体现了节水型社会建设对郑州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战略的支撑作用。我们的做法和体会是:
  一、节水型社会建设是支撑中部崛起核心城市的重要举措
  中部崛起这一重大决策的实施,为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的郑州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但是,水资源的保障压力也随之加大。一是随着中部地区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进程加快,对水资源的保障要求越来越高。二是随着中部地区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多水少的矛盾更为突出。三是随着构建和谐社会逐步深入,城乡居民对水环境质量要求不断提高。但是,郑州的多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198m3,是全省的1/2,是全国的1/10,是一个水源型和水质型并存的缺水地区。全市地表水开发利用率平均为46.04%,浅层地下水平均开采率为67.42%,开发潜力有限。为保障中部地区经济发展与水资源承载力相适应,郑州市委、市政府充分认识到,特殊的市情水情决定着郑州不能走传统的以需定供的老路,必须走出一条以有限的水资源支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路子,这条新路子就是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一)理清思路,科学编制规划。郑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节水型社会建设,多次召开会议研究规划的编制工作,安排四大班子分别牵头,抽调相关局委20名同志,组成四个工作组历时1个月,深入工厂、社区、农村,对郑州节水型社会建设进行全面调研,提出了"留住天上水,北引黄河水,南调长江水,保护地下水,开发再生水"的节水型社会建设新思路,编制完成了《郑州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 
  (二)规划引导,融入发展大局。实践证明,节水型社会建设必须同区域经济和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互适应。郑州市的节水型社会建设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突破口,以强化节水的科学用水模式为支撑点,始终贯穿于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中。郑州市政府在制定《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工作的实施意见》和《郑州市节能减排实施方案》时均结合了《郑州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中有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相关考核指标,并提出了相应的考核目标,有效地体现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的关系,提高了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认知度、实践性和推动力。
  (三)落实责任、推进部门联动。我市在节水型社会建设过程中,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其作为一项重点工作进行推进,狠抓责任落实,部门联动,形成齐抓共管的良性机制。一是抓好目标分解,把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目标以部门、县(市)区为单位进行了逐条分解,责任到人,纳入政府目标考核体系。二是强化部门协作,各相关部门主动工作,密切配合。三是狠抓工作督查,市委、市政府督查办定期针对节水型社会建设目标进行督查,对重点工作进行专项督办,推动目标落实。
  二、调整产业结构,优化配置水源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0号)和国务院《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 到2015年,中部地区要实现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的目标。实现这些目标,水资源的保障是最基本的支撑条件。根据《郑州市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郑州市水资源综合规划》,到2020年郑州市需水量为23.7亿立方米,在考虑当地水、黄河水和南水北调水的情况下,郑州水资源每年仍将有2.1亿立方米的缺口,缺水率达9%。水资源状况支撑中部崛起区域发展的压力依然很大。水资源供需缺口需要通过节水来解决,重要措施就是加快以水为主导因素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配置水资源,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一)节能降耗,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郑州市委、市政府为了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把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纳入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首要任务。一是开展了工业结构调整提速年活动,出台了《郑州市工业节能降耗实施意见》和《郑州市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在我市大力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同时,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通过产品升级、技术创新等,加大淘汰高耗水、高耗能生产工艺,鼓励少用水或不用水的生产技术和工艺,限制盲目发展高耗水的建设项目,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工业又好又快发展。二是明确目标,建立工业行业用水效率监督考核体系。明确各县(市)、区节能降耗的约束性指标, 把节能降耗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抓手, 进一步落实企业责任,强化各级政府的监督管理,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三是加快了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高效农业。以加强粮食生产基地建设为重点,按照优质、高效、生态、节约、安全的原则,以高科技农业、观光农业和生态绿色农业为标志,以园艺化、设施化为主要手段,大力发展高产型、高效型、抗(耐)旱的节水型农业,逐步减少高耗水的稻田种植面积、莲藕种植面积和水产养殖面积,扩大高产小麦及秋作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大力开展农业节水,做到了农业增产、增收,用水负增长。
  (二)优化配置,提高水资源的承载能力。郑州既是中部崛起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又是南水北调受水区之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后,将形成一个由南水北调水、黄河水、地表水、地下水和城市中水等多种水源的联合供水格局。郑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优化配置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承载能力问题。按照"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编制了《郑州市水资源配置规划》,制订了城乡重大用水调整的战略格局和2010、2015、2020年水资源配置方案。即:南水北调通水前,在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大力开展节约用水的同时,加快与南水北调相配套的城市公共供水设施和管网建设;加快生态循序用水系统建设;加快城市中水设施建设;加大封停自备井力度,保护城市地下水,以适应南水北调通水后的城乡水资源配置格局。到2015年,南水北调水源用于城市生活用水,黄河水源用于生态环境用水的补充、部分农业用水和工业用水;城市中水用于部分河道生态用水;地下水用于有特殊水质要求的化工医药、服务用水和部分农田灌溉用水,黄河灌区的农业灌溉水源的地下水压采30%。到2020年,南水北调水源用于城乡生活用水和有水质要求的化工医药、服务用水;黄河水源用于生态环境用水的补充、农业用水和工业用水;城市中水用于环境生态用水;城市工业用水全部利用黄河水或非常规水,生态用水全部利用黄河水和城市中水。
  (三)制订方案,地下水保护制度化。为确保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的水资源高效利用和优化配置,市政府以严格取水许可管理和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为主要内容,制定了"加强城市地下水资源管理,保障饮用水安全工作方案",加大了自备井封停力度。计划用三年时间全部封停城市公共管网覆盖范围内双水源单位的自备井,进一步压采地下水的开采量,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地下水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自2005年以来全市城区共封停自备井192眼。同时加大执法力度,开展了专项执法活动,打击违法凿井、擅自取水的行为。对于新的取水项目,严格取水许可审批,在城市公共供水管网覆盖的地区,除对水质有特殊要求、自来水水质无法满足生产工艺需要的,一律不予审批新的地下水取水项目。在保护地下水行动中,我市采取人工回灌、侧渗补源等行之有效的措施,坚持补充地下水,使我市基本保持地下水的采补平衡,地下水得到了有效保护。
  (四)政策引导,中水开发利用规模化。一是价格倾斜。为鼓励中水资源的利用,郑州市出台了中水价格标准,同时规定中水免缴水资源费。二是制度引导。市政府规定新上的电厂等高耗水项目必须以利用中水为主,否则在水资源论证时予以否决。随着这一政策的落实,目前我市四座污水处理厂的中水指标已经全部分配到各个用水环节。三是执法驱动。《郑州市节约用水条例》将中水利用纳入强制性规范,规定了建筑面积二万平方米以上服务行业、三万平方米以上的机关、院校、五万平方米以上的住宅小区必须配套建设中水利用设施;营业性的洗车场所具备两个车位以上的都要建设使用循环水系统。在执行过程中,加大了执法力度,查处了一批未按规定建设中水设施的建设单位和具备条件未使用循环水系统的洗车场所,扩大了中水利用规模。
  (五)一水多用,生态用水循序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将为郑州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水资源保障。但是郑州市区流域范围内的河湖水系水生态功能退化,既影响了水功能区的达标,又给下游农业灌溉用水带来了问题。
  2006年初,郑州市按照"循序利用,健康安全,生态环保,优化配置"理念,围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水资源的优化配置,黄河水源的循环高效利用,启动了郑州市生态水系规划和建设。三年多来,郑州生态水系建已累计投资14.44亿元。治理主要河道9条,总长108.4公里,形成河道水面9平方公里。郑州的生态水系建设突出了"健康、生态、环保、循环"理念,完善了水功能,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补给了地下水资源,为下游农业灌溉用水提供了水源保障,实现了"城市用水-环境用水--农业用水"循序用水的高效利用。 
  三、创新体制机制,是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有力保障
  自郑州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启动以来,我们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突出体制机制创新。
  (一)整合部门职能,建立统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为推动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的建立。2004年6月郑州市将原隶属于城建部门的郑州市供水节水办公室整体移交水利部门,2009年,为探索大部门制改革和坚持统筹城乡水务一体化建设,又将郑州市水利局改组为郑州市水务局,负责城乡水务一体化建设,统筹保障城乡涉水事务,形成了"一龙管水,团结治水"的新格局。
  (二)完善总量控制制度,强化取水约束机制。一是按照需水管理理念编制了《郑州市水资源综合规划》,建立了全市的用水总量控制制度,向各县(市)、区下达了总量控制指标,初步建立起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红线。二是严格取水许可管理,以水定发展,通过水资源论证否决了一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高耗水、高污染的建设项目。三是强化用水总量控制制度执行和监督检查,使总量控制制度的基础导向作用和刚性约束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三)严格计划用水管理,提升用水效率效益。多年来,郑州市坚持计划用水管理不松懈,制定了《郑州市城市用水定额实施细则》,对所有自备水源取水户,自来水用水量每月100立方米以上单位,洗浴、洗车等特殊行业用水单位纳入计划用水管理。郑州市建城区现已纳入计划用水管理3100户,实行年度用水总量控制,按月计量考核,超计划征收加价水费。通过计划用水管理,提高全市整体节水水平和用水效率。 
  (四)完善法规体系,加强执法监督。郑州市在节水型社会建设过程中不断加强法规体系和制度体系建设,配套完善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法律法规,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水资源和节水管理工作。近年来,郑州市先后制定或修订了《郑州市节约用水条例》、《郑州市水资源管理条例》、《郑州市城市饮用水源保护和污染防治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和一系列管理制度。强化了监督管理,规范了行政行为。
  (五)健全配套工作机制,提升工作实效。一是建立配套的水资源价格体系。出台了《郑州市水价改革方案》,运用价格杠杆,促进了郑州市的水资源节约和保护工作。二是投资2215万元建设了水资源监控体系,建成562眼自备井水量实时监控系统,103个地下水水位实时监测系统,4个地表水水源水质实时监测系统,为全市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三是建立了节水器具检测体系,建设了"郑州市用水节水产品检测站",开展各类用水节水产品的质量检验工作。建站以来已累计检测用水节水产品5批次256个品牌,产品合格率为99.2%。"郑州市用水节水产品检测站"的建立对郑州市推广普及节水型器具,探索建立节水器具市场准入制度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
  四、以点带面,是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主要方法
  以点带面,在工业节水、农业节水、非常规水利用等方面,采取政府引导、资金扶持等综合措施,有力地推动了节水型社会建设。
  (一)龙头带动促进工业节水。郑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10家,总工业增加值1551.8亿元,工业取水总量4.81亿立方米。在抓工业节水工作中,以龙头企业为重点,建立节能减排机制,进行节水技术改造,从而带动工业节水的发展。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是郑州的龙头支柱自主产业,其工业规模、销售业绩在全国客车行业位列第一。为促进该企业的节水工作,市领导多次到该企业进行调研指导,安排专项节水资金予以扶持,派出节水专家组提供技术支持。该公司始终把提高用水效率,降低用水消耗列为管理工作重点之一,先后投入资金2100万元不断改造生产技术和工艺,建设车身淋雨试验循环用水系统、涂装喷漆循环用水系统、电泳生产线节水系统,节水效果显著提高。2009年,该企业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7%,万元产值取水量已由2005年的2.86m3下降到1.65 m3,既节约了水资源,节约了生产成本,又减少了大量的污水排放,走出了一条既利于自身经济利益的实现,又利于社会的节约用水之路。通过典型引导,郑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不断通过技术改造,生产工艺改进,大力建设一水多用、循环利用设施,争创节水型企业的积极性日益高涨,使过去政府部门"要我节水"的强制行为转变为企业"我要节水"的自觉行为。全市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降低到30.10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率提高到75.6%。同2005年相比,工业增加值增加104%,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降低了52.4%,工业取水量仅增加了0.2亿立方米。
  (二)集雨节灌带动山区节水。郑州所辖新密、荥阳等山区缺水严重,多年来,市委、市政府一直把解决山区节水用水问题列为为民所办十大实事之一。近年来,累计投资1.92亿元,在新密、荥阳等山区缺水地区建设集雨水窖和微集雨工程,解决山区农民生产生活用水问题。在西部山区集雨水窖和微集雨工程建设过程中,以市财政资金投入为主,地方财政资金配套为辅,农民自身投入资金为佐,解决了资金投入问题。在水窖运行维护过程中,依靠农民用水协会收取会费,统一管理维护水窖等配套设施,解决了长期运行维护问题,体现了建管并重的指导思想。在提高用水效率上,采用以水窖为计量单位,以使用次数为基数的阶梯水价收费方式,解决了节水问题。实施了窖窖联通、管网联通,既解决了西部山区100多万人的饮水问题,又发展节灌面积12万多亩。"小水窖,大希望",被广大群众誉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创造性的开创了郑州模式。在今年我国西南地区出现特大干旱的情况下,他们建设的集雨水窖被称之为"河南水窖"。这一成功经验被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作为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支持山丘区建设雨水集蓄小微型水利设施建设的指导性意见。 
  (三)示范灌区带动农业节水。郑州所辖县(市)都是农业大县,农业耕地面积460万亩,农业灌溉用水总量5.09亿立方米,约占全市总用水量的30%,农业节水潜力巨大。郑州市委、市政府在抓农业节水工作中,采取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措施,支持农业节水示范区建设,进行农业灌溉渠系改造、机井升级改造和节水技术改造。凡建设节水示范灌区的在资金扶持等方面予以倾斜,所需资金以市财政投入为主,地方财政配套为辅;凡被纳入省级以上节水示范灌区的,市财政予以资金配套,建设了一大批农业节水灌溉示范区。典型代表有中牟县的杨桥引黄节水灌区、荥阳李湾节水灌区、新郑节水井灌区等节水型示范灌区。这些灌区进行末级渠系改造和节水改造,采取了IC卡智能控制系统和节水灌溉技术改造,成立了农民用水者协会,农业灌溉用水实行刷卡计费等。通过农业节水示范区的建设,带动了全市农业节水,农业灌溉基本实现了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实现灌区田园化,使斗、干、支、毛渠系健全,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截至目前,全市农业灌溉面积达到312万亩,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73万亩,节水灌溉工程覆盖率达到55.4%。
  (四)非常规水开发带动矿区节水。煤炭是郑州市六大支柱产业之一,煤炭资源保有储量52.88亿吨,占全省保有储量的21.8%,居河南省第一位,截至目前,全市煤矿数量210家,年总设计生产能力是4083万吨,在全国产煤地市中,居全国煤炭产量第二位,是全国重点产煤地市。采煤排水是保证安全生产的重要条件,全市采煤年排水量达5000万立方米以上。
  郑州市大量的煤矿排水造成矿区及周边地区地下水位下降,致使大量浅层井池干枯、河泉断流、污染日趋严重、水资源矛盾日益突出。郑煤集团超化煤矿处在新密市境内,紧邻东方红灌区,该矿年产煤炭220万吨,排水1168万立方米。为了解决矿井排水的再利用问题,郑州市政府在郑煤集团超化煤矿开展了非常规水开发利用的试点,把该矿列为节水型企业来培育,采取政府资金扶持和企业自筹资金相结合的办法,投资400多万元,建成了一座污水深度处理站和一套无机陶瓷膜矿井水深度处理系统,把矿井排水进行了综合处理利用。该处理系统把一部分矿井排水处理成符合饮用水标准的生活饮用水,为矿区提供生活和生产供水;一部分矿井排水处理后引到东方红灌区用于农业灌溉。该项目的实施,既解决了煤炭企业生产、生活用水问题,又减少矿井排水对周边一系列影响问题,有效的保护了矿区的地下水。超化煤矿对矿井排水的利用,开创了郑州市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新途径,带动了其他矿区开发利用非常规水综合利用的积极性,目前,矿井排水再利用已在全市各大矿区全面展开。
  (五)政府资金投入带动社会节水。自2005年起,郑州市政府每年除投入节水型社会建设资金外,还拿出500万专项资金用于节水型企业(单位)、社区、灌区的创建补助,用于节水型示范单位节水技术改造和节水工程建设的补助。通过政府资金引导,企业参与,发挥了较好的带动效应。2005以来,先后投入4200万元,树立了160个节水型企业(单位)、社区、灌区,建设了158项节水技术改造项目,102个循环水利用项目,35个中水利用项目,8个农业示范项目,13个器具改造等项目。通过节水示范项目的建设,这些项目设计年节水能力达1.2亿立方米,实现年节水8900万立方米的节水效益。目前,郑州市申报创建节水型企业(单位)、社区、灌区的越来越多,主动申请节水技术改造和节水工程建设的日益增加,节水型社会建设已转变为全社会共同建设的普遍行为。
  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以来,郑州市的节水型社会建设虽然取得了突出成就,但是,随着中部崛起战略和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全面实施,郑州节水型社会建设面临着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认真学习兄弟城市的经验做法,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更加科学有效的管理举措,更加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把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有机结合起来,纳入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管理的统一体系,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科技和宣传教育等手段,强化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提高公众参与水资源管理的积极性,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促进人水和谐相处,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不断提升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水平,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关键词: 中部 崛起 促进 建设 社会
0
 
[ 新闻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相关文章

  • 精彩推荐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领导机构  |  专家机构  |  管理团队  |  机构分布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