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
行业

中国钢铁业寒冬难却

2012-04-20    来源:中国联合商报
0
[ 导读 ]:4月18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发布的其对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统计的数据显示,1~3月份,全行业总产值7850 67亿元,同比增长0 24%,实现销售收入8638 88亿元,同比减少0 95%,利润为亏损10 34亿元,去年同期则盈利258亿元。
  CUBN记者 孙先锋 北京报道

  中国钢铁业的严寒似乎并没有随着夏日的临近而退却。

  4月18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发布的其对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统计的数据显示,1~3月份,全行业总产值7850.67亿元,同比增长0.24%,实现销售收入8638.88亿元,同比减少0.95%,利润为亏损10.34亿元,去年同期则盈利258亿元。

  “国内钢铁生产正由主业亏损变为行业亏损,也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第一次全行业亏损。”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秘书长张长富在当日的发布会上表示。

  从3月份当月来看,得益于价格的回升,全行业盈利状况整体有所好转,实现盈利20.84亿元。但亏损企业的亏损额仍超过90.98亿元,亏损面依然达到33%。“目前的价格回升只是前期合理控制产量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并不是市场需求增长拉动,支撑作用很微弱,如果产量释放过快,很容易引起库存上升,价格下跌。”张长富担忧道。

  即便是如此,在持续亏损的压力下,中国钢铁业固定资产投资竟然持续增长。今年一季度,钢铁行业固定资产累计投资861亿元,同比增长10.8%,比去年同期增速高1.7个百分点,比去年全年增速低4.7个百分点。

  炼铁炼钢和加工投资增速仍然很大。黑色金属矿采选投资148亿元,同比增长26.6%,比去年同期增速高7.9个百分点;黑色冶炼及压延投资713亿元,同比增长8.0%,比去年同期增速回落2.6个百分点。

  这种非理性的投资冲动很快将自食其果——在需求持续高速增长多年之后,粗钢的需求开始下滑。无形中又为寒冬的滞留添加了一个一个更大的理由。

  “这一点要引起企业的高度关注。”张长富称,由于3月份粗钢日产水平已相当于年产粗钢7.25亿吨水平,并且1~3月份呈逐月上升趋势,如果粗钢产量继续呈上升态势,一旦国际市场发生变化,必然对国内市场带来较大压力。

  加之,随着资源、能源价格、财税等改革政策陆续出台,铁矿石、煤炭、电力等钢铁生产用原燃材料价格不断上涨,致使钢铁企业面临高成本的压力。中钢协统计数据表明,2011年钢铁产品成本平均上升幅度超过了15%。

  数据显示,仅今年2月1日起国家调高了铁矿山的资源税征收比例,由原每吨9元提高到12元,每吨原矿将多交资源税3元,影响行业约40亿元。同期的冶金用煤包括主焦煤、喷吹煤和动力煤的价格,几年来一直不断上涨,即使去年四季度以来钢材价格大幅回落,但煤炭价格一直处于高位。

  中钢协表示,从去年以来,国家已两次上调销售电价;进口铁矿石价格,受国外矿山垄断的制约,也一直处于高位。企业筹资困难,财务费用大幅增加;企业职工工资上涨,人工成本也呈上升趋势;企业加大对节能、环保等方面投入,运行成本增加等。

  “钢铁生产成本上升走势短期内难以扭转,钢铁企业提高经济效益难度较大。”中钢协这样预计。中国钢铁行业已进入“效益严寒期”。

      目前,已公告或预告的大部分钢铁企业的年报和一季报均已证实这一预计。且多数“脸色难看”。

  鞍钢股份(000898,股吧)则是“恶梦频传”——在继2011年亏损21.46亿元后,又报出今年一季度18.8亿元的巨亏。

  “亏损王”的华菱钢铁(000932,股吧)亦是陷入亏损泥潭,不能自拔,在2010年巨亏近30亿元荣登全行业“亏损王”后,2011年改观依旧不显明,最终靠出售平煤股份(601666,股吧)换6.8亿元的收益才勉强实现了每股2分钱的收益,否则将被戴上ST(退市警告)的帽子。

  但躲过了初一,逃不过十五。还在喘息之余,华菱钢铁又发出了一季度亏损6.9~7.3亿元的预告。

  这或许就是钢铁行业严寒期的真实写照吧!

  “2011年四季度,若扣除投资收益等项目,钢铁生产主业基本上是全行业亏损”。齐鲁证券钢铁分析师笃慧对《中国联合商报》表示。

  2011年,中国钢铁行业销售收入利润率仅为2.42%,同比下降0.59个百分点。中钢协有关负责人称,“2.42%的平均利润率已经低于银行利率”。

  “拐点出现在2011年9月份,从那时起钢价持续下跌”。兰格钢铁研究中心主任侯志芸回忆道,“刚开始下跌时还有点讶异,9月份建筑用钢跌幅就超过百元”;不料,随后铁矿石价格走跌,带动钢价新一轮走跌。

  该拐点影响的并非只是中国。国际钢铁巨头安赛乐米塔尔,亦在2011年第四季度出现10亿美元的净亏损。

  “作为与宏观经济形势紧密相连的钢铁行业,当前得到的所有消息都不约而同地指向利空”。河北唐山地区一位马姓民营钢厂负责人向《中国联合商报》表示。

  “我们现在做的就是压产,等待的市场回暖”。但眼下这位马姓负责人依然看不到令他兴奋的消息。“房地产调控的继续就是我们最大的纠结。”他认为。

  作为钢铁行业最大的下游需求大户——房地产业,它似乎能左右整个钢材行业的神经。数据显示,房地产消耗了中国钢铁产量的六成。

  令各大钢铁企业心焦的是:中央政府及高层一再表态,2012年中国楼市将继续调控。

  “2012年与往年最大不一样的地方在于,至少在目前我们无法找到一个能明确大幅增长的耗钢领域”,长江证券(000783,股吧)撰文称。

  事实上,造就了中国钢铁业眼下这种严寒难却的局格,一面是本行业产能继续过剩所致;另一面是下游需求受到全方位的抑制,除了被调控的地产,还有被限购的车辆,被降速的高铁,等等。

  随着夏日的临近,钢铁市场的需求亦会趋于活跃,“此波行情与往年比,有着周期短、涨幅不及往年的特点。”笃慧预计。

  中钢协数据显示,3月下旬钢厂产能在连续数旬高位后,再次跌破190万吨关口;中国钢铁现货网分析师认为,这是部分民营钢企开启了检修、减产等部分手段主动保价,但令人担忧的是,截至到目前没有收到大中型国有钢企的减产报告。

  “民营钢企面对风险时的应对速度明显强于国企,但基数量过小难以对整体产量造成太大的影响。”笃慧表示。另外,宝钢等主要钢厂对5月份板材内出厂价整体保持稳定,说明钢厂对后期市场走势抱有谨慎态度。

  显然,钢厂在传统销售旺季一改常态地谨慎看待后市,透露出来的是其订单组织情况似乎并不尽如人意。

  钢铁业整合应以市场为导向

  难以退却的寒冬,坚定了中国钢铁业的最高主管部门工业与信息化部对钢铁行业整合的信心。

  “继《钢铁行业“十二五”规划》之后,工信部针对钢铁行业兼并重组草拟的第一个具体指导性文件——《促进钢铁企业兼并重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草案现已完成,目前正处于部内相关司局会签阶段,预计年内有望正式公布。”这则消息为日前工信部原材料司钢铁处副处长徐文立在参加“2012第三届中国钢铁规划论坛”时透露。

  徐文立表示,“工信部将推动加快钢铁企业兼并重组的步伐,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国有钢铁企业兼并重组,重点支持优秀大型企业开展跨地区、跨所有制的重组。”

  “在面临全行业微利乃至亏损的状况下,政策出台将加快未来几年钢铁行业兼并重组的进程。”齐鲁证券钢铁分析师笃慧对《中国联合商报》表示。

  据徐文立介绍,《意见》将按照市场化运作的规律,以符合国家钢铁产业政策和《钢铁行业生产经营规范条件》的企业为兼并重组主体,结合淘汰落后、技术改造和优化布局,旨在大幅减少钢铁企业数量,提高产业集中度。

  《意见》将对地方兼并重组进行指导,内容将包括钢铁行业涉及 “兼并重组”方面的申报办法、促进措施、目标、原则以及实施程序等多方面。《意见》中还将明确,对符合产业政策的兼并重组,国家将给予具体扶持政策。

  从理论上讲,工信部的兼并措施对于扭转行业格局有很大好处,借此契机做大做强的优势企业,在行业内将占据更有利的条件。“假如我国目前的钢铁企业只有10家,他们在原材料价格谈判上将会掌握很大的话语权,这是十分有利的。”国都证券钢铁业分析师王树宝认为。

  “钢铁行业最重要的是供给问题,其产能过剩状况与无序投放和竞争有着很大关系,如果通过兼并收购能够提高钢铁行业的集中度,将对行业供给状况有所帮助。”笃慧表示。

  目前,已有河北省唐山渤海钢铁集团联合重组方案、首钢和通钢兼并重组方案获得工信部批准。

  在行业本身形势不佳的状态下推进兼并重组,将有利于推动整个行业向良性轨道上发展。“但目前来看,最大的问题还是如何协调地方利益冲突,降低产业退出壁垒。”笃慧认为,钢铁行业的产业链辐射比较广,对当地经济拉动作用不可忽视,较容易得到地方政府的多方面支持,而地方政府出于保护本地经济发展的考虑,也会倾向于对这些企业施以信贷、财政、税收等多方面的扶持,使面临退出的企业得以继续生存。

  事实上,钢铁企业的兼并重组涉及到地方利益和企业利益,怎样进行利益分配,如何取得双赢或多赢的效果,是其难点所在。

  “尽量交给市场去做,靠强行推动恐怕很难。”笃慧建议,制定相关指导意见为的是引导企业沿着市场化的方向做,而不是通过行政手段去干预。

  在他看来,在采用市场化手段运行过程中,必然会经过一段阵痛期,即首先会暴露出很多问题,而在这种状态下,“产业链上企业的日子会很不好过,企业在这种时候一定要顶住压力。”

  “应减少兼并重组中的壁垒,尽量减少人为限制。”中钢协内部人士对《中国联合商报》表示,单纯的行政推动和简单的合并,对产业未来的长期发展并无太多有益帮助,效果也不会明显。他认为,钢铁行业已经发展多年,是一个较为成熟的行业,因涉及利益链较长,对经济影响也很大,其改革应该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

  从钢铁企业前期兼并重组的效果来看,“某些区域内的钢铁企业存在联而不合、各自经营的情况,尤其是跨地区的兼并重组,牵涉到多方利益,虽然名义上进行了兼并联合,但仍然存在有名无实的现状。”上述中钢协内部人士担忧道。

  “政府应做好引导及外部管理工作,可以适时推出资源税和环境税(并不只针对钢铁行业),以提高钢铁行业集中度,提升主导企业盈利空间。”笃慧建议,希望通过兼并重组,钢铁行业能回归到正常的均值水平,不再出现净资产收益率低于资金成本的情况。

  显然,要改变目前钢铁行业的“效益严寒期”,使其回到市场正常的产业资本回报率水平上,是期待未来整合的结果。

  钢铁行业亟待改变大而不强的现状

  工信部力挺提高行业集中度来破解钢铁业“效益严寒期”的设想,似乎正步入一个大而不强的误区。

  在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中国钢铁业依然没有破除铁矿石成本高企的“魔咒”。在钢企销售利润率不断下滑的既定事实面前,过去关于“提高行业集中度,能增强铁矿石领域的话语权”的说法,正遭受着越来越多业内人士的质疑。

  “钢铁产业集中度提高能增强对市场的控制力,增加对上游的话语权?现在来看,这个好像不太现实”,4月13日,冶金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石洪卫发出了上述感慨。

  因我国钢铁业近年来不断承受着上游高价铁矿石带来的成本压力,而这一压力的出现,一度被业内人士解释为“钢铁行业"一盘散沙",钢企各自为战,由此,国内钢企在和国外矿山的铁矿石谈判中缺失了话语权”。

  为解决上游铁矿石领域“话语权”的问题,才有了近年来我国钢铁业不断推进兼并重组和淘汰落后,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

  数据显示,从2005年到2010年,我国千万吨级钢企从8家上升为15家,且这15家钢企的平均规模为2512万吨。同在这5年时间内,前十家钢企粗钢产量占总产量比从34.7%上升为48.6%。问题是行业集中度提高了,但大而不强的实现却十分突出。

  正如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冶金业商会名誉会长赵喜子所言,“5%的企业生产73.1%的钢;3.2%的企业生产60%的钢,无论从哪个角度说,这已经是集中度比较高的了”。

  不过,工信部的目标并没有就此止步,近期颁布的《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却明确提出目标称,将“通过兼并重组大幅度减少钢铁企业数量,国内排名前10位的钢铁企业集团钢产量占全国总量的比例由48.6%提高到60%左右”。

  但眼下的结果却不尽人意。在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的同时,我国钢铁行业却依然没有破除铁矿石成本高企的“魔咒”,为国际铁矿石巨头“打工“的角色依旧不没变。

  据了解,从2009年至2011年,我国大中型钢企销售利润率持续低于3%,去年更是达到了2.42%的低位。而在2005年至2007年,中型钢企销售利润率尚在6.28%至7.29%之间。从这组对比的数据中,不难看出“大而不强”的现实尴尬。

  同时,在追求提高行业集中度的过程中,还趟出了一条“片面求大”的“捷径”。

  “这些年由于淘汰落后等原因,鼓励高炉大型化,建了相当一批大高炉。因为焦炭在高炉里有个骨架作用,大高炉一定要用热强度高的焦炭,由此,强粘结性优质焦煤的需求量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高炉大型化和优质焦煤的短缺产生矛盾。而优质焦煤是我国的稀缺煤种,这些优质焦煤主要集中山西,为此,八一钢铁(600581,股吧)3个2500立方米的高炉建完了后发现,还要到山西买优质焦煤,从山西到新疆,这个物流成本可想而知”,石红卫举例说明了鼓励高炉大型化带来的难题。

  如今看来,过去希望的“前10大钢企占总产量的比重越来越高,通过联合重组来降低钢材市场的竞争强度,靠提高产业集中度来提高对市场的控制力”是不现实的。当务之急,是在提高行业集中度的同时,提高被大企业化的效率问题。只有真正的大而强的钢铁业才能摆脱不沦落为国际铁矿石巨头打工的命运。
 
关键词: 钢铁业 寒冬难却
0
 
[ 新闻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相关文章

  • 精彩推荐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领导机构  |  专家机构  |  管理团队  |  机构分布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