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简述:准确把握计划、规划和电力市场的关系

   2015-01-09 电力决策与舆情参考 2330
核心提示: 近年来,呼吁重视电力规划、组建国家电力规划班子的声音不绝于耳。但只讲电力规划的重要性,在进行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时候,撤销了电力工业部,如何组建电力规划机构?也很少谈电力计划、电力规划与电力市场之间的关系,计划配置资源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关系

近年来,呼吁重视电力规划、组建国家电力规划班子的声音不绝于耳。但只讲电力规划的重要性,在进行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时候,撤销了电力工业部,如何组建电力规划机构?也很少谈电力计划、电力规划与电力市场之间的关系,计划配置资源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关系。我想主要谈谈电力计划、电力规划和电力市场之间的关系。

从“计划”到“规划”

中国自建国以来的65年中,电力工业从计划到规划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计划经济时期5个“五年计划”阶段,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电力工业实施了苏联的计划经济制度;第二阶段是市场经济初期5个“五年计划”阶段,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2005年,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时期;第三阶段是市场经济时期由“计划”变“规划”阶段,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决定将延续了50多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变为“规划”。

(一)计划经济时期5个“五年计划”

计划经济时期的电力计划是学习苏联的计划经济制度的。1954年国家计划委员会、燃料工业部的电气化工作组在燃料工作部电业苏联专家组和电气化苏联专家组的指导下,编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工业远景发展轮廓方案(1953-1967)》,但是编制这个十五规划的目的是为了明确今后我国电力工业的技术发展方向和电力工业远景计划的编制方法,相当于计划经济时期编制电力计划的范本。轮廓方案指出,电力工业计划的主要任务是:一是确定发电量和供热量的增长数字;二是确定主要发电厂的型式、容量及分布地区;三是确定动力设备、资金、燃料与动力的需要量。

轮廓方案提出的技术政策有:(1)建立新的和扩大现有的电力系统,使电力生产集中;(2)建立供工业用的热电厂和供工业和市政公用的热电厂,发展热力化事业;(3)发展高温高压蒸汽规范;(4)燃用当地燃料、低质煤及选煤渣;(5)广泛发展水力发电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工业远景发展轮廓方案(1952-1967)》根据上面提出的主要任务和技术政策,报告有以下内容:第一章,序言,第二章,1952年以前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情况和特点,第三章,第一个五年电力工业发展计划的主要指标(1953-1957年),第四章第二个五年和第三个五年中用电和用热的增长(1958-1967年),第五章第二个和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发电厂建设计划(1958-1967年),第六章,电力网和热力网建设计划,第七章,投资、动力设备、燃料及劳动力需要量指标,第八章,结论。此外还有三个附件和22张附图,附件主要是详细的电力需求预测资料和具体的发电厂建设项目和建设计划,全文洋洋洒洒几十万字。轮廓方案预测的需电量1957年为168亿千瓦时,1962年为354亿千瓦时,1967年为685亿千瓦时,而实际完成为193.35亿千瓦时,457.95亿千瓦时和773.75亿千瓦时,实际完成为预测量的115%、129%和112%;轮廓方案预测的装机容量1957年为362万千瓦、1962年为645万千瓦、1967年为1222万千瓦,实际完成为464万千瓦、1304万千瓦和1799万千瓦,实际完成为预测量的121%、202%和147%。轮廓方案的电力预测错得离谱。经济学家刘国光在总结计划经济时期5个“五年计划”时说:这5个“五年计划”在历史上曾发挥了巨大作用,其中的失误也层出不穷,做了不少“无用功”,其特点是:(1)五分之四的“五年计划”未曾面世;(2)决策的科学化难度大;(3)计划实施形式趋于单一;(4)微观管死,宏观多变;(5)以“条”、“块”为特征的整体与局部分割;(6)重基建轻技改。

计划经济时期的5个“五年计划”,除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效益很好外,其余四个五年计划经济效益都不理想,经济增长波动很大。1958~1960年三年“大跃进”中,电力工业不尊重科学搞发电设备超铭牌出力,水电建设仓促上马,搞“边勘测、边设计、边建设”(三边),造成了更大损失,经过1961年~1965年5年的调整才恢复了电力工业的生机活力。

(二)市场经济初期5个“五年计划”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由过去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高积累和外延型发展模式转变为经济和社会协调、效益型和可持续发展模式。同时,中国经济也实现了由供给约束型的短缺经济型态转向为需求约束型的买方市场型态。经济学家刘国光在总结计划经济时讲到这个5个“五年计划”有以下几个热点:(1)五年计划的基础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上;(2)计划管理逐渐由指令性计划为主转变为指导性为主;(3)计划制定日益规范化、科学化、民主化;(4)五年计划的实施效果有了很大提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这25年中,电力工业有了很大发展,基本解决了延续26年的缺电局面,基本满足了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对电力的需求,这一成绩的取得并不是靠美、英倡导的在已建成电厂的竞争取得的,而主要靠解决电力工业资金不足取得的:一是实行电价外加价,作为各省市的电力建设基金,使各省市自治区有财力建设发电厂,变中央独家办电为中央和地方多家办电;二是电力工业可以从银行贷款负债经营,加快发展;三是降低发电厂、输变电工程队的资本金,一般电力工程的资本金由35%降低为20%,以较少的自有资金搞较多的电力工程,以加快电力建设;四是允许外资和私人企业涉足发电厂建设,最多时曾达到总装机容量的14%;五是2002年电力体制改革国家电力公司实行厂网分开,成立了五大发电集团,当时国资委曾设想将中央发电集团公司减少到3个,发电公司为避免淘汰,竞相做大,对加快电力发展也有很大作用。美英在已建成电厂中引入竞争机制,抑制了新电厂的建设,由电力富余走向电力短缺和严重缺电,中国的电力市场化改革所采取的措施,使中国由严重缺电走向供求基本平衡。“十五”是最好的例子,“十五”装机容量增加近2亿千瓦,年发电量增长11000多亿千瓦时,“十五”计划装机容量仅增加5000万千瓦,(由2000年的3.19亿千瓦增加到3.7亿千瓦),年发电量增加3600亿千瓦时(由2000年的13685亿千瓦时增加到17300亿千瓦时)。可是到“十五”末的2005年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年均增长4.8%及3%,实际增长分别达到10.1%及12.7%。“计划”从来都是偏小的,但是像“十五”计划那样错得离谱,只有在中国的市场经济初期才能出现。

我国电力工业在这个时期里,像美英那样在已建成的发电厂里的竞争性市场没有形成,但是在新建发电厂中是有竞争的,竞争使发电厂的投资明显下降,看来在已建成的电厂中引入竞争不如在新建电厂中引入竞争更有效、更有成绩。但是这一时期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没有形成,主要在于政府牢牢控制电力价格,压低电力价格,电价中交叉补贴严重,电力工业在这25年中由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情况下变成高负债的行业;价外加价和地方办电过程中修建了不少污染严重的小煤电,后来又用“以大代小”纠正错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三)市场经济时期由“计划”变“规划”

2005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主要议题之一是研究和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延续了50多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首次变为“规划”。2006年3月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党中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发布,为全国各行各业作出了榜样,但是能源和电力行业十一、十二两个五年规划都未公布,究竟是什么原因?

从上面的叙述可以看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的65年中,经历了十二个五年计划、规划,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是学习前苏联的五年计划;在改革开放之后的市场经济初期,由于市场经济尚不完善,仍然采用五年计划模式,但逐步向市场经济靠拢;到2005年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比较成熟,遂由“计划”改为规划。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