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
行业

工信部发布被撤销新能源车型目录 “有进有退“将成常态?

2015-01-12    来源:中国节能网
0
[ 导读 ]:公告显示,上述20家车企的64款产品主要集中在客车、货车、垃圾运输车等商用车以及专用车领域,轿车仅包括奇瑞和浙江豪情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几款为数不多的产品。
       日前,工信部在发布《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第267批)》的同时,进一步发布了不符合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推荐车型技术要求的20家车企的64款产品目录,据了解,这些产品即日起将被撤销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推荐车型目录》(下称“目录”)。公告显示,上述20家车企的64款产品主要集中在客车、货车、垃圾运输车等商用车以及专用车领域,轿车仅包括奇瑞和浙江豪情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几款为数不多的产品。
 
  撤销产品源于电池技术不达标
 
  至于被撤销的原因,公告仅简单表示产品“不符合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推荐车型技术要求”,记者从山东唐骏欧铃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了解到,“此次被撤销目录的车型是因为在电池技术上达不到国家要求的标准”。在上述公告中,唐骏的两款纯电动物流车也在撤销目录之列。该公司销售总经理刘国增告诉笔者,目前进入国家目录的新能源汽车都使用的是锂电池,而此次被撤销目录的产品则全部使用的是铅酸电池,在续航里程以及最高时速上不能达到国家的“双80”标准。
 
  刘国增告诉记者,上述被撤销目录的车型,进入目录时间至少有3年以上了。为印证这一说法,记者查阅了工信部历年来发布的车型公告,发现上述被撤销目录的浙江豪情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HQ7000EE纯电动轿车登上工信部产品目录的时间为2010年7月,而奇瑞SQR7000BEVS111纯电动轿车系列产品的目录发布时间也在2011年10月左右。 据刘国增介绍,此次工信部撤销的只是上述车型的“推荐目录“,这就意味着,此后,国家并不推荐相关单位和个人购买上述产品,而并不意味着这些产品将推出市场,上牌资质等被取消。
 
  不过,既然这些车型达不到国家的“双80“技术标准,为何还能取得推荐目录。刘国增表示,这主要源于这些产品推出的时间较早,在此之前,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标准尚未有严格的技术规定,而企业的生产也处于探索状态。据记者了解,虽然从”十五“期间,国家新能源汽车的研究课题就已经展开,但纯电动车的国家标准的确立却一直等到2012年左右,2012年6月28日,国务院正式发布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随后,在当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纯电动乘用车技术条件》中,将纯电动车的国家标准为最高车速不低于每小时80公里,续航大于80公里。随后,”双80“正式成为纯电动车的技术标准。而从时间节点上看,上述车型进入目录的时间几乎都早于标准的设定时间。
 
  新能源汽车“有进有退“将成常态?
 
  “从目前来看,这些产品目前几乎都处于停产或者是极少量供应阶段。因此,撤销目录对企业的影响并不大。”刘国增告诉记者。即便如此,此次撤销目录对现有的生产企业来说,确实是敲响了一记警钟。据记者了解,工信部定期发布进入目录的车型已经是常态,而发布撤销目录的,此应当为首次(企业自动撤销目录的除外)。在汽车分析师张志勇看来,这预示着此后国家在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上,对企业产品的要求将会越来越严格,“有进有退“的情况将成为常态。
 
  两例较为明显的佐证,一是在此之前,北京市曾经发布适用于地方的新能源汽车产品退出机制,明确表示,“当出现实际产品与申报材料或目录不一致;产品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或质量问题;累计销量500台以下的车型累计发生2起非人为安全事故或销量500www.gesep.com节能环保台以上车型有超过1%的车辆发生非人为安全事故等情况时,该产品均将被退出北京市场”。与此同时,“当生产企业出现上报材料或申请存在虚假信息;销售或售后服务不规范、未履行相关承诺;发生过重大安全或质量事故,并造成人员伤亡或恶劣社会影响等情况时,该企业将可能被收回在北京销售新能源小客车的资格”。而随后,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苏波又曾公开表示,将对新能源试点应用城市的业绩进行考评,“完成得比较好的示范城市,中央将继续支持,不断提高推广应用范围;如果一两年下来,总是完不成既定目标,那中央的补贴也不能给你了,要把你们的名字从88个之中去掉,补上一些新的表现积极的城市”。
 
  “与此前的政策相比,近期国家在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政策方面确实更加注重政策的呼应和效果检验了。”张志勇认为,而这无疑将力促企业产品力的提升以及地方政府在推广上的积极性。刘国增告诉记者,正是因为国家“双80”技术路线的引导,目前山东的低速电动车生产企业都在纷纷转型,“因为铅酸电池拿不到国家补贴,因此,我们现在的产品都在开始往锂电方面转变,在品质上进行提升”。据其介绍,虽然从铅酸升级到锂电,对企业的成本有一定的压力和挑战,但企业已经意识到,要获取市场,必须实现转变。“而这也将加速企业之间的优胜劣汰和产能合理分配。”张志勇认为。
 
 
 
[ 新闻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相关文章

  • 精彩推荐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领导机构  |  专家机构  |  管理团队  |  机构分布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