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
行业

我国水处理行业发展空间

2015-01-15    来源:中投顾问
0
[ 导读 ]: 工业废水治理市场本质上只是增速在一定时期内有所放缓,但增势会一直保持,并会在政府理顺各项治污工作的时间管理后再次提速。

工业废水治理市场本质上只是增速在一定时期内有所放缓,但增势会一直保持,并会在政府理顺各项治污工作的时间管理后再次提速。

我国水业所谓的市场饱和只局限于基本建设层面,其实很多地区不过就是搭好了水处理设施的空架子,内里还有太多软硬件需要补充或完善。

每年利用量分别为不到10亿立方米和大约500亿立方米的雨水和海水,远不及同为非常规水源但每年利用量不足40亿立方米的再生水更具成长性和可操作性。

符合市场需求的技术及其产品是企业所有竞争优势中最不可替代的能力,有越来越多的机构投资者愿意为其助力。

水业仍是环保产业基础

从土壤修复、固废处理、再到大气治理,2014年国内有太多细分领域的新兴市场冉冉升起,光彩甚至盖过了的水务市场,从而给人一种“辞旧迎新”的错觉。而事实上,水业始终是环保市场的基础,无论新兴的板块属于哪个领域,参与其中的企业基本上都是依靠水业赚得了第一桶金。不是通过水处理研发获得的技术产品优势一展身手,就是通过在水务市场开拓中构筑起来的营销网络等手段开天辟地,这也是为什么在新热市场里见到的往往都是“老面孔”的原因。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无水业,无环保。所以,虽然这一年有不少重要而紧迫的属于第一象限的环保工作,在政府任务优先级上或者市场增长势头上暂时超越了水污染治理,可其实没有一个过程可以脱离水业而单独存在,更何况在水务市场内部,仍然有尚未完成的作业和有待挖掘的商机。

工业废水治理将成增长第一引擎

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让市政污水处理的基本建设在2009年~2011年期间将跃进式成长进行到底,而且走过经济危机的中国工业企业仍然需要继续释放废水的治理需求。在2012年初,笔者就开始主推工业废水治理市场,而今这一预期依然不变。

环保主管部门发布了四项特定行业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其中包括电池工业、制革及毛皮加工工业的标准新设和合成氨工业、柠檬酸工业的标准修订。跟新设五项、修订三项和2011年新设五项、修订两项比较起来,总数量有所下降,且触及的行业也不是国民经济的构成主体。

但笔者坚信,工业废水治理市场在表象上被暂时埋没也属正常,本质上只是增速在一定时期内有所放缓,但增势会一直保持,并会在政府理顺各项治污工作的时间管理后再次提速。

市政领域在量的饱和中孕育质的成长

如前所述,我国水业所谓的市场饱和只局限于基本建设层面,其实很多地区不过就是搭好了水处理设施的空架子,内里还有太多软硬件需要补充或完善。

在供水领域,2006年版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履行效果距离预期相差很远,2013年,一方面很多地区的水质调查结果都不尽人意,另一方面各省市级别的监督监测工作方案密集出台,所以接下来会因设施改建、工艺升级、产品淘汰而产生许多新的需求。

在污水处理领域,一方面提标改造、污泥处置等仍是工作重点,另一方面这些环保基础设施本身就是节能降耗方面的“落后生”,所以各界积极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其中意义最为重大的就是“中国城市污水处理厂概念厂专家委员会”的设立,其计划用5年左右时间建设一座面向2030~2040年的概念厂,有望通过概念示范和技术引领实现我国城市污水处理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热点”还不具备市场化条件

若论热门,水业之最当属海水淡化和雨水管理,前者主要是因为4月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具体表现为各种相关会议论坛热烈召开,业内人士争相参与;后者主要是因为去年年底的《海水淡化“十二五”规划》,许多机构投资者从一开年就纷纷以此为题展开调研和论证。

然而,笔者认为其市场化条件仍不完备,特别是投资运营的政策风险太大,不可预期的变数太多,所以企业在制定相关战略时需要格外谨慎,否则很可能会买到“烂尾楼”或“套牢股”。

长期来看,每年利用量分别为不到10亿立方米和大约500亿立方米的雨水和海水,远不及同为非常规水源但每年利用量不足40亿立方米的再生水更具成长性和可操作性。所以说,新闻热门和市场含金量并不一定是水涨船高的关系。

低水价影响资源合理配置

国际水务咨询机构GWI的2013年度全球水价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水价指数跟去年相比只增长了1.0%,与同期增长最多的俄罗斯差了14个百分点。而在中国水业特许经营项目开展得最如火如荼的那几年,即2004年至2008年期间,国内曾有很多媒体报道水价平均年增长率在10%左右。

而同样是GWI的数据显示,2009年之后中国水价的年增率很少超过5%,而且从2013年的人均用水量来看,在19个主要国家里,捷克最低,中国紧随其后,不到人均用水量最多的日本、美国和澳大利亚的1/3。虽然直面各种外资威胁论、生活负担论和物价拉升论,但笔者认为,中国的水价矛盾已不再只是节水问题,而是以服务和战略为关键点,该涨的也必须涨,否则市场难以正常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但前提是政府需承担自己该承担的那部分职责。

 
 
[ 新闻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相关文章

  • 精彩推荐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领导机构  |  专家机构  |  管理团队  |  机构分布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