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
行业

河北《关于加强节能减排科技创新工作的实施意见》

2015-01-16    来源:中国节能网
0
[ 导读 ]:日前,北极星节能环保网从河北省科技厅获悉:省科技厅2007年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全省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工作的通知》(冀科计[2007]27号)。全省按

日前,北极星节能环保网从河北省科技厅获悉:省科技厅2007年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全省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工作的通知》(冀科计[2007]27号)。全省按照通知精神,积极开展重大关键技术研发,构建创新体系,提高创新能力,取得明显成效。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创新驱动成为国家核心战略,全省加速推进转型升级、绿色崛起,节能减排面临新形势、新任务。为进一步发挥科技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排放、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全面推进全省2015-2017年节能减排科技创新工作,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思路和实施原则

(一)总体思路

节能减排科技创新以提高资源与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为核心,以京津冀协同创新为动力,紧密围绕重点行业节能减排科技需求,攻克重大关键技术,加强技术集成,推动新技术、新产品的大规模应用。发挥节能减排政策的倒逼作用,变危机为商机,加速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提升节能环保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为实现我省节能减排目标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二)实施原则

1、整合资源,注重合作。积极整合各类科技资源,在着力研发一批新技术、新产品的同时,注重现有单元技术的集成,形成技术体系。加强科技合作,充分利用省外特别是京津智力及创新资源,推动建立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共同体。

2、突出重点,示范带动。围绕重点行业的科技需求,统筹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创新活动,提升科技创新对节能减排的支撑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建立一批先进适用技术的应用示范工程,发挥示范和引导作用,促进重点行业节能减排。

3、市场驱动,培育产业。把节能减排的政策要求有效转化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市场需求。支持企业研发节能减排核心技术与装备,完善产业技术创新链,推动重大技术的产业化,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

4、完善机制,上下联动。强化宏观指导,推进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协同创新,引导发挥各级各部门的主动性,形成全社会积极参与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的良好机制。

二、主要目标

2015年到2017年,在钢铁、电力、建材、石化、制药、建筑、交通等节能减排重点行业,研发应用100项关键实用技术,实施100项重大成果转化项目。到2017年底,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12%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水平明显提升,节能环保产业年增长率达到30%以上,节能减排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初步建立,科技创新对重点行业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支撑能力明显增强。

三、重点任务

(一)加快节能技术研发与应用

煤炭高效清洁燃烧技术。加快研究推广循环流化床锅炉、锅炉燃烧在线监控与优化、煤粉分级燃烧等洁净燃烧技术,大幅度提高全省工业领域的燃煤效率。促进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煤催化气化制天然气关键技术及工艺”推广与实施,加快煤制天然气产业化和规模化步伐。

高效电机节能技术。研发可广泛应用于高耗电行业的高压变频调速、静态无功补偿等节电技术及装备,提高机电功率因素,降低电能损耗。

余热余压利用技术。研发推广冶金高炉煤气、石化催化重整烟气、建材窑炉尾气等余热发电或制冷的成套工程化技术,攻克燃气轮机、吸收式热泵、低温强化换热器等关键设备。重点加强国家重大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钢铁企业低压余热蒸汽发电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幅度降低吨钢综合能耗。

绿色建筑技术。加快建筑节能技术、设计、装备、材料的研发与推广。重点攻克可再生能源与绿色建筑集成、建筑工业化设计生产与施工、建筑热环境控制、建筑节能新材料生产、高效新型玻璃及门窗幕墙产业化、建筑用能管理与节能优化以及既有建筑节能和绿色化改造等关键技术和产品。

(二)加强减排技术研发与应用

加快脱硫、脱硝、脱汞、除尘等单元技术和集成技术的研发及应用。按照钢铁、建材、电力、石化等行业污染物控制技术需求,开发和应用燃煤锅炉脱除二氧化硫、钢铁行业烧结机循环流化床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高效工业窑炉除尘脱硫一体化、选择性和非选择性催化脱硝、高效捕集细颗粒物的电袋组合式除尘等技术和装备,减少污染物排放。

开展清洁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面向石化、水泥、医药等重点行业,开发铅和汞削减、有毒有害原料(产品)替代、挥发性有机溶剂回收等先进技术、工艺和装备,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推进有机物污染治理。面向医药、石化、有机化工等重点行业,开发和应用挥发性有机物化学吸收与利用、膜分离、生物净化等典型有机物排放控制技术,支持新型水性涂料的研发和产业化,鼓励研发低毒、低挥发性的有机溶剂。

加强移动源污染防治。研究和开发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三效催化净化技术、柴油机氮氧化物净化技术等一批机动车尾气净化技术。逐步完善和推广智能交通技术,减少交通负荷和交通污染。抓好新能源汽车整车、电机、电池、电控等关键零部件以及充电系统等方面的研发与创新,加快实施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程,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推动固废物资源化利用。加强工业固废物高效利用新途径、新工艺研究,推进尾矿、煤矸石等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组织开展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技术研发示范,加强废旧轮胎综合利用技术研发与应用。

(三)实施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工程

以示范工程为抓手,促进节能减排先进实用技术的研发与示范,发挥辐射引领作用,形成可复制的科技成果推广模式。针对我省资源能源特点突出、节能减排潜力空间较大的区域,实施一批节能减排见效快、示范带动效应强、技术和产业集成度高的综合示范项目,加快燃煤工业锅炉高效脱硫脱硝除尘、水泥行业脱硝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工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工业废水综合利用等节能减排系统技术集成示范。推进绿色建筑集成技术的转化与应用,创新实施机制,建设一批绿色建筑节能示范工程。组织实施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组研制与产业化、生物催化生产生物燃料技术集成与示范、生物质能利用重大装备创制与示范、太阳能应用等示范项目,建设一批新能源领域科技创新示范工程。

(四)完善节能减排科技创新平台和服务体系

在现代冶金、电力电子、建筑材料、绿色化工、新能源与高效节能等相关领域,依托现有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聚集节能减排科技创新人才,加快优势科技资源整合,形成一批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以节能减排为主要研究方向的科技创新平台,共同承担省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重大科技项目,瞄准行业节能减排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破解节能减排科技瓶颈。借力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充分利用京津科技资源,组建一批由政府引导、以项目为纽带、骨干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参与的节能减排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技术共享机制,引导创新要素向重点行业和企业集聚,提升节能减排技术研发、系统集成和产业化能力。完善节能减排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在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引进与应用、技术咨询指导、产品检测等方面为重点行业和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

(五)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建立全省节能减排项目库、需求库、人才库、专利库、案例库,编制节能减排技术推广目录,建立节能减排技术信息发布共享机制,以科技展会、洽谈会等多种方式,组织我省企业与技术持有单位进行广泛对接,促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重点瞄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863计划 、科技支撑计划等重大科技成果,组织实施100项重大成果转化项目,促进重大环保技术装备、产品应用,催生节能环保新业态、新模式,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大型节能环保企业,推动节能产业、环保产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和节能环保服务业快速发展。加大对节能环保企业支持力度,不断增强龙头骨干企业的实力和对全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带动力,培育和发展高科技型中小环保企业。依托现有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循环经济和新兴产业示范区等建设节能环保产业园,打造产业集聚、优势突出、产学研用有机结合、引领示范作用显著的环保产业高地。

四、保障措施

(一)明确部门责任,加强组织领导

省科技厅积极联合发改委、工信厅、环保厅、住建厅等部门,建立节能减排科技创新工作组织协调机制,合理设置节能减排科技创新工作总体目标和细化目标,做好科技创新工作的统筹与管理,形成部门联动,确保节能减排科技创新工作顺利推进。

(二)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

发挥科技计划导向作用,持续加大对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的财政投入。各类科技计划要将节能减排科技创新作为科技资金的投向重点,每年安排一批关键技术产品研发和重大成果转化示范项目。充分发挥省本级科技资金的导向作用,制定鼓励措施,引导各级财政、企业和社会加大对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大力发展绿色信贷,鼓励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通过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担保、创业投资、科技保险等形式推进节能减排科技创新和金融的紧密融合,拓展金融服务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的方法和途径,为节能减排科技创新提供金融支持。

(三)培养创新人才,打造一流团队

围绕节能减排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加强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形成与发展,为培养造就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团队搭建平台。充分发挥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各级各类科技计划的作用,涵养储备科技人才,重点培育科技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大力引进掌握核心技术的人才,特别是带项目、带成果、带技术的领军人才,以高层次人才引领高水平创新。

(四)突出市场地位,优化资源配置

充分发挥市场对节能减排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建立企业主导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研发、转化、应用、推广的市场化运作,使技术引领作用根植于产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实现产业节能减排技术需求与供给的有效对接。推动合同能源管理和合同环境服务等市场化机制中促进节能减排新技术应用的政策措施,构建节能减排技术政策、产业政策和标准规范,营造良好市场环境,推动节能减排技术集成、工艺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深度融合与有机衔接。

(五)落实法律法规,营造良好环境

认真贯彻《国家科学技术进步法》、《河北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和国家、省有关促进科技创新的规定,结合河北经济社会发展、节能减排实践,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措施,贯彻落实各项政策法规,加大对节能减排关键领域科技创新活动和科技创新成果的法律保护力度,依法惩处侵犯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的违法犯罪行为,为节能减排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 新闻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相关文章

  • 精彩推荐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领导机构  |  专家机构  |  管理团队  |  机构分布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