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我国多地土壤污染严重 修复迫在眉睫

   2015-01-30 中国有机农业网1350
核心提示: 土地污染主要表现在土壤酸化、有机质下降。土壤酸化、土壤有机质下降不利于对重金属络合固定。东北黑土区有机质已由开垦时的8%-10%下降到目前的2%-3%,有机肥施用普遍减少,导致土壤退化。

从日前召开的第四届中国环境修复论坛上了解到,当前我国土壤污染形势严峻,局地、局部区域土壤污染隐患突出,已对农产品安全构成威胁,土壤污染修复迫在眉睫,亟须从加强立法、完善标准、提高技术等方面入手,切实推进土壤污染修复工作落实。

土壤污染隐患突出 危及农产品安全

国家环保部、国土资源部近期发布“全国土壤污染调查公报”显示,全国土壤污染总的超标率为16.1%,其中轻微、轻度、中度、重度污染点位分别为12.1%、2.3%、1.5%和1.1%;我国适宜农业种植的一二类土壤占87.9%,存在潜在生态风险的占12.1%,其中属中度、重度污染的土壤约占3.0%。

土地污染主要表现在土壤酸化、有机质下降。土壤酸化、土壤有机质下降不利于对重金属络合固定。东北黑土区有机质已由开垦时的8%-10%下降到目前的2%-3%,有机肥施用普遍减少,导致土壤退化。

专家研究认为,多年来我国土壤污染加剧的原因主要在于化肥施用过量,以及农药使用过量和不科学、造成农残超标。1984年以来,我国化肥(氮肥、磷肥)用量持续增加,目前平均用量400千克每公顷,东部地区高的可达600千克每公顷,是世界公认警戒上限(225千克每公顷)的1.8倍以上,更是欧美平均用量的4倍以上。

此外,尽管近年我国淘汰、禁用了剧毒高残农药(有机氯、有机磷),新品种农药不断推出上市,使人畜中毒事件大幅下降,粮菜农残合格率上升,但目前我国农药用量仍是世界平均水平2倍,农业病虫害预警、预报科学合理用药的技术指导不足,采用绿色防治病虫害的方法,如物理的、生物的防治方法研究和推广不够,不能减少农药、抗生素、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

土壤污染对农产品安全构成威胁。2013年,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在蔬菜种植区采集4910个点位,发现超标点位1188个,占24.3%,其中轻微污染占16.8%,轻度污染占5.3%,中度、重度污染分别占2.1%和1.0%;重金属污染占17.5%,有机污染占7.9%,复合污染占1.3%。

局地局部重金属超标惊人 修复面临多方挑战

魏复盛说,当前我国土地污染总体情况是,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特别在重污染企业用地及周边、工业废弃地、工业园区、固废集中处理处置场地、采油区、采矿区、污水灌溉区、干线公路两侧等局地、局部区域,主要污染物是镉、砷、铅、汞、铬、铜等。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2011年对284个工矿企业周边土壤调查监测结果表明:属清洁、尚清洁土壤占68.1%,轻度污染占13.1%,中度污染占3.3%,重度污染占13.5%。

2011年,农业部对湖北、湖南、江西、四川四省重点污染区的88个县237.2万亩水稻田调查,超标面积160.8万亩,超标率67.8%,其中镉污染最突出,其次是砷、镍、铜、汞、铬,其他重金属超标率较低。

记者了解到,目前土地污染修复问题已引起重视,政府、民众、科技工程人员对此关注,已在国内启动一些重要项目,如北京焦化所、杭州农药厂、长株潭重金属污染农田的修复等。

此外,国家环保部也已颁布污染场地修复《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污染场地土地修复技术导则》《污染场地术语》等五个技术文件,用于指导污染场地调查评估。

然而,不少专家反映,当前整体而言,我国土壤污染修复工作仍面临多方面挑战,例如土壤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定严重滞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滞后、缺失,污染种类、浓度限值标准缺乏,土壤修复目标不明确,土壤修复技术、装备、药剂研发储备不足、成功案例少,如何防治修复过程二次污染等问题。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