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金正大集团董事长万连步:水肥一体化发展节水农业

   2015-03-14 中国节能网1760
核心提示:近日,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金正大生态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万连步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金正大集团董事长万连步 (王辉 摄)
 
  化肥行业作为我国重要的支农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关系着国家的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近日,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金正大生态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万连步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目前,我国水资源严重紧缺,总量仅为世界6%,人均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居世界第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每年农业用水缺口超过300亿方。近年来我国旱灾频发重发,华北、东北地下水资源严重超采,南方季节性区域性干旱日趋严重。”万董说道,“我国农业目前也是仍然普遍采用传统的地面灌溉和土施肥料的粗放式管理,水肥资源消耗巨大,利用效率低下。我国每年农业灌溉用水约3600亿方,水分生产效率平均1公斤/方,仅为发达国家的50%;农田有效灌溉面积9.5亿亩,还有超过10亿亩的旱耕地完全靠天吃饭;2013年化肥用量约5912万吨,居世界首位,但化肥利用率平均约为30%,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水肥资源约束已经成为威胁粮食安全、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因此,发展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发展方式,走资源高效利用之路,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水分和养分的综合协调和一体化管理,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减轻环境污染,实现增产增效。” 
 
  万董跟我们讲道:“水肥一体化技术在美国、加拿大、以色列等发达国家一直受到广泛重视,尤其是以色列更是将滴灌施肥等技术发挥到了极致,其水肥一体化应用比例达90%以上;澳大利亚2007年设立100亿澳元的国家节水计划,其中的一半用于发展灌溉设施和水肥一体化;美国是微灌面积最大的国家,25%的玉米、60%的马铃薯、33%的果树均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我国水肥一体化虽然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差距较大,但近年来发展迅速,已逐步由棉花、果树、蔬菜等经济作物扩展到马铃薯、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2014年推广应用面积达到7000多万亩。多年、多地、多作物实践表明,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平均亩节水100方以上,节肥20%左右,农药用量减少25%。玉米亩增产200多公斤,小麦亩增产100公斤,马铃薯亩增产1000多公斤,果菜等经济作物亩节本增效800多元。水肥资源利用水平大幅度提高,水分生产力提高20-50%,肥料利用率提高约20个百分点,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十分显著。” 
 
  万董说道,“虽然水肥一体化技术取得了很好的进展,但在推广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虽然国家近年来各级部门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支持水肥一体化技术发展,但我国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且在节水灌溉行动中存在重设备、轻技术的现象,在一些地区只注重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和设备配备,仅用于农田灌溉,没有真正实现水肥一体化。另外,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前期投入较大,而我国相应的财政补贴机制还没有建立,在农业比较效益偏低的情况下,农民投入意愿不高。由于投入不足,水肥一体化示范推广项目仅在局部点上实施,规模偏小,投入标准偏低,影响了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推广。其次,水肥一体化技术要求高,但目前在技术研发方面支持力度不够,水溶性肥料配套、技术模式集成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水溶性肥料方面,大多企业研发投入低,以简单混配为主,产品配方没有根据作物的需求来配置,达不到预期效果;在技术模式方面,不同作物适宜的土壤墒情,田间管带铺设间距及不同作物整个生育期适宜的喷、滴灌次数和施肥量等参数研究还不够深入,技术模式还未有效建立。还有,我国肥料企业和灌溉设备企业重销售、轻视服务和技术指导的现象还较为严重。相对于传统肥料,水溶肥还属于新产品,农民对产品的认知程度较低;水肥一体化技术刚处于起步阶段,相应技术体系还未完善,农民缺乏有效的技术培训。由于农民在施肥灌溉缺乏相关的知识,企业没有专业的农化人员跟踪服务,水肥一体化应用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水肥一体化推广普及的难度。” 
 
  针对我国水肥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推动我国水肥一体化的发展,万董认为应该从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水肥一体化已经完全可以替代传统的灌水和施肥方式,建议纳入国家支农惠农政策范畴,加大投入,建立水肥一体化技术补贴专项,固定投资渠道,提高补贴比例。建立全方位、多层次、高标准的水肥一体化技术试验示范展示网络,增加示范区域,扩大示范规模。通过技术讲座、田间学校、入户指导等形式,逐级开展培训,为大规模推广应用奠定人才基础。第二,深化基础研究,建立完善的区域技术模式。建议国家在水肥一体化方面设立专项资金,加大研发投入,深化技术研究。针对水肥一体化对土壤墒情监测、作物栽培、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农业机械等方面的新要求,根据我国区域特点和生产实际需求,开展技术攻关,集成和熟化关键技术和配套产品,建立完善的区域技术模式和灌溉施肥制度,形成以水肥一体化为核心的农业种植新模式。第三,加强示范培训,建立健全技术农化服务体系。建议中央财政设立专项,用于建立全方位、多层次、高标准的水肥一体化技术试验示范网络,通过政府购买等方式引导企业建立专业化社会化农化服务体系,加大技术培训力度,提升农化服务水平,以利于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普及和推广。第四,优化推广机制,多方合作推进技术推广应用。建议优化推广机制,形成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农业经营组织四位一体的推广机制。利用政府节水工程建设,加强水肥结合,改单一的节水灌溉为水肥一体化,推进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建立健全水溶性肥料、节水灌溉设备及水肥一体化技术的补贴机制,提高农民对技术应用的积极性。利用科研机构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撑和技术指导。支持节水企业与化肥企业融合,建立联合推广机制;引导企业建立以技术服务带动产品销售的营销模式,为农民提供系统维护、技术咨询;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作用,推进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的规模化和标准化。(刘永娜)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