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
行业

强化供需对接 重大环保装备新目录出台

2015-03-16    来源:|
0
[ 导读 ]:新修订的《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目录(2014年版)》(下称《目录》)日前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环境保护部正式联合发布。
  新修订的《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目录(2014年版)》(下称《目录》)日前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环境保护部正式联合发布。 
  工信部节能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录》共向全行业570多家企事业单位征集了1200项技术装备,在此基础上,广泛征求相关部门及行业协会、专家、企业的意见,经过两轮评审和公示,最终形成2014年版《目录》。《目录》强化供需对接,注入了环境需求的引擎,真正实现了科技引导、产业化发展和供需对接的结合。
  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为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科技部、环境保护部于2013年底启动《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目录(2011年版)》的修订工作。 
  工信部节能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了《目录》修订发布的背景。首先是满足国家环境保护目标任务的新要求。近几年,国家持续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排放标准不断提升,新建治污设施和升级改造规模空前。特别是去年国务院发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通过十条35项综合治理措施,强化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对可吸入颗粒物、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标;目前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也已经基本编制完成,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正在加快推进。此外,新的环境保护法已正式实施,过去的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环境监管不足、执法力量不够等情况将得到有效扭转。政策约束必将带来对环保装备的巨大需求。 
  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重要内容。加快发展环保产业,对拉动投资和消费,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促进节能减排,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3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提出产业技术水平显著提升、国产设备和产品基本满足市场需求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加强引导,加快重点领域相关技术装备的研发、推广和产业化,来带动产业发展水平的全面提升。 
  环保装备研发滞后 
  近几年,在国家宏观政策和一系列经济技术政策的推动下,环保装备快速发展,产业技术水平明显提升。自2011年以来,环保装备制造业保持了年均20%以上的增速,2013年全行业总产值3600亿元左右。在科技研发,新产品推广,重大装备制造及应用等领域都取得了重大进展。例如:2011版《目录》中,列入研发类共72项,此次修订后,仍保留在研发类的只有2项,其余均转入或合并到应用、推广类,说明新产品、新技术得到了良好的推广应用,同时,也验证了《目录》有明显的导向作用。 
  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当前我国环保装备产业的总体供给水平尚处于可满足现实需求的一般水平上,前沿技术研发不够,先进环保技术装备的市场占有率仍在10%以下,造成环境工程投资成本和运行费用偏高,而且运行不稳定。从进出口情况看,国产装备出口始终处于起步阶段,而且集中在中低端产品,整体国际竞争力不强。反观国外,环保产业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技术装备的原始积累,高科技技术与环保产业的融合成为主流趋势,产业发展模式是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输出技术,提供核心关键设备和零部件,产业利润率远远高于国内。
  以环境需求为引擎
  记者从工信部节能司了解到,《目录》包括107项技术装备,其中开发类22项,应用类31项,推广类54项;涵盖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固体废物处理、噪声与振动控制、资源综合利用、环境监测专用仪器仪表、环境污染防治专用材料和药剂、环境污染应急处理八个领域。工信部节能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以需求为导向,强化供需对接。《目录》瞄准国家在环境保护工作方面提出的目标任务,以满足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污染物控制为工作目标,提出了一批先进适用的环保技术装备。其中,大气类技术装备25.2%,水类23.4%;在应用领域上,涵盖市政、火电、钢铁、水泥、石油化工等重点行业。
  二是技术先进,并具有一定前瞻性。《目录》在2011年版的基础上,新增2011~2014年间新研制的治理效果明显提升、资源综合利用程度显著提高、具有明显节能降耗与协同处理效果的先进环保技术装备。在技术参数选择上,小部分技术装备以当前排放标准为依据,大部分技术装备的性能都高于排放限值。尤其是针对当前雾霾、土壤和地下水修复、污泥等突出环境污染问题以及当前尚未引起行业足够重视,但未来市场前景广阔、代表今后技术发展趋势的部分前瞻性技术也纳入《目录》,如正渗透、生态修复、二氧化碳捕集和封存技术装备等。
  三是分类明确,指导性强。《目录》按照技术所处的不同阶段,分为开发、应用、推广三类,其中开发类指环境污染防治装备从技术研发到首台套应用之前的本土研发制造的环保技术装备;应用类是指首台套装备,可以延伸到经过实验室研发、中试,并取得少数几个示范应用的技术装备;推广类定义为技术成熟,示范应用效果良好,下一步急需产业化和大规模推广的装备。这种分类能够直观了解技术装备的成熟度,有利于用户单位、社会资本、装备制造企业等需求方按照自身的需求更好的对接,减少磨合,提高效率。
  四是科技引导和供需对接形成合力推动产业化发展。2011年版目录由工信部和科技部组织编制并联合发布,主要的思路是通过研发来提升产业的科技含量,最后公布的目录中开发类有72项(占比为67%)就证明了这一点。但是由于缺乏来自用户群体最直接的环境需求,目录的高技术装备针对某些治污领域显得高屋建瓴,很难落地,效果打了折扣。今年,环境保护部加入了修订发布的行列,为目录的编制注入了环境需求的引擎,真正实现了科技引导、产业化发展和供需对接的完美结合,也将使科技研发——示范应用——产业化———推广应用的良性循环贯穿整个产业链,迅速提升行业的整体竞争力。
  该负责人最后表示,《目录》将引导环保装备制造企业和科研院校开发研制符合市场需求、适应我国污染物特征的先进环保技术装备,通过产品结构调整,扩大市场份额,打造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形成我国环保装备制造业龙头为主、中小企业配套的企业格局;引导社会资金和装备制造企业转向环保,明确进入环保领域的切入点,通过对高科技的投入,改善当前产业的薄弱环节,整体提升行业水平,实现均衡发展;通过后续的鼓励目录依托单位,指导用户单位积极采购目录所列技术装备,提高先进环保技术装备的市场占有率,提升治污设施效率,逐步降低环境工程投资和运行成本。
 
         相关报道 
  未来我国环保装备市场需求旺盛 发展潜力大
  未来我国环保装备市场需求旺盛,发展潜力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对环境保护提出了新的要求,节能降耗、减排治污的新任务为环保装备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驱动力,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投资力度也将进一步加大,必将推动环保装备产业的发展。
  据宇博智业市场研究中心了解,节能环保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应注意与市场接轨,避免受政策驱使搞大跃进式的发展。从政府层面来说,一是要规范管理,结束环保产业无序、杂乱的状态。加快环保技术产品标准化建设,即制定环保产业的技术规范、产品标准和企业标准,有的还应制定国家强制性标准。要清理整顿、规范环保市场,形成长效的监管机制。二是要引导资金流入具有高技术水平研发的企业,有助于提升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环保设备产业由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转型升级。
  面对我国环保设备市场的井喷,不少人士表示担心,一旦政策引导鼓励,各路资金蜂拥而至,极有可能重蹈光伏业由盛而衰的覆辙。一方面,节能环保设备生产可能会因政策刺激,生产门槛较低出现产能过剩,这是需要防范的潜在风险。另一方面,节能环保设备使用和技术服务关联度更大,包括环保设备是否使用以及对违法处罚力度大小等,以及政府在环保政策方面的制度安排和行政管理水平。
  我国环保设备领域是处于发展阶段,国内企业结构分散,从业企业数量众多,且以中小企业为主,集中度不高,企业产品中科技含量高的设备仍然较少。另外具体到上市公司而言,涉及该领域的公司数量有限,而且很少有在技术或市场规模上占据显著优势的企业,行业代表度也很弱。
  不过国家正在运用政策和市场双轮驱动行业发展,未来两年行业将加速发展,此次国家加大投资力度,扩大内需将给环保设备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会。国务院出台的扩大内需十项措施,其中包括对环保、节能减排方面的投入,对环保设备行业来讲,很明显将受益于此。 
  环保产业是“十二五”期间国家重点支持的产业,到2020年环保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环保设备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行业竞争不断加剧,国内优秀的环保设备企业愈来愈重视对行业市场的研究,特别是对产业发展环境和产业需求者的深入研究。正因为如此,一大批国内优秀的环保设备企业迅速崛起,逐渐成为环保设备行业中的翘楚。 
  环保是当今世界的主题,是所有工业的核心发展问题。在国家政策刺激下,预计未来几年我国环保设备市场将保持高速发展态势,行业发展前景十分乐观。(李 彬)
 
 
  ●2014年以来,我国密集出台了多项政策法规支持环保产业的发展,受其影响,环保装备行业战略机遇期凸显,预计未来几年全行业增长率将超过25%。在国家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双重作用下,环保装备制造业经济运行态势良好,行业发展前景十分乐观。 
 
关键词: 装备 目录 环保 供需 强化
0
 
[ 新闻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相关文章

  • 精彩推荐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领导机构  |  专家机构  |  管理团队  |  机构分布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