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
行业

民资建设充电基础设施应该如何走?

2015-03-24    来源:中国汽车报
0
[ 导读 ]: 电动汽车越来越多了,相比之下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则显得越来越少。权威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新能源乘用车保有量已经接近9万辆,但已经建成的充电桩只有3万多个。

电动汽车越来越多了,相比之下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则显得越来越少。权威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新能源乘用车保有量已经接近9万辆,但已经建成的充电桩只有3万多个。以北京为例,2010年、2011年北京电动汽车和充电设施的比例为1:1,后来变成了1:2,2014年达到了1:3,也就是平均3辆电动汽车才有一个充电设施。

目前,城市内电动汽车充电问题已备受关注。尽管政策和舆论都在为电动车进入私人消费领域呐喊助威,但在发现充电基础设施缺乏明晰的商业模式支撑,建设和运营成本极高,充电接口标准的不统一等难题后,前期以极大的热情主导并参与充电桩(站)建设的国家电网已经开始打退堂鼓。

当民资可以进入这一领域时,如何可持续地建设运营充电基础设施,是民资最为关注的话题。为此,记者采访了业内专家和已经在充电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有动作的民资负责人,我们不妨听听他们的建议和做法,或许可以为民资更顺畅地进入充电设施基础建设运营提供良好的思路。

避免一窝蜂投入充电设施建设

同济大学校长助理,汽车学院院长余卓平认为,在谈及民资进入充电桩建设之前,先要将充电桩进行分类,这样便于明确交流对象。“充电基础设施首先要分类,再谈民资要进入哪类充电桩的建设运营。”余卓平说,“我认为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居民小区充电设施,这是现在最迫切最需要建设的地方;第二类,单位的充电桩,距离远的人可以在单位补电;第三类,应急性的充电桩,例如在大卖场、交通枢纽等地方;第四类,营运车辆的充电桩,如公交车、出租车的充电站等。

余卓平表示,应急类充电桩和营运车辆的充电桩都属于特殊性质的充电桩,与电动车发展息息相关的其实是第一类充电桩,即小区内的充电设施。他认为,现在小区充电桩建设比较混乱,如果物业和业主同意,谁想建就建,完全是无序建设的局面。为此,余卓平呼吁,要有规划的建设小区充电设施。他指出,最可行的办法是在《住宅建设规划》里面加上修建充电桩的内容。将小区停车位的电缆建设到位,有电之后谁都可以建充电桩。“现在是没有电缆,谁来建设,别人如何同意,都是问题。”

针对目前充电设施盈利模式不明晰的情况,余卓平认为,不要在充电桩中寻找太多商业模式。他表示,充电桩可以看做是一个增加了通信协议的插座,并不一定是一个能赚钱的项目。如果要在充电桩上赚钱,那么对电动车的普及也会起到阻碍作用。“现在的角度应该是如何改变环境,让电动汽车普及,而不是从修建基础设施中赚钱。”余卓平说。

跳出充电看充电

民资进入充电设施建设,必须通过各种审批流程。北京富电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唐宁向记者介绍,建设充电站要经过包括土地权属单位(小区就是业主),供电单位,消防部门,当地发改委(公共区域建设充电桩给予补贴),国土资源部门,规划部门,交管部门等各部门的审批。“目前在北上广推广力度比较大的情况下,比较重视新能源汽车推广,各部门都能积极配合。”唐宁说。

说起充电站的商业运营模式,唐宁表示因为目前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不大,如果单独依靠充电服务费的话,肯定是入不敷出。另外,尽管现在各地都出台充电服务费的政策,但是那个是收费上限,如果按照上限收取费用肯定无法体现新能源汽车的优势。考虑到投资回报的问题,我们提出“跳出充电看充电”的口号,就是要增加充电站运营多样性和附加值。

唐宁介绍,充电站首先要吸引消费者来充电,在充电期间让消费者消费,带来收益。根据具体商业环境、建站地址的不同,充电站的商业模式也会各不相同。目前一座充电站计划回报期为7年,但是随着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增加,唐宁相信回报率会缩短。另外他表示,未来将把电动汽车的分时租赁加入充电站的服务,形成一个小小的充电循环链,也是增加充电站的盈利的有效手段之一。

整合充电设施产业链

深圳巴斯巴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营销中心副总经理高春江认为,电动车和充电桩一直存在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争论。有车但是没有充电桩,不会有更多的人去买车;而有充电桩而没有车,也是一种浪费。他表示,现在国家政策非常好,鼓励民资进入充电桩、充电站的建设,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还是有一定的困难。

高春江表示,在这种大背景下,公司提出“整合充电设施产业链”的方案。他表示,这是一个产业整合的年代,如果整合别人,自己将站在产业的高端,如果被别人整合,也体现了自身的价值。整合方案主要是解决整车厂和当地物业等部门的问题和私人安装充电桩的问题,打通上下游产业链,提供一条龙服务。

现在购买车就送充电桩,高春江表示,“羊毛出在羊身上”,其实充电桩的成本已经打入整车成本。如果不送充电桩,而是由巴斯巴来提供,整车厂租赁,电动汽车的价格还有下降的空间。但是如果是为一家的整车厂做配套的话,成本就比较高,巴斯巴设想和多家整车厂沟通,建设可供这些厂家的汽车充电的基础设施,这样就能分摊成本,对消费者和整车厂都有好处。

依照这种思路,巴斯巴提出深圳模式。据了解,巴斯巴计划在今年上半年建设2000个充电桩,下半年建设3000个,明年计划建设10000个充电桩,在深圳形成一个半径5公里就有充电桩的网络。有了充电网络,巴斯巴还将建立并提供“云管端”服务,为个人用户提供免费的充电服务,也能为商业机构吸引了高端客户,从而在中间盈利。由“云管端”服务带来的大数据,云管理,客户端等,还会衍生各种附加服务,并且会对整车制造提供指导性建议,让私人订制电动汽车成为可能。

 
 
[ 新闻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相关文章

  • 精彩推荐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领导机构  |  专家机构  |  管理团队  |  机构分布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