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
行业

2015年工业节能减排发展需关注的问题

2015-04-17    来源:中国节能网
0
[ 导读 ]:2015年,重工业发展速度仍可能快于轻工业,工业结构重化将导致工业能源消费占比保持高位,工业领域能源消费总量控制难度加大。

一、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工业结构重化导致能源消费总量难控制

2015年,重工业发展速度仍可能快于轻工业,工业结构重化将导致工业能源消费占比保持高位,工业领域能源消费总量控制难度加大。从主要重工业行业发展情况看,2014年1-10月,化工、建材、钢铁、有色等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分别为10.5%、9.6%、6.0%和12.7%,除钢铁外均快于工业7.7%的增速。四大行业用电量占工业用电总量的43%,行业的快速发展必然带动工业能源消耗总量的持续增加。从用电情况看,2014年1-9月,全国轻、重工业用电量分别为4933和24361亿千瓦时,同比分别增长3.8%和3.9%,增速分别比上年同期回落2.9个和2.4个百分点,但重工业用电量增速仍然高于轻工业,继续保持2013年以来重工业用电量增速总体上快于轻工业的态势。

(二)产能过剩将不断降低企业节能减排动力

部分工业行业产能过剩现象依然严重,将在2015年继续抑制相关行业企业节能减排的内生动力。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际市场需求持续低迷,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需求增速趋缓,我国传统制造业产能普遍过剩,特别是钢铁、建材、有色等行业尤为突出,产能利用率仅为70%左右,导致行业利润和产品价格大幅下滑。尤其2014年以来,钢材、有色金属价格持续下滑,螺纹钢跌到每吨3000元以下,一斤钢材不如一斤白菜的价格。利润不足导致企业投资意愿不高,从统计局发布情况看,建材、钢铁、有色等行业2013年的平均研发投入强度为0.63%,低于工业0.8%的平均水平。由此可以推断,产能过剩对企业节能减排的投入意愿和能力都将产生较大抑制力。

(三)工业节能减排管理基础依然薄弱

首先,能源计量的指标体系不健全,全国能源计量的一致性无法保证,对企业节能减排情况无法实施全面的监察。企业能源计量装置配备不健全、缺少专业能源统计人员、采用自主填报统计数据等,导致能耗统计数据地方与国家不衔接。工业行业和企业能源消费的计量、统计数据不足,工业产品单耗等信息难收集,尚未实现工业节能的在线监测,工业用能管理和节能减排政策制定缺乏实时可靠的数据支撑。其次,我国已发布了粗钢、焦炭、水泥、铜冶炼、轮胎、化工产品等50多个国家强制性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标准,以及30个工业行业的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但是这些标准中的部分指标要求已经过时,亟待修订和完善。此外,目前工业用水、用地指标要求仍然处于缺失状态。

(四)工业领域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有待加强

工业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领域,相关工作需要统筹规划。近年来,我国经济逐步从高速、高碳排放的经济增长常态进入到中高速的经济增长“新常态”,工业增长放缓带来了从高碳增长模式向低碳增长模式转变的重要机遇。但是,当前工业领域缺乏“新常态”下应对气候变化的总体谋划。同时,工业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能力薄弱:一是当前工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无法满足管理需要,二是市场机制在工业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三是工业企业碳资产管理水平不高。

二、应采取的对策建议

(一)严格新项目能评环评,降低重化工业比重

一是加大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政策措施落实力度,力争2015年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达到47%和8%左右。二是严格投资项目的节能评估审查和环境影响评价,提高项目的节能环保准入门槛,新上项目的能效、环保指标应达到国内同行业、同规模领先水平。三是加快修订“两高”产品能耗限额标准,提高标准的限定值及准入值,尤其是加快粗钢、焦炭等高耗能产品标准的修订工作。四是继续严格控制“两高”产品出口,完善加工贸易禁止类和限制类目录,禁止高耗能、高排放和资源类产品加工贸易。

(二)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持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

一是按照国务院《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有关要求,继续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在提前一年完成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等重点行业“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的基础上,2015年底前再淘汰落后炼铁产能1500万吨、炼钢1500万吨、水泥1亿吨、平板玻璃2000万重量箱。二是按照《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要求,以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行业为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主要对象,严格项目管理,依法依规全面清理违规在建和建成项目。三是尽快研究制订工业行业的用水、用地准入要求,促进结构性节能减排。

(三)加大工业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力度

一是加强工业应对气候变化组织机构建设,与工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重要地位相适应。二是加强工业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研究和制订,及早部署、统筹规划,研究提出“十三五”期间、以致到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的路线图。三是加强工业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能力建设,以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为抓手,加快工业低碳转型发展。四是加强工业企业碳资产管理能力建设,开展碳资产管理培训,提高企业在碳资产的开发、盘查、交易、融资、财务分析等方面的能力。

(四)研究制定分区域分行业的节能减排政策

一是充分考虑不同行业的发展情况,在节能减排技术设备推广改造、能源消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等方面,研究制定不同行业节能减排差异化政策;二是充分考虑东部、中部与西部的地区差异,在淘汰落后产能、新上项目能评环评以及节能减排技改资金安排等方面,研究制定区域工业节能减排差异化政策;三是充分考虑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差异,在节能减排服务、绿色采购、绿色信贷等方面研究制定企业节能减排差异化政策。

(五)加强工业节能减排管理基础体系建设

一是用信息化手段完善节能减排管理体系,继续推动工业用能设备IP化,建立工业能耗在线监测平台,完善能源计量和标准体系,实施企业数字能源分级管理。二是扩大终端用能产品标准制(修)定的范围,推动工业设备、家用电器、照明器具、商用设备、交通运输工具、电子信息通讯产品节能减排标准制(修)订,促进终端用能产品能源利用效率水平的提高。三是按照《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制(修)订计划》要求,尽快启动第一批工业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的制修订工作。

 
 
[ 新闻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相关文章

  • 精彩推荐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领导机构  |  专家机构  |  管理团队  |  机构分布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