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碳交易市场的首批行业企业将由电力、冶金、有色、建材、化工等5个传统制造业和航空服务业构成。碳市场排放量可能涉及30至40亿吨。如果仅考虑现货,交易额预计可达12至80亿元;如果考虑期货,交易金额将达600亿元到4000亿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环境的重视越来越强烈。而对于传统的能源、制造等企业而言,节能环保的任务也越来越重,而企业之间的排放量相差在10倍以上。中国近年来开始进行的碳排放交易试点正在兴起,政府官员称,碳交易市场总规模将达到千亿以上。
在传统行业中,节能减排的命题越来越被重视。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昨天在中国钢铁节能减排论坛上指出,从能效指标上看,中国企业的能效比国际平均水平要低10—20个百分点;而在中国的钢铁行业中,落后企业的排量比先进企业的排放要多出10倍,二者的单位环保成本也要相差100元。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一种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市场手段。这种交易的特点是,企业的碳排放量总额事先确定,配额可以进行交易,企业根据自身的生产需求、减排成本和市场价格的因素决定通过自身减排或者买卖配额来完成目标。
碳排放交易是国际上通行做法,中国近年来才开始进行碳交易市场的试点工作。2011年11月,国家发改委下发了《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规定建立国内的碳交易市场机制来实现2020年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并提出由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和深圳等7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
据公开消息,在各试点地区中,只有深圳、北京和重庆通过了地方立法,对排放单位有较强的约束力。其他地区基本以政府规章进行规制,个别试点地区如天津仅以部门文件为依据。天津处罚力度最轻,仅使用限期改正和3年不享受优惠政策。其他试点地区虽使用了不同程度的罚款措施,但惩罚力度有限。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期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推动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国家发展改革委气候司副司长蒋兆理透露,根据政府部署,2014年-2015年为准备阶段,主要是完善碳排放权交易的法律法规及配套细则的制定;2016—2020年为运行完善阶段,其中自2017年开始全面实施碳排放交易体系;2020年后开始扩大参与企业和交易产品。
据悉,碳交易市场的首批行业企业将由电力、冶金、有色、建材、化工等5个传统制造业和航空服务业构成。碳市场排放量可能涉及30至40亿吨。如果仅考虑现货,交易额预计可达12至80亿元;如果考虑期货,交易金额将达600亿元到40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