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
行业

鲁道夫·沙尔平:德国工业4.0 vs 中国制造2025:中德互学之道

2015-07-06    来源:企业观察报
0
[ 导读 ]:6月19日,在中国平潭·企业家科学家创新论坛(简称平潭创新论坛)举办前夕,鲁道夫·沙尔平接受企业观察报专访时,就中国的产学研用协同问题表示:“创新必须接近产品、接近消费者需求和期望。”

自30年前一次亚洲旅行接触中国后,鲁道夫·沙尔平一直将关注的目光放在中国,服务于中德政府与企业,近几年来他更是几乎每月都往来于中德之间,对中德两国各自的制造业优势有着深刻的认识。

专访RSBK集团创始者及董事长鲁道夫·沙尔平

“中国需要找到一个办法来激发创新活力,这些创新活力不仅指的是在大学和科研机构里做基础研究的活力,而是更接近于生产制造环节的创新研发活力。”

6月19日,在中国平潭·企业家科学家创新论坛(简称平潭创新论坛)举办前夕,鲁道夫·沙尔平接受企业观察报专访时,就中国的产学研用协同问题表示:“创新必须接近产品、接近消费者需求和期望。”

鲁道夫·沙尔平是本次平潭创新论坛开幕嘉宾,也是鲁道夫·沙尔平咨询顾问(北京)有限公司(RSBK)创始者及董事长,曾任德国联邦国防部部长、联邦议院成员等。

自30年前一次亚洲旅行接触中国后,鲁道夫·沙尔平一直将关注的目光放在中国,服务于中德政府与企业,近几年来他更是几乎每月都往来于中德之间,对中德两国各自的制造业优势有着深刻的认识。

企业观察报:5月,中国政府公布了《中国制造2025》,这是中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计划通过 “三步走”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中国制造2025》是被称为中国版的“工业4.0”规划。您如何看待中国政府的这一战略规划?

沙尔平:

中国在过去的30多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以邓小平为引领,以中国人的勤劳和远大理想为基础,取得了瞩目的成就。然而,也遇到了一些挑战,例如环境、资源、污染问题以及劳动密集型产业。有时改变是痛苦的,但是如果你不改变就会输。

我认为“中国制造2025”旨在推动中国经济和制造业迈上更高的台阶。这符合国家的最大利益,同时也符合全世界的利益。因为我们同住地球村,地球上的每个人都要关注空气、水和其他环境因素。

目前,中国已经有自己的跨国企业、有走向国际市场的产品,例如华为、海尔、海信等等。其中包括很多高新技术的提供商、制造商,未来这样的企业还会更多。我认为中国制造2025是一个非常有雄心的战略,它会指引中国走向正确的方向。中国制造2025将会给中国经济的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带来实质上的变化,尤其在投资、环保领域。

企业观察报:与中国制造2025相对应,德国有工业4.0战略。这一开始于2011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的理念不仅在德国,而且在全球逐渐成为一个受人关注的新概念。德国作为一个世界工业强国,为什么要提出工业4.0战略?它的实施需要哪些基础?

沙尔平

:当德国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并达到一定水平时,我们发现我们有机会将高度发展的工业制造与发展信息化技术的需要相结合,从而让工业制造更加先进、更少资源消耗,更加资本密集。这就是工业4.0战略的核心。

要实施这一战略,需要复杂精细的工业生产基础、良好的基础设施、可靠的金融市场、先进的信息技术,以及精细化的人才。

我不会说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版的工业4.0。因为德国制造的发展历程已超过130年,达到现在德国制造的基础条件需要时间和奋斗的过程。因为这不仅关乎产品的技术水平,同样还关乎消费者信心,而这些都需要时间。它包含了现代产品,但远不止产现代产品。

企业观察报:“德国工业4.0”战略对中国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中国制造2025”提供了启发,其中“德国精神”成为中国政府和中国企业学习研究的重点。在您眼里,“德国精神”的精髓在哪里?

沙尔平

:德国的成功是基于中等规模的公司——他们是技术密集型、家族所有制,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共同点是十分专注于自身的业务。这与中国的企业有所不同,中国企业往往是更大规模的公司,而且往往在金融、制造等很多领域都有涉猎。

所以,也许中国可以借鉴德国的家族式中等规模企业模式,把侧重点放在更强,而不是更大上,更强是指更专业化、技术密集、看重产品质量。

但我并不觉得德国可以当老师,我觉得我们应该互相学习。在中德合作方面,我接触到很多通过合作而壮大的案例,无论是在合资、科技转化,或是收购方面。中国和德国的经济联系是十分紧密的,并且会愈加密切。

企业观察报:正如您所说,中德之间可以也应该加强合作。去年第三次中德政府磋商在柏林举行时,默克尔和李克强联合发表《中德合作行动纲领》。在很多人看来,德国的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使得中德合作找到了新的契合点。您认为双方可以在哪些方面进行深度合作?

沙尔平

:中德关系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中德双方就继续推动双边关系的进展,推动中德战略框架协议的出台达成了共识。我认为这对未来两国及其人民都是最好的选择。

中德可合作的第一个领域,是职业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方面。我知道在中国的外国企业正在寻找高技能的工人。要发展现代制造业,设备和人才缺一不可——你们可能拥有最现代化的设备,但是你得拥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这些设备才有意义。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现代服务业、金融业等等。这是我看中的一个领域。

另一个领域是飞速发展中的潜在问题方面。二战之后德国经历了飞速发展,在这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国也正在经历这一飞速发展的阶段,而环境问题是中国面临的问题之一。德国可以在资源效率、环保科技、规划、城镇化等方面提供一些经验。其中,有一点值得注意,中国正在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为2亿居民新建住宅楼,这些人口比法国、德国、波兰的总人口还要多。当然据我了解,在中国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中国正在研究环境友好的科技,包括能源平衡表,这些都将对全球产生巨大的影响。

企业观察报:中国目前的创新体制存在众多问题,导致科技成果转化步履艰辛、成果转化率低。这些问题归纳为一句话就是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问题,这一问题也是即将于7月8日在福建平潭举办的平潭创新论坛最为关注的问题和议题。在德国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沙尔平

:你没法把德国经验照搬来中国,我们也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放眼全球,我们拥有非常好的基础科学研究机构,我觉得基础科学研究是德国的优势,但是相应地,我认为,德国的科研成果转化速度还是太慢。我们必须要更加果断,更加迅速。

在德国,我们在职业教育、专业技能上有长处,我们很清楚地知道我们需要专业技能,你要知道这不仅关乎产品,还关乎创新以及自我责任。在德国大概50%的专利都是由工人创造的,所以创新出现在制造流程中、在各个产业里、在家族企业中。此外,在德国也有不少靠近生产制造环节的科研机构,他们总是在寻找哪里可以提高质量、哪里可以提高能源效率、哪里可以减少资源消耗。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一些围绕生产制造环节的可持续因素,帮助公司和工程师做得越来越好。

中国需要找到一个办法来激发创新活力,这些创新活力不仅指的是在大学和科研机构里做基础研究,而是更接近于生产制造环节的创新研发,所以我一再强调创新必须接近产品、接近消费者需求和期望。

从另一方面来说,人们也要理解,中国与德国或者欧盟不一样,无论是人口、领土、资源、历史人文,都不同,我们都要尊重这样一个事实,就是中国正处于另外一个水平、中国拥有不同的经历、中国要达到“中国制造2025”中所描绘的更高层次。必须考虑到商业文化、历史或其他发展领域的不同。我相信中国会找到一条自己的道路。

 
关键词: 中国制造 工业
0
 
[ 新闻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相关文章

  • 精彩推荐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领导机构  |  专家机构  |  管理团队  |  机构分布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