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
行业

企业如何从垃圾中掘金? 政府扶持或为破题良方

2015-07-14    来源:中国环境报
0
[ 导读 ]: 很多企业在政府的引导下走上垃圾分类之路,然而,企业并未从中获益,有的甚至亏损严重,政府扶持力度不够,试点规模不够大是发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

很多企业在政府的引导下走上垃圾分类之路,然而,企业并未从中获益,有的甚至亏损严重,政府扶持力度不够,试点规模不够大是发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

企业如何从垃圾中掘金? 政府扶持或为破题良方

政府引入第三方企业实施垃圾分类,企业可能从三方面获得收益:一是通过回收、利用垃圾(废品)获得收益;二是政府给予财政补贴,帮助企业解决一定的运行经费;三是政府开展垃圾减量评估后,将垃圾处置费用按一定比例返还给企业。

国内一些垃圾分类企业主要承担“收买佬”的收集功能、废品收购站的粗分功能。如果打通垃圾分拣、垃圾大宗回收、商家合作链条,实现资源深加工,做垃圾分类回收的毛利甚至可以达到20%~30%

据了解,某知名环保公司在重庆主城区尝试垃圾分类5年,亏损额却超过1000万元。在我国,还有不少第三方服务企业在市场上艰难生存。对于他们而言,垃圾分类到底是鸡肋,还是机遇?

盈亏平衡点是8万户左右

目前试点规模不够大,试行垃圾分类的居民不多,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政府扶持力度不够,没有相关补贴措施

5个塑料瓶换5个大蒜头、3袋厨余垃圾换1个鸡蛋……去年4月以来,南京栖霞区尧化街道率先试点“垃圾换物”模式,居民将家中的剩饭剩菜、塑料制品、泡沫板等垃圾交给志达环保,就能兑换鸡蛋、蔬菜等生活物品。

企业每周都要拿出上万斤的食品“换购”居民的生活垃圾。今年,南京将有70个小区实施这种“垃圾换物”的方式。

企业进入小区收购居民家中的垃圾,再运到资源回收中心卖钱。其中的价差,就是企业利润。却因试点规模不够大、政府扶持力度不够亏了钱。

据了解,在上海、南京等垃圾分类试点开展十余年的城市,政府对参与垃圾分类的家庭每户都有补贴,有利于企业寻求盈亏平衡点。但重庆试点垃圾分类的时间不到6年,政府并没有针对参与垃圾分类的企业出台补贴措施。

有环保公司做过测算,加上政府补贴款,在成都试点垃圾分类的盈亏平衡点是8万户左右。但在重庆,整个主城试行垃圾分类的居民不到两万户,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再生资源市场持续低迷制约企业发展

各种废品回收价格持续下跌,可借鉴台湾做法,设立资源回收专项基金进行回收补贴,基金的来源是制造者和使用者

一位业内人士透露,政府引入第三方企业实施垃圾分类,企业可能从三方面获得收益:一是通过回收、利用垃圾(废品)获得收益;二是政府给予财政补贴,帮助企业解决一定的运行经费;三是政府开展垃圾减量评估后,将垃圾处置费用按一定比例返还给企业。

如果说政府补贴能给垃圾分类企业带来做大的动力,一个地方再生资源市场的繁荣与否,则是垃圾分类企业生存的根本。

废品回收市场持续低迷。全国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价差每公斤只有1角钱左右。但我国台湾地区的资源回收业为何发达?那是因为台湾设立了30亿元台币的资源回收专项基金进行回收补贴,基金的来源是制造者和使用者。据了解,消费者在台北买一瓶28元台币的碱离子水,其中有大概1元台币将进入基金。收“废弃物”有补贴,回收就变成一种生财的“生意”,民资积极涌入。

如何从废品回收中掘金?

企业要打通垃圾分拣、垃圾大宗回收、商家合作链条,实现资源深加工;政府应制订奖惩的法律,出台财税扶持政策

宜居广州生态环境保护中心总干事罗建明认为,生活垃圾回收链条很长。如果分出来的东西是可以被利用的,就必须要考虑后端有没有企业或产业来对接。如果没有相关产业对接,所有的分类都是假的,只是做形式。

在国外,垃圾处理业被视为经济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德国玻璃制品的垃圾回收利用率接近100%;冶金生产中留下的矿渣95%得到重新利用。在瑞士,70%的废纸、95%的废玻璃、约90%的铝罐得到了回收,废旧电池的回收率达到2/3。

在中国,企业如何才能从废品回收中掘金呢?

“垃圾分类产业链的关键,应是涵盖越长越挣钱。”一位业内知名人士认为,国内一些垃圾分类企业主要承担“收买佬”的收集功能、废品收购站的粗分功能。如果打通垃圾分拣、垃圾大宗回收、商家合作链条,实现资源深加工,做垃圾分类回收的毛利甚至可以达到20%~30%。

“政府引导、企业运作是垃圾分类的关键。”相关人士指出,政府应制订垃圾分类奖惩的法律以及财税扶持政策;企业则通过创新商业模式,把垃圾分类的蛋糕做大,才能吸引更多市民参与。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总工程师徐海云表示,很多地方热衷于申请动辄上亿元的垃圾处理场工程,但对只需要几百万元甚至几十万元就可以开展的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体系建设缺乏兴趣,甚至有畏难情绪,这是典型的本末倒置。

据了解,重庆再生资源回收水平处于全国中等偏上水平,现有再生资源回收点9100多个、分拣中心37个,已经营运和在建的市场6个。但与沿海发达省市相比,重庆市经营再生资源产业的企业仍存在龙头弱、企业小、档次低的尴尬。

重庆市再生资源行业协会秘书长梁文霞就此呼吁,希望国家出台针对再生资源回收产业发展的专门政策,做大再生资源回收产业,吸引更多企业涉足垃圾分类的前端工作。

 
关键词: 企业 固废处理
0
 
[ 新闻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相关文章

  • 精彩推荐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领导机构  |  专家机构  |  管理团队  |  机构分布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