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
行业

简政放权大背景下 为何要上收环境监测事权?

2015-08-25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0
[ 导读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对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做出了全面规划和部署,明确了生态环境监测事权。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对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做出了全面规划和部署,明确了生态环境监测事权。其中,环保部适度上收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事权,准确掌握、客观评价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总体状况。

在简政放权的大背景下,上收事权格外显眼。

随着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入,环评审批权限逐步下放给地方。今年3月份,环保部制定发布了《环境保护部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建设项目目录(2015年本)》,下放火电站、热电站、炼铁炼钢、有色冶炼、汽车等32项建设项目环评审批权。同时,将更多精力放在监管与服务上。此前,环保部已经就国家环境质量、监测事权上收事宜,与财政部达成一致,将分三步完成国家大气、水、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事权的上收,真正实现“国家考核、国家监测”。这便意味着,环保部今后要承担起海量环保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研判,等于给自己压上一项重任。

环境监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全面、真实的各类环境数据,是制定环境规划和环境政策的重要依据。然而,从近年来发生在各地的环境违法案例中可以看出,数据造假已成该领域的顽疾。就在今年6月份,环保部通报了7起环境监测数据造假案例。在这些造假案中,当地环保部门有关负责人对污染源状况、环境质量现状及变化趋势,以及潜在的环境风险还存在不同程度的“说不清”现象。

事实上,在污染监测中,地方政府也面临“两难”。例如,在经济下行压力面前,如何在稳增长与环境治理之间把握平衡?在财政收入增幅放缓的情况下,如何保证地方政府还能够拿出足够的财政资金,有效支持环境监测,从而为上级部门对自己的环境考核提供真实依据?

不过,上收监测事权,并不意味着监测工作全都要依赖中央部门,一个完整的监测体系,必然要发挥中央和地方、政府和社会多方积极性。尤其是在发挥政府政策制定和监管功能的同时,要善于挖掘企业、科研院所,以及第三方专业监测机构的积极性,利用市场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增加监测服务供给。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如何既保证第三方监测机构不受地方政府左右,保持数据的客观公正,又保持一定的盈利性,激发其监督的积极性,也是需要探索的难题。

今年开始实施的新环保法,对环境监测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在推动落实方面,还缺乏相应的配套细则以及具体有效的措施。特别是在查处监测数据造假等方面,相关的配套法律法规也应尽快出台。

 
关键词: 为何 背景
0
 
[ 新闻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相关文章

  • 精彩推荐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领导机构  |  专家机构  |  管理团队  |  机构分布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