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
行业

讨论:是否应发展高耗电产业、高载能产业?

2015-08-27    来源:北极星配售电网
0
[ 导读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仍存在下行压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和防风险的任务还十分艰巨,经济一直处于下行通道,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实体经济不振,实体经济制约了经济的复苏。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仍存在下行压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和防风险的任务还十分艰巨,经济一直处于下行通道,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实体经济不振,实体经济制约了经济的复苏。

在此,是否大力发展高耗电产业、高耗能产业、高载能产业,也应纳入人们讨论的范围之内。

1-7月份,第二产业用电量22900亿千瓦时,同比下降0.9%,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为72.3%,对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的贡献率为-80.8%;1-7月份,全国工业用电量22504亿千瓦时,同比下降0.9%,增速同比降低5.5个百分点,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为71.1%,对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的贡献率为-77.2%。

1-7月份,化学原料制品、非金属矿物制品、黑色金属冶炼、有色金属冶炼四大高载能行业用电量合计9624亿千瓦时,同比下降 2.0%,增速同比回落6.7个百分点;合计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为30.4%,对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的贡献率为-74.2%。

由于第二产业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超过70%,因此,二产用电量的变动,对全社会用电量的变动影响极大。在一、三产业和居民生活用电都呈现一定幅度增长的情况下,7月份的全社会用电量仍然下降,就是因为第二产业用电量出现了下降,且下降幅度达到3.3%。

第二产业,也被称作工业,亦即日常所说的实体经济。作为“克强经济学”中非常重要的指标之一,用电量也被认为是衡量经济运行质态最为可靠、最难掺杂水分的指标之一。如果用电量指标出现下降,则意味着所在行业的运行状况存在问题,下降幅度越大,存在的问题也越大。反之,则说明不存在问题,或预示着发展过热。

7月份第二产业的用电量出现较大幅度下降,也进一步印证实体经济面临的困境,印证了市场需求的疲软和不足。因为,在市场持续疲软以后,实体企业的开工率已经明显不足,应当不再存在供应过多造成供需矛盾的问题,更多的是需求不足引发供求关系的不平衡,从而带来生产与消费的不协调。

高载能产业是指能源成本在产品产值中所占比重较高的产业,或称为能源消耗密集型产业。能源与高载能产业之间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

高载能产业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增长方式粗放所造成,国家可通过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措施加以引导。

高耗能是指在生产过程中耗费大量的能源,比如煤、电、油、水、天然气等。这些行业为钢铁、电解铝、电解铜、石油加工、炼焦、化工、铜冶炼、铁合金、电石、烧碱、水泥、黄磷、锌冶炼13大高耗能行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到长足发展,中国的资源消耗也快速攀升。2009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能源消耗第一大国,2014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占世界总量的23%,超过美国5.2个百分点。中国作为世界工厂,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企业消耗着3/4的能源。2014年,第二产业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73.60%;而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占比只有12.54%。因而,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企业,是载体,是主体。

数据显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企业能源消费总量也在逐年上升。中国能源消费总量近年一直保持上升的趋势。据统计,2014年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为38.4亿吨标准煤左右,增长率为2.3%,能源消费增速有所降低,比2013年下降1.4个百分点。

中国企业对能源的消费呈现集中度趋稳的态势。中国八大高耗能产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约为63%,已经超过中国能源消费的一半,但占比变化较小。

在八大高耗能产业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能耗最多,且增长最快。能源消费行业集中度较高的现象近期是无法改变的。

作为能源消费大国,中国企业对能源的需求仍在快速增加,应实现经济发展、能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共赢。企业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载体。企业可通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通过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进节能减排。

 
关键词: 产业 发展 是否 讨论
0
 
[ 新闻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相关文章

  • 精彩推荐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领导机构  |  专家机构  |  管理团队  |  机构分布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