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工信部专家谈京津冀等六省市携手工业资源综合利用

   2015-09-11 易再生网2160
核心提示:再生资源京津冀及周边山西、内蒙古、山东是中国重化工业集中的重点区域,也是产生工业固体废物和高度集中的区域,未来六省市将协同发展工业资

再生资源

京津冀及周边山西、内蒙古、山东是中国重化工业集中的重点区域,也是产生工业固体废物和高度集中的区域,未来六省市将协同发展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

7月2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在河北唐山启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协同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7)》(下称《行动计划》),设定了未来3年的六省市相关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及六省市在资源综合利用协同发展中的功能定位,计划年消纳工业固废4亿吨,加工利用再生资源2000万吨,所涉相关产业总产值高达2200亿元。

据悉,此次行动计划的目标在于探索区域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协同发展新模式、促进区域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与生态协调发展,而五省市将承接北京再生资源加工利用转移的项目,但其各自分工明确,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为进一步了解《行动计划》有关情况,记者对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资源综合利用处处长王文远进行了专访。

相关背景

京、津、冀及周边山西、内蒙古、山东诸省是中国重化工业集中的重点区域,也是产生工业固体废物和再生资源高度集中的区域。

“京津冀一体化”是由“首都经济圈”的概念发展而来,涉及北京市、天津市及河北省11个地级市;而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概念,则是由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4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明确。

废钢铁

工信部数据显示,2014年京、津、冀及周边六省市共产生大宗工业固体废物(含废石)23.7亿吨,包括、金属、、、、、废弃电子电器、等主要再生资源产生量4410万吨。

其中,大宗工业固体废物北京0.5亿吨,天津0.2亿吨,河北15.7亿吨,山西2.7亿吨,内蒙古2.8亿吨,山东1.8亿吨;再生资源北京550万吨,天津360万吨,河北1080万吨,山西580万吨,内蒙古240万吨,山东1600万吨。

大量工业固体废物堆存,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且给区域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而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则是一项利国利民、需要长期坚持并不断发扬光大的基本原则与发展思路

就此王文远表示,。

《行动计划》为资源综合利用提出了具体目标

:实现年消纳工业固体废物4亿吨,加工利用再生资源2000万吨,总产值达到2200亿元,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00万吨,减少细颗粒物排放2000吨,减少化学需氧量7000吨,节水7000万立方米,减排氨氮及其他水体污染物3000吨,减少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植被破坏和土地占用5万亩。

王文远指出,“十二五”以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六省市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效,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初具规模,年产值超过千亿元;建设了承德等一批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基地,在天津、河北、山东等地形成了废金属、废塑料、废电子电器等回收利用集聚区,培育了北京金隅等一批综合利用龙头企业。

与此同时,王文远认为产业发展所存在的问题也非常突出:产业规模小、产业分散、产业发展存在技术瓶颈,在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产品市场、政策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协调。

具体表现为:从事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的企业多以中小型为主,产品附加值低,无法获得明显的规模效益,缺乏市场竞争力;综合利用企业与上游企业主营业务关联度低,在区域上尚未形成高效有机产业链,区域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缺乏大规模、高附加值利用且具有带动效应的重大技术和装备等。

事实上,近年来京津冀及周边区域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已有试点。工信部公布的第一批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基地建设试点名单显示,河北承德、山西朔州、内蒙古鄂尔多斯等地已在铁尾矿、煤矸石、粉煤灰、脱硫石等领域开展综合利用。

此外,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已经形成了一批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和一批龙头企业。但《行动计划》也指出,目前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存在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产业链条弱、协调少等不足。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生态文明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推动工业绿色发展,我们深入分析全国及京津冀地区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现状和形势,认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作为全国工业固废和再生资源较为集中的地区,有条件通过区域协同在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并由此决定启动《行动计划》。”

王文远说:“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将有效发挥地区间优势和潜力,构建区域资源综合利用协同发展体系,实现再生资源区域循环。”

他表示,这将有利于减缓京津冀严重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有利于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建立区域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协同发展新模式、实现区域产业转型增长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

思路与目标

据王文远透露,早在2014年工信部便已组织了六省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以及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中国物资再生协会、中国有色金属协会再生金属分会、北京科技大学等单位启动研究编制《行动计划》。

“为准确把握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发展特点、合理提出有关内容,我们实地调研了50多家企业,征求了六省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以及部内多个司局意见和建议。”王文远说,“编制工作历经了思路研究、确定框架、专题研究、文稿起草、规划衔接、专家研讨等阶段,最终形成的《行动计划》凝聚了各方共识,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行动计划》全面贯彻落实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国制造2025》精神,加强与工业转型升级规划、“十二五”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规划、重要资源循环利用工程(技术推广及装备产业化)实施方案、2015年循环经济推进计划等规划衔接的同时,注重了与六省市资源综合利用工作的协调。

据悉,《行动计划》还注重突出了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围绕所提出的主要目标,将主要任务细化到示范基地和园区、重点建设项目、产业转移项目、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并具体落实到了相关政策中。

《行动计划》拟订过程中已经对未来可能面对的各种问题采取了相应措施,并重点突出了五方面因素:

一是坚持问题导向,着力破解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协同发展中面临的技术、产品、市场、政策等方面突出问题;

二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正进入新常态,面临着产能过剩、资源环境压力增大、传统竞争优势减弱等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亟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在此背景下,积极发展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可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是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宏观引导作用,依托各地区资源、区位优势,统筹规划各区域功能定位,合理分工,建立优势互补的产业布局;

四是坚持创新驱动,打造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技术创新链,推动建设支撑区域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平台;

五是强化试点示范,开展先行先试,建设一批重大示范工程和项目,在体制机制方面力求有所突破。

事实上,《行动计划》的总体思路正是针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区域协同发展和绿色转型的要求所提出的。

“总体思路是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协同发展为主线,以大宗工业固体废物和再生资源利用为重点,以市场为导向,以基地、园区和重点企业为依托,以科技为支撑,以机制政策创新为保障的。”

王文远指出,其目的在于完善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发展区域功能定位,充分发挥京津市场优势与河北资源优势并建立区域间协调发展新模式,继而推进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规模化、高值化、集约化发展,充分发挥资源综合利用对保障资源安全和防治环境污染的重要作用,以期全面提升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工业绿色发展水平。

他透露,《行动计划》三年实施期限的设定,以及截止到2017年的具体量化指标制定,都是根据《2015年工业绿色发展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的要求量身定制而成。

任务及实施

再生资源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集聚了众多的矿山、钢铁、水泥、玻璃、发电厂等企业,长期以来产生了无数的工业固体废物与可。

有鉴于此,《行动计划》要求建设10个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协同发展示范基地,15个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协同发展示范园区,50个能够支撑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协同发展格局的重点示范项目,培育30家龙头企业,建设一批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创新平台,形成跨区域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协同发展新模式,建成全国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协同创新发展的先行示范区。

值得注意的是,在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同发展方面,《行动计划》提出要明确京津冀及其周边区域在再生资源产业发展中的定位,特别是要推动北京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企业逐步转移,实现再生资源区域大循环。

其中,河北省将改造和建设10个以上年产能100到500万吨的废石和尾矿提取砂石料项目,河北承德、唐山、邢台等地将建设10个以上尾矿和废石生产预拌泵送混凝土项目、10个以上尾矿干混砂浆项目,建设20个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培育3~5个工业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

废塑料

北京选择10个、、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再生利用等再生资源深加工利用项目,通过3年时间逐步转移到周边地区;而天津还将加大海外再生资源进口力度,提高资源聚集能力,构建环京津冀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产业链。

此外,河北、山西、内蒙古、山东将重点优化整合现有再生资源产业园区和集散地,提高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水平、发挥资源规模效应,承接京津再生资源加工利用项目转移,聚集国内再生资源,提高再生资源利用比例,促进节能降耗,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为此,北京将大力推动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企业逐步转移;而天津、河北、山西等地将承接北京转移的项目,形成产业链,促进节能降耗,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就此王文远指出,《行动计划》秉持问题导向和重点突出的原则,聚焦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产业协同发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同发展、建设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示范基地与园区、建设区域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创新平台四大重点领域,提出了九项任务和三十三项重点建设与产业转移项目。

九项任务主要包括

:协同利用尾矿和废石代替天然砂石,协同利用钢渣、矿渣、煤矸石、粉煤灰和脱硫石膏,多元化综合利用尾矿、冶金烟尘等固体废物,构建区域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推动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有序转移,建设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产业基地,建设再生资源加工利用示范园区,加快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加快建设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创新平台。

三十三项重点建设与产业转移项目主要包括

:建设年产40万吨干混砂浆尾矿综合利用等22个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重点建设项目,再生铜全产业链综合利用等6个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废五金拆解及废塑料加工等5个产业转移项目。

王文远强调,工业和信息化系统要全面落实《行动计划》所提出的各项任务,形成推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协同发展的强大合力。

对此,工信部有着十分明确地要求:

各有关地区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注重上下联动,统筹规划制定、制度改革、政策创新、工程建设等工作,形成有利于推进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协同发展的工作格局。

各有关地区要结合本地实际,抓紧制定落实《行动计划》的具体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和时间要求,加快制定落实《行动计划》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做好与“十三五”规划的衔接,将《行动计划》的目标、重点任务、制度建设等要求融入到本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相关规划中,体现到行业发展中。

各有关地区要抓住制约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协同发展的瓶颈,继续开展工业固废综合资源基地建设试点,深入推进再生资源产业园试点示范,在体制机制方面积极实践,建设一批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协同发展的重大示范工程,建设一批重大示范项目和产业转移项目,培育一批实力较强的专业化工业资源综合利用龙头企业,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综合利用产业发展模式,力争在制度创新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就此王文远强调,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协同发展是一项涉及多个领域、多个行业、多个环节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推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协同发展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大力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理念,通过各种渠道开展政策宣贯,鼓励使用资源综合利用产品,推广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绿色生活模式,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事实上,为了配合《行动计划》及相关政策的出台,六省市都在制定各自的配套政策及项目,如7月29日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河北省张家口市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发展规划》,指称其为京津冀地区重要的生态涵养区和国家规划的新能源基地之一,并直言《规划》的出台是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能源举措之一。

王文远就此指出,再生资源加工利用项目转移也正是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的重要举措之一:“北京的首都核心功能虽然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但却也不可能是面面俱到。必须通过功能疏解、产业转移、甚至适当减少人口规模来腾出发展空间,才能更好地发挥首都功能。而这些都需要得到周边地区的配合、支持、乃至于某种意义上的自我牺牲。”

他说:“《行动计划》实施工作,需要各方面的支持,欢迎社会各界提出好的意见和建议,共同推动相关工作顺利进行。”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