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
行业

资本之手介入环保或激活产业

2015-09-15    来源:中国科学报
0
[ 导读 ]: 从现有政策判断,国家政策在节能环保产业领域的走向可能会有以下四方面趋势

“一带一路”开辟市场

从现有政策判断,国家政策在节能环保产业领域的走向可能会有以下四方面趋势。

第一,专项规划将减少,系统性立法日趋完善。通过立法来规范整个行业的秩序,而不是依靠各个部委发文。第二,常态化。计划、规划等短期行为会越来越少,产业将还给市场,政府不再指手画脚。第三,提升。提升标准和规范,目前我国的相关标准体系距离欧美水平仍有较大差距。第四,预防。这涉及到结构性调整,产业的着力点将从后端走向前端。以节能产业为例,未来前端将要求有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污染,因此,提升工艺和原材料的品质,控制前端、中端以致整个工艺过程中的能耗,才是未来的“王道”。

节能环保产业本身要进行结构调整,我国整体的产业结构调整更是势在必行。众所周知,经济放缓将是中国面临的新常态,大量遗留的经济泡沫将被从不健康却获利丰厚的产业中转移到现在健康且能够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中去。所以,节能环保产业将会位居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

在产业调整过程中,国内市场的过剩产能怎么办,“一带一路”可提供答案。“一带一路”规划最重要的内容是形成了一个区域化的国际市场,将过剩产能和产业转移从国内向国际推进。但这种推进不是破坏性的,中国不会去破坏其他国家的环境,这又为节能环保产业开辟了市场。

未来,对外输出“产业+节能环保”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将是“一带一路”的必然选择。

资本介入或激活产业

今年上半年,我国金融产值和GDP的比率是9.3%,美国这一数值为8%,英国是7.3%。金融崛起意味着,节能环保产业未来将迈上规模为王的道路。

现在,资本之手在节能环保产业领域逐渐显现,节能环保产业溢价持续看好,节能环保产业基金和节能环保资产的进化属性非常明显。众所周知,金融资产不看收益只看溢价:亏损了100个项目都没关系,只要第101个项目收益,资产可以借此增值收回。所以,金融介入节能环保产业的一个重要模式就是“投运分离”。

这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一种模式:金融机构出钱,享受30年8%的保底收益,这恰恰是节能环保产业所能达成的条件,即资产向左,金融机构出资享受稳定收益;收益向右,节能环保企业出力,享受轻资产的规模化发展。这样一来,资金就不再是这个产业的瓶颈。

今年上半年,环保板块56家企业中有38家企业发布公告,其中通过资本手段的业绩增数大概是118%,非资本手段业绩增数只有33%。

也不要忽视城镇化所带来的机会。未来,我国农村可能会是劳居分离的模式,即新农村把大家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小城镇,农民不再是一个阶层的称谓,而成为一种职业属性。农村的节能环保问题演变成小城镇的节能环保问题。需要明确的一点是,节能环保产业在农村没有市场,但在小城镇却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从抢夺原材料到抢夺用户

深圳白鸽湖垃圾焚烧电厂从2004年开工建造,11年过去了还是没建起来,因为老百姓不同意。这反映出公众的节能环保意识正在觉醒,他们渴望知道更多,环境监测行业需要看到这个市场机会。此外,前端产业链也应把握机遇,比如,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对手机回收行业就是很好的发展机会。

百度“回收站”项目就是很好的案例。用户只需为回收品拍一张照片并上传,就会有人告知回收价格并上门收走,用户全程在家待着就行。所有的信息都变成了网状可联接,这就是“互联网+”对节能环保产业产生的深远影响。

具体而言,互联网促使节能环保产业从对原材料的抢夺转变为对用户的抢夺,并将颠覆整个行业的商业模式。

节能环保企业以前最关注原材料,例如瓶子、电脑、手机等,企业从拆卸中获取资源,而现在,用户才是资源。如果北京每个家庭都安装了某企业的节能App,该企业将不仅是个节能企业了,它能做的事情非常多,竞争对手也直接变成了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

工业4.0也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智能和智慧是工业4.0产出的必要结果,试想,如果水厂、发电厂都由3D打印而来,建设周期和收益都会受到深远影响。这样的场景虽然短期之内不会实现,却值得期待。

 
关键词: 产业 激活 环保 介入 资本
0
 
[ 新闻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相关文章

  • 精彩推荐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领导机构  |  专家机构  |  管理团队  |  机构分布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