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
行业

“十三五”期间中国汽车市场发展展望

2015-10-21    来源:中国汽车报网
0
[ 导读 ]:中国汽车产业经历了十二五期间增速放缓,行业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变局之后,又将迎来汽车产业发展的新五年。在十二五末期、十三五即将展开之际,

中国汽车产业经历了“十二五”期间增速放缓,行业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变局之后,又将迎来汽车产业发展的新五年。在“十二五”末期、“十三五”即将展开之际,汽车行业各界人士都在关注产业发展的整体方向。下一个五年,汽车业又将面临什么样的外部环境?产业政策以及市场环境的走向又将呈现哪些新特点?行业发展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产销增速是否仍在低位徘徊?对此,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数据资源中心围绕以上种种问题做了认真研究和分析。

■“十二五”汽车市场发展回顾

1.汽车市场增长由两位数降至个位数

自2009年起,中国汽车产销量一直保持世界第一,然而在多重外部因素影响下,汽车市场增速逐渐放缓。“十二五”期间汽车年销量从2011年的1853万辆增至2015年的2335万辆(预测数据),年复合增长率为4.7%,较“十一五”期间低15.5个百分点。2015年在车辆购置税减半政策影响下预计同比微增0.9%,乘用车市场同比增长3.0%,商用车市场同比下降10.1%。

2.乘用车市场表现略优于车市整体

“十二五”期间乘用车年复合增长率为6.6%,较“十一五”期间低15.1个百分点。其中,轿车市场份额从2011年的70%降到2015年的56%;SUV市场份额从2011年的11%上升到2015年的28%。

期间自主品牌表现不佳,市场份额从2011年的39%降到2014年的36%。近两年份额小幅提升,截至2015年9月,份额恢复到40%左右。

3.商用车市场进入下行调整期

商用车结束了快速成长期,迈入调整期。其中,卡车市场下滑尤为严重,主因是经济增速放缓、重工业逐渐萧条、钢铁和煤炭等基础原料产量快速滑落等。而客车方面,则在城镇化建设的持续推动下得到了快速发展。4.新能源汽车进入高速增长通道“十二五”期间,政府出台多项针对购买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加之限购城市对新能源汽车的购买条件放宽,新能源汽车开始进入高速增长通道。2015年1~9月,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量14.4万辆,销售13.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0倍和2.3倍。

■“十三五”汽车市场发展外围环境判断

1.宏观经济环境

1.1.宏观经济发展面临较大下行压力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增速换挡、结构调整、政策消化的三重叠加期,新动力短期内难以弥补传统动力消退带来的负面影响。从当前数据来看,工业生产受产能过剩、国内外需求不足影响持续低迷;投资受房地产及制造业拖累持续回落;进出口受国内经济放缓及国外复苏缓慢影响呈现连续负增长态势;消费市场受经济下行压力、收入增长放缓等多重因素影响呈现低位增长。

1.2.“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经济发展面临的压力与机遇前所未有。具体而言,劳动力人口递减、出口红利逐步减弱、产能过剩矛盾持续存在、环境资源约束增强、地方债务压力加大等都将成为制约“十三五”期间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一带一路”战略将使中国再一次获取全球化红利;互联网+为代表的后工业时代将再造工业化红利;以国企改革为代表的改革红利再次释放;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及区域一体化战略的实施将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增长动力。

1.3.“十三五”经济发展判断:增速放缓,或呈现前低后高增长

中国经济将呈现前低后高式增长,年均增速将在6.5%~6.8%区间内。需求结构将逐步由投资、出口为主转向以消费为主;产业结构以服务业为主导的模式将会逐渐增强;新兴产业对经济的带动将会增强。

2.政策环境

未来五年,汽车产业结构调整仍将紧跟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大方向,节能与新能源相关政策支持或将继续;行业发展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将加快汽车产业智能制造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国家将为企业“走出去”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政策支持。

消费政策上,大规模刺激或将被微刺激代替,如增加以旧换新的支持力度,扶持二手车市场快速发展等。同时,限制消费的相关政策或将弱化。

3.市场环境

3.1.市场由供给主导转向需求主导

2015年以来,市场特征发生诸多变化。一方面,汽车生产企业不断调整策略,各种措施无不在迎合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另一方面,消费者购车意愿也更趋理性。因此,由卖方市场逐步转变为买方市场将成为汽车市场重大变化之一。

3.2.消费升级趋势越发明显

目前中国保有汽车已超过1.5亿辆,如此庞大的保有客户群体将源源不断地为汽车增、换购提供潜在客源。另外,预计2020年全国中产阶层将超过5亿,这部分人对于消费升级的拉动也不容忽视。

3.3.市场竞争加剧,优胜劣汰升级

汽车市场蕴含着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发展环境改善的重要机遇。一方面,行业盈利能力将受到严重影响,部分企业可能会面临生产经营的困难。另一方面,也提供了兼并重组、产业组织结构调整的机会。

3.4.自主品牌面临空前挑战与机遇

国内方面,在竞争日益加剧的新常态下,自主品牌惟有持续掌握消费需求变换趋势,才有望将市场份额提升至50%。

出口方面,“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将为汽车市场带来新的商机。同时,自主品牌也将迎来整合全球化资源、提升自主研发产品国际知名度的机遇。

3.5.渠道变革,多种销售模式共存

以4S店为主的单一模式或将向多种销售模式转型。首先,改变单一品牌的经营思路,升级为汽车大卖场;其次,向原厂件、进口车件等零部件批发方向转型;最后,借助4S店的天然优势转型为大型修理厂。另一方面,“十三五”期间中国汽车电商模式(尤其是O2O模式)有望取得突破。

3.6.物流市场结构调整加速

物流市场将进一步向消费品类运输、专用作业运输等公路物流市场转化。高端物流需求也会持续增长。

4.消费环境

4.1.消费群体多元化,消费趋势复杂化

“十三五”期间,人口结构将发生较大变化,国家预计将持续扩大二胎政策实施范围,这将会进一步刺激空间相对较大的MPV和SUV的需求。同时,年轻的消费者逐渐成为社会主流,消费向多元化、个性化、年轻化的方向发展,消费环境也将更复杂、多变。

4.2.汽车消费理念日趋成熟与合理

一方面,在消费结构升级,消费理念越发成熟的大背景下,企业惟有不断提升品牌力才能满足消费需求。另一方面,环保大背景下,消费者开始优先选择节能和新能源汽车产品,预计“十三五”期间新能源车将会保持较快增长。

4.3.汽车金融服务拉升新车销量

我国当前个人汽车购买信贷渗透率仅为20%左右,未来将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伴随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增长,融资租赁或将迎来发展机遇,成为汽车信贷的又一有力补充。

4.4.公共交通建设和环境治理压力抑制汽车消费

“十三五”期间,国家将加大对公共交通的投入,将对汽车消费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城市交通环境压力增大,地方政府对汽车消费的态度也由鼓励转变为限制,限行限购的城市数量将继续增多。

“十三五”汽车市场发展趋势判断

结合以上分析判断,未来五年,中国汽车市场将维持低位增长,平均增速在3.8%左右,并伴随着2017年宏观经济好转而走出低谷,到2020年中国汽车市场规模将达到2876万辆。

1.乘用车发展趋势

1.1.乘用车市场进入低增长态势

预计到2020年乘用车市场规模将达到近2500万辆,受消费环境变化影响,轿车和交叉型乘用车市场份额将会持续下滑,SUV和MPV份额大幅提升。轿车份额将跌破50%;SUV份额将达到38%;MPV份额维持在12%左右;交叉型乘用车份额跌至5%以下。

同时,汽车市场细分化进程提速,更多个性化车型不断涌现;豪华车市场增速将下降;进口乘用车受经济低迷及国产化影响增速回落。

1.2.中高级轿车市场份额稳步提升

市场主力仍是A级车,预计份额维持在60%以上。受消费升级和换购影响,中高级(B级以上)轿车份额将会稳步提升。具体来看,受消费年轻化趋势影响,A级车中追求运动及操控的车型份额将会保持增长;A0级及以下份额将进一步萎缩;自主B级车将取得一定突破。

1.3.紧凑型SUV将迎来又一个高速增长机遇期

SUV市场将会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小型SUV增速逐渐回落;紧凑型SUV将在“十三五”期末迎来新的高速增长期;高端七座的SUV将会受到中高收入人群的青睐。

1.4.微客型MPV增速将会下降

MPV将继续保持中国特色的发展方式。微客型MPV增速下降,但份额仍保持绝对优势;高端家用MPV加速增长;商务型MPV随经济发展保持微增长。

交叉型乘用车市场份额相对稳定,但整体趋势朝“轿车化”和“长头化”的方向发展。

1.5.新能源汽车发展环境更完善

新能源汽车市场将迎来更多的新产品投放,在可靠性及安全性方面将大幅提升。部分城市将形成新能源汽车市场生态圈,发展环境将比“十二五”期间更完善。

2.商用车市场发展趋势

2.1.商用车规模相对稳定

预计“十三五”期间商用车维持低位增长,2016年走出低谷,2017、2018两年伴随经济的回升逐渐好转,到202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380万辆。

2.2.物流结构升级,卡车产品高端化发展

“十三五”期间高速公路网络不断完善,物联网技术的普及将拉动高附加值物流业务快速增长,对卡车产品提出更多要求,高端市场将开始快速成长。主流重卡企业正在向高端化方向发展,产品配置舒适性、智能化控制系统、主被动安全技术上都会取得质的突破。

2.3.运输效率提升,轻量化发展成趋势

由于新能源技术在卡车领域的应用前景不明且困难重重,故轻量化成为目前卡车行业节能减排最现实而又最有效的技术措施。轻量化是卡车整体水平及运输效率提升的体现。

2.4.环保推广深化,客车向新能源方向发展

目前,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重视和倾斜,促使车企对新能源产业持续投入,确保了新能源客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我国电池技术的发展、生产成本的降低、使用可靠性的提升,都将积极促进新能源客车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 新闻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相关文章

  • 精彩推荐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领导机构  |  专家机构  |  管理团队  |  机构分布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