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
行业

国内外专家为中国机器人发展“把把脉”

2015-10-23    来源:合肥在线
0
[ 导读 ]:我国的机器人科研急需解决哪些问题?人们该如何认知机器人?对于机器人,人们总是充满着想象。当前,机器人是各国科研人员研究的重点方向。在本

我国的机器人科研急需解决哪些问题?人们该如何认知机器人?对于机器人,人们总是充满着想象。当前,机器人是各国科研人员研究的重点方向。

在本届中国计算机大会的分会场上,来自机器人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展开了一场名为“机器人时代的中国机遇与挑战”的专题讨论,为我国机器人的发展“把脉”。

建议研究机器人认知的关键共性技术

德国汉堡大学信息学科学系教授、多模态技术研究所所长、德国汉堡科学院院士、千人计划专家张建伟作了“未来机器人的认识挑战”主题报告。

他说,当前对未来智能机器人的环境感知认识是研究重点,主要是提升机器人对人行为、意图理解等社交能力。同时还要强调人与机器人、机器人与机器人之间的互动和协作等。

张建伟建议,机器人研究要跨学科地设计创新研究领域,融合机电一体化、人工智能、多模态感知、人机交互、仿生设计和控制等最新技术。

“我们应该以机器人的工业装配、运载操作、手术康复、助老助残、智能家居和娱乐教育等作为应用方向,迎接对认识计算系统的挑战。”张建伟说,建议大家研究下一代机器人认知的关键共性技术,包括基于传感的精细灵巧操作、机器人高层知识的获取和学习、自然人机交互等,以为中国创造智能机器人提供系统的理论和技术储备。

利用智能设备为机器人收集数据

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机器人交互实验室总监宋继强带来一场名为“智能家庭健康服务机器人的关键技术”的报告。

“家庭远程医疗和健康关怀逐渐成为许多居民的刚性需求。”宋继强说,目前在这个领域应用的先进信息技术主要是智能手机应用、物联网设备与可穿戴设备。但是由这些技术构成的方案都不够完善,具体表现在无干扰的活动监测、可靠的紧急报警和自然人机交互等方面。

“这是一座美丽而现代的大都市”

针对这一问题,宋继强说,可以搭建一个计算机平台,让机器人利用周边智能设备(如物联网或可穿戴设备),通过这些智能设备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让机器人更好地正确理解用户的动作,并最终让机器人作出相应的应急反应。比如,当老人跌倒时,机器人可以通过智能设备传输的数据,及时反应,并提供给老人帮助。

“图灵奖”得主称赞合肥发展速度

合肥晚报讯 作为本次大会的“重量级”嘉宾,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Michael Stonebraker被誉为数据库领域布道者,他曾荣获计算机界诺贝尔奖——“图灵奖”。

昨天,在结束演讲后,这位技术“超级大咖”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他表示越来越多的中国科学家加入到数据库的研究,他对未来中国的科技创新前景表示乐观。谈到对合肥的印象,他笑着称,“合肥是一座美丽而现代的大都市,发展速度令人称道。”

在大会上,Michael Stonebraker教授用全英文为场下几千名观众作了一场名为《The Land Sharks are on Squawk Box》的专题报告,用他自行车骑行美国的经历类比大数据的高深技术难题。

演讲结束后,有老师和学生提问了有关大数据的问题,他的回答严谨细致又不失幽默风趣。

在演讲后,Stonebraker教授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对近年来中国的数据库研究水平表示了赞赏。

“过去20年前,我们的数据库研究领域很难看到中国人的身影,现在我们发现,来自中国的科学家的文章占到了三成左右。我对未来中国的科技创新前景表示乐观。”谈及合肥,他表示虽然他不太会发“合肥”这个音,但这里的确是一座美丽而现代的大都市,发展速度令人称道。

量子计算机15年内有望重大突破

合肥晚报讯 在本次大会上,中科院院士、中科大常务副校长潘建伟作《量子计算与量子模拟》的报告。

他介绍,由于高精度量子操控技术的极端复杂性,目前量子计算研究仍处在早期发展阶段,像经典计算机那样具有通用功能的量子计算机最终能否成功,对整个科学界还是个未知数。但理论研究表明,与通用量子计算机相比较,量子模拟机这样一类针对解决一些重大问题的专用量子计算机,在量子比特数目等方面的技术要求并没有那么高。

比如,对“波色取样”这样的问题,一旦达到50个左右光子的纠缠,量子模拟机的计算能力就能超过目前最快的“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

“量子模拟具有重大实用价值,可为人类开发新材料和新能源提供重要指导,孕育和推动物质科学领域新一代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有望在10至15年内取得重大突破。”潘建伟说。

 
关键词: 发展 机器人 专家 国内外
0
 
[ 新闻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相关文章

  • 精彩推荐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领导机构  |  专家机构  |  管理团队  |  机构分布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