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
行业

应用需求持续放量 传感器产业如何突围?

2015-11-02    来源:中国电子报
0
[ 导读 ]:随着《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大力推进,传感器技术及传感器产业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在日前举行的第三届国际(常州)传感器技术与应

随着《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大力推进,传感器技术及传感器产业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在日前举行的“第三届国际(常州)传感器技术与应用高峰论坛”上,来自中、美、德、日、韩、加拿大等国内外业内专家、学者及企业家代表700多人就国际传感器技术发展趋势,国内传感器产业政策、工艺技术、应用市场,以及产业化发展的投资环境发表了各自的真知灼见。

产业发展亟待强化顶层设计

据行业统计估算,我国2014年敏感元件与传感器销售额突破1200亿元;据预测,2015年需求量可达约652.9亿只,增长率高于18%,销售额将突破1300亿元,其产业辐射和带动作用较大。目前,我国已有1700余家从事传感器研制、生产和应用的企事业单位,传感器产品达到10大类、42小类、6000多个品种。

作为信息技术的基础,传感器技术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信息化程度和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传感器产业涉及国民经济各个领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战略性产业之一,直接影响到国防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安全,与通信及计算机并称现代信息系统的三大支柱。

多年来,为扶持传感器产业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传感器发展的政策及文件,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电子基础处处长王威伟在会上介绍说,工业和信息化部相继出台了《2015智能制造试点专项行动》、《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加快推进传感器及智能仪器仪表产业发展行动计划》,以及物联网产业基金、电子发展基金、强基工程等支持措施。

但由于传感器产业横跨多个领域,长期以来分属不同的行业及部门管理,致使产业管理过于分散,缺乏统一协调机制,各行业主管部门所制定的传感器产业发展政策,因管理范围不同难免会有局限性。国家长期以来出台的产业发展政策,缺乏基于全产业链高度的战略规划,无法满足国内高速发展的产业需求。

传感器分属不同的行业及部门管理的另一个弊端,就是产业顶层规划设计及产业体系研究缺失。“九五”规划以后,我国再也没有制定过传感器产业规划,导致产业发展缺乏科学、权威、公正的产业支撑体系,在标准、检测、投融资、产业化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没有根本性转变。为此,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元器件行业发展研究中心总工程师郭源生建议,政府需要对传感器行业重新定位,并确立发展目标,结合行业特征进行顶层设计,针对传感器行业的顶层设计,开展系统化、科学化的研究,制定产业化发展的中长期战略规划,出台具有延续性的产业发展政策,加强产业宏观引导,促进产业协同创新能力的提升。对行业进行合理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为行业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理事长温学礼表示,信息技术正在向基础转移,政策也改向基础产品领域倾斜。目前,元器件产品已经进入微观世界,进入亚纳米时代,正在追赶集成电路发展的步伐,所以希望政府能够像扶持国内集成电路产业一样,出台一些扶持包括传感器在内的元器件产业的相关政策。

郭源生认为,成立国家支持主导下的传感器产业联盟,也是当务之急。联盟的成立,可以促使国内外行业、企业的技术、人才、市场等资源有效衔接和协调发展。

沈阳仪表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徐开先表示,应统筹规划我国传感器产业规划和产业布局,注重与国家重大专项和重大工程的衔接。加强政府各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沟通协调,整合现有资源,突出重点,通过政策和资金支持,推动国内传感器产业“官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

 
关键词: 传感器 需求 持续 应用
0
 
[ 新闻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相关文章

  • 精彩推荐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领导机构  |  专家机构  |  管理团队  |  机构分布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