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
行业

新常态下 城市供热发展现状和建议

2015-11-10    来源:中国建设报
0
[ 导读 ]:近年来,北京市石景山区政府按照十二五规划的方向,紧紧围绕打造北京CRD,建设首都新城区的发展战略,坚持大调整、大建设、大发展的总体要求,

近年来,北京市石景山区政府按照“十二五”规划的方向,紧紧围绕“打造北京CRD,建设首都新城区”的发展战略,坚持“大调整、大建设、大发展”的总体要求,石景山区供热事业由此进入了全面深度转型、高端绿色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然而,供热规模迅猛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目前石景山区供热情况的诸多问题。如何克服和解决当下供热发展中的难题成为区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的重点工作。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的质量,提高城市的管理水平,形成与世界城市相匹配的城市管理能力,打造新常态下的京西战略增长极,是该办在“十三五”时期重点规划和研究的任务。

现状:供热情况分析

依据《石景山区“十二五”时期供热发展建设规划》,结合该区目前的供热现状,市域内热电联产的供热规模已趋于饱和,但热源配置却不太合理,亟须增加尖峰热源建设来完善整个供热系统。而热源的安全保障能力亦成为制约石景山区发展的因素。

石景山区热网配备尖峰热源较少。根据“十二五”规划,该区集中供热布局应发展成“以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为主,大型区域锅炉房供热为辅,其他供热方式为补充”的供热格局,合理的热化系数宜控制在0.5~0.6之间。但目前城区西部的热源配置不尽合理,仅有一座双榆树供热厂作为城市热网的尖峰热源,热化系数为0.67,相对偏高,对于主要以采暖负荷为主的供热系统,亟须增加尖峰热源建设来完善整个供热系统。

供热设施老化,安全运行压力日益增大。石景山区供热事业历经50余年,供热设施已进入了事故多发期。从目前看,该区供热管网已经日趋老化,供热管网保温层脱落,跑、冒、滴、漏现象时有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供热质量,降低了供热效能。特别是老旧小区二次管网的维护改造问题亟须解决。

既有的供热设施基础信息不完整。石景山区西部开发建设和首钢厂区搬迁改造加速了全区产业结构的重新调整和新增土地的开发建设,使供热面积进一步持续增加。然而石景山地区的供热管道随着发展,暴露出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主要以建筑物占压、管线基础资料不详等问题较为突出,管线基础资料无法获取,对于日常的运行管理、日后的抢修作业都带来了不利因素,延缓了处理隐患的时机。

供热节能及自动化水平有待提高。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颁布的《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中“坚持节能优先,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指导方针,“十二五”期间,石景山区各个供热企业采用了多种技术手段促进供热设施各方面的节能改造。然而,据调查,该区锅炉房、换热站具备数据远传监控的供热面积不足728万平方米,仅仅占到全区供热面积的37%。

进一步理顺供热管理体制,完善运行机制。职能清晰、权责明确的供热运行管理体制的建立,可以有效地促进区供热办对于供热运营的管理工作。由于各个供热企业在现有的供热区域化管理时存在产权更迭的现象,形成了供热主权不明确、“权责分离”的现象,且各个供热企业的管理标准、管理水平也参差不齐,导致了对既有供热问题不能做到早发现、早处理以及供热工作的安全及稳定。

供热应急事故处理能力欠缺。安全生产事关群众生命财产,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城市的发展对于基础设施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健全供热应急管理机制,强化安全生产基础管理,提高供热安全服务水平和应急处理能力势在必行。而由于石景山区供热企业众多,供热维修养护队伍的水平参差不齐,制约和影响了供热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精细化,对于构建“高精尖”的供热体系产生了不良影响。

建议:从规划、改造、创新、监管上提升

完善供热相关的专项规划,优化供热的空间布局,合理增加尖峰锅炉房,大力提升现有供热设施能力,推进节能技术改造,在严格控制空气污染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现有热源企业和供热企业的潜力,走集约发展之路,坚持扩容与提质并重,注重提升供热服务的高端化。

大力推进老旧供热管网设施改造,提高能源利用率。将区内居民投诉率高、事故率高、建成年代早的部分老旧供热设施作为老旧管网改造重点。建立供热设施维修、更新的资金持续投入机制,保障供热质量和供热设施的安全运行。争取相关的政策支持,多方筹集资金,充分调动供热企业的积极性。要求各个供热企业对于供热辖区内的具体情况进行摸排,制订改造计划,合理安排实施改造。同时,对供热管网的维修、保养做好档案资料的建立和留存工作,为今后管网的建设、运营和维护提供重要依据。

坚持创新驱动,努力构建“高精尖”供热发展方向。目前,人类社会已进入“大智移云”时代,伴随着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将互联网、物联网和现代通信技术、控制技术有效融合,形成供热系统的智能化管理系统,从而实现信息化、远程管理控制和供热高端化的多重供热需求。在城市环境压力日益增加的今天,运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优化供热系统的运行,从而提高供热效率,降低供热能耗,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

建立供热调度指挥中心,实现供热事件的全过程管理、集约化管理。通过合署办公的模式,出现停热、设备故障停运、跑水等供热安全情况时,合理安排应急预案,确定处理时间、资源调配,便于相关部门、供热企业协调进行统一部署与管理。指挥中心的建立可以科学预防和沉着应对各种供热应急事件,落实应急救援预案,促进供热企业应急救援管理工作,保障供热安全生产。

供热企业是供热生产的执行者和服务的提供者。而区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作为供热行业的管理者,对整个供热情况的生产运行及客户服务过程需进行全面的管理和监督。伴随着全区“大调整、大建设、大发展”的步伐,促进了中小锅炉房的整合并网,消除了供热“小散乱”现象。但是在责权更迭的过程中,供热企业与该办之间缺乏舆情管理互通机制,造成“生产在前,管理滞后”的不利局面。因此,各供热企业亟须规范舆情管理互通机制,做到“提前调研、提前对接、提前管理”,保障按时保质的供热,便于该办对供热企业的服务进行监督管理。

 
关键词: 建议 城市
0
 
[ 新闻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相关文章

  • 精彩推荐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领导机构  |  专家机构  |  管理团队  |  机构分布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