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
行业

李东生:中国工业转型需互联网+和国际化

2015-11-20    来源:财经网
0
[ 导读 ]:五年前全球发明专利申请量,中国企业占7%,去年整个中国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已经占到全球将近13%,这是中国企业实力提升的表现。11月19日,TCL

“五年前全球发明专利申请量,中国企业占7%,去年整个中国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已经占到全球将近13%,这是中国企业实力提升的表现。”11月19日,TCL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东生在“《财经》年会2016:预测与战略”上作出表示。

李东生还以TCL举例,过去5年TCL在半导体显示方面一共投入660亿元,这在10年前是无法想象的,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国电子产业核心能力水平提高。但如果跟龙头三星相比,依然差了一个数量级。

大而不强似乎是很多中国企业的普遍性问题,如何转型升级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中国工业的迫切命题。在李东生看来,以智能化制造、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互联网+战略,以及国际化战略,是中国工业企业转型升级的2个借力点,也是中国企业由大到强的助推器。

以下为嘉宾发言实录:

李东生:各位大家下午好,我想就中国制造、中国实体经济如何由大变强谈几点自己的看法。首先从今年我们公布的国民经济GDP增长数字看,服务业已经超过工业,成为增长最大、最快的产业,也有一些舆论说服务业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从经济增长的速度来看这种说法是对的,但如果从中国经济竞争力和长期持续稳定发展来看,我认为还是要继续强调实业是中国经济的脊梁这样的观念,不是说我是做工业的就特别强调我们多伟大,而是我们看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实际上作为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作为全球主要消费品也包括很多装备产品的制造国,如果我们在工业能力方面不能够继续提升我们的优势,整个中国经济未来成长的基础是会被动摇的,服务业发展的基础也就不存在,所以无论如何强调实业的重要性都不为过。

另一个角度,中国的工业确实面临很大挑战,刚刚刘主任提到,在过去一段时间整个工业效益在下降,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上市公司发布的季报、半年报,今年大部分产业都面临不同挑战,这也是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特别是工业转型升级过程要解决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

一个方面我同意刘主任刚才讲的,有一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市场需求不足。市场需求不足也是一个很重要原因,其实全球经济增长的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低于预期的增长目标。前段时间我们做明年经营预算时做了一个初步梳理,今年预计除了美国经济增长基本上接近它的目标值外,全球主要经济体增长都比年初预定的增长要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连续三次调低了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测,包括中国经济的增长。经济增长放缓,市场需求也就放缓了,对消费产品来说这种市场的增长放缓,就意味着产能过剩的矛盾更加尖锐。

另外一方面,中国企业大而不强,更多要靠效率、速度、成本的优势竞争。在整个工业的产能比较充分甚至有一部分产能过剩情况下,中国企业在这种水平上面临的伤害和受到的挑战,将会更大,所以对于中国工业来说,如何解决转型升级,提升自身的核心能力,也是一个比较迫切的命题,我们应该在核心能力打造方面能够有更大的突破,能够有更大的价值创造能力。我们惊喜的看到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特别是加入WTO后,中国工业在快速发展。我们看到从中国的高铁、中国的核电、中国的重型工程设备在全球已经处于一个领先地位,在电子信息产业等行业中国发展也很快,特别是新兴领域如半导体元器件等方面也在努力。中国未来希望通过提升自身的核心能力来创造价值能力,在未来为中国经济成长争取更大的空间。

第三个,中国日益强大的工业能力,将能够支持中国经济的全球化,你只有从大到强,你才有能力在国际市场为自己打出一片更大的天地,所以国际化也是未来中国工业成长,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选项。

以上是我对中国企业和中国工业从大变强的几个观点,谢谢。

马克:中国制造的问题国务院中国制造2025的文件里写的非常清楚,有专家概况说是“缺核少芯”,缺少核心技术,比如芯片需要大量进口,中国进口最多的不是石油,是芯片。但是如何跨越这个技术瓶颈?的确是知易行难。在座的像李东生先生的TCL和唐修国先生的三一重工,是中国制造业的领先企业。您二位的企业是不是跨越了技术瓶颈呢?

李东生:我们正在努力当中,有几个数字可以说明。在十年前,我们很难想象自己会有多少技术发明专利,但过去几年,TCL累计申请国际发明专利数量在中国已经排在第三位,这需要持续的投入。另外在过去5年,我们在半导体显示方面一共投入了660亿人民币,十年前我们很难想象会花这样的财力去做这种投入,不是想不想做的问题,而是有没有能力做的问题。一是专利积累速度在加快,另外对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投入能力在加强,在某一个方面也反映了中国电子产业核心能力水平的提高。如果我拿这一个数字和国际领先的标杆企业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的。比如刚才提到半导体显示这块,我们目前投入规模和产能,和三星差的很大,差了一个数量级,专利申请量和它相比差别也很大,但这个差距在缩小,我们和这些国际领先企业的差距在缩小,整个产业规模,中国电子100强前十名规模和十年前相比,规模大了很多。我们的规模现在已经接近日本同行的水平了,因为这几年日本企业发展的比较慢。中国企业在核心理念上一直在发展,但还有差距,我们只能努力干活,努力往前赶,这样我们才能逐步把中国工业从大变强,实现我们的转型。

当然这个转型当中有两点是可以借力的,一个是互联网+,在我们的产业里面智能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可能是我们提升竞争能力很好的一个抓手,过去几年在这方面我们着力很多,另外一方面是国际化。所以整个中国经济的强大,特别是今年国家系统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支持亚洲基础建设的亚投行,发起参与金砖国家银行,设立很多对外合作的基金,这都在助推中国企业国际化过程中会发挥很重要作用。在这方面我们相对于韩国企业、台湾企业有优势,他们都很羡慕中国企业国际化过程中可以得到各方面资源支持,而且国家有很清晰战略在当中做引导和相关配置,所以互联网+和国际化是中国企业由大到强的一个助推器。

马克:工业4.0、物联网、工业互联网,这些概念到底是不是中国企业目前真正需要的东西?制造业的趋势到底是什么?我们现在多数企业还在2.0的情况下,是不是要赶4.0那个时髦,有没有嘉宾愿意分享这个问题?

李东生:所谓中国制造2025也好,德国工业4.0也好,它是用一个比较形象的说法表达一个概念,就是智能化制造以及使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技术的支持,它能够通过这种升级转型,有效提升你的竞争力,而且你如果不这样做的话,在一些产业里就无法生存。刚才我提到我们做半导体显示,投资660亿,建立三个工厂。其实这个生产工艺的精度非常高,所以不可能靠人工操作。在12.8万米的车间里面看不到几个人,所有的设备都是智能化、自动化,另外由于它有很大的材料物流生产资源,所以整个系统必须要有一个IT系统,利用云计算来进行管理和决策,每天我们这个工厂有半个小时叫“战前会”,这样的开会很简单,背后有十多个屏幕,把每一项要决策的事用大数据显示出来,结论很自然就生成了,管理层无非说确定一下应该这样做,它整个决策的速度很快,所以中国制造2025一定要把这个方向加快,别人不会等我们。

观众提问:问一下TCL李总,面对全球经济放缓TCL看到的更多是挑战还是机会吗?

李东生:又有挑战又有机会,这个答案好像永远是对的,但目前来看挑战和机会确实并存。从挑战来看,全球经济放缓对所有产业从业人员都构成压力,刚刚我介绍到,今年经济增长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没有达到预期,需求放缓就意味着整个市场成长空间变小,竞争就会不稳定,所以在这里面竞争者要把自身能力提高。而这一轮竞争对于中国企业,全球经济调整又是机会,机会在哪里?因为整个中国经济强大了,中国政府对“十三五”规划,对中国经济全球化,中国企业全球化有非常清晰的战略指引,而且中国政府也准备为此承担政府层面的责任。比如说中国建立的“丝路基金”,“一带一路”战略也有很多具体项目。

现在国家领导人每一次出访,都会把经济拓展、中国经济全球化、中国企业国际化作为政府国际交往一个重要目标来推进。另外中国企业本身实力的增强,刚刚我介绍的发明专利的数字,有一点我想补充下。五年前全球的发明专利申请量,中国企业占7%,去年整个中国企业申请量占到全球的12%,将近13%,这是整个中国企业能力提升的表现,对中国企业来说又是一个机会。

 
关键词: 国际化 互联网 转型 工业
0
 
[ 新闻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相关文章

  • 精彩推荐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领导机构  |  专家机构  |  管理团队  |  机构分布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