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金融“绿色化”已成潮流 绿色金融“提速”绿色经济

   2015-11-25 国际先驱导报 2900
核心提示:赤道原则这个词诞生于2002年。彼时,9家国际大型银行在伦敦召开的联席会议上,提出了这套与环保行业融资有关的自愿性原则。而彼时,绿色金融议

“赤道原则”这个词诞生于2002年。彼时,9家国际大型银行在伦敦召开的联席会议上,提出了这套与环保行业融资有关的自愿性原则。而彼时,“绿色金融”议题在大洋彼岸的中国金融市场还是一个空白。时隔6年之后的2008年,兴业银行成为了中国首家、全球第63家承诺采纳“赤道原则”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绿色金融”,通俗地理解,就是金融机构将环保、节能、低碳作为投融资决策的考虑依据,通过金融产品和服务来推动经济社会和金融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如今,在“美丽中国”的号召下,正致力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中国,绿色金融的风潮已经愈刮愈烈。据悉,由央行牵头编制的有关绿色金融债的指导意见有望于近期正式公布。

那么,未来五年,“绿色金融”将走向何方?

金融“绿色化”已成潮流

毋庸置疑,绿色低碳产业是中国未来经济转型的方向之一。数据显示,煤炭在中国能源结构中占比高达74%,而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中占比仅在20%上下。以煤炭为主的能源不仅利用效率非常低,也是导致雾霾等大气污染问题的罪魁祸首之一。因此,推动能源结构转型优化势在必行。

在经济增速放缓和结构调整的“新常态”背景下,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正在出现巨大的资金需求。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测算,2015~2020年中国绿色发展所需要的绿色投资大约是每年2.9万亿元人民币。在全部绿色投资中,扣除政府财政资金支持及企业自筹资金后,需依靠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途径来筹措的资金缺口每年大概在2万亿左右。

产业的高速发展以及巨大的资金缺口,使得“绿色金融”成为金融机构、特别是处于行业转型拐点的银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潮流。

目前我们讲“绿色金融”,主要是绿色信贷、绿色证券和绿色保险“三大件”。在这其中,绿色信贷是主导,其他领域的规模还相对较小。在绿色信贷领域,中国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节能环保项目的数量从2007年的约2700个上升到2013年的1.4万多个。

根据中国银监会发布的数据,2014年中国银行业在化解产能过剩、发展绿色信贷上成绩显著。截至2014年底,21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余额达6.0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5.67%,占其各项贷款的9.33%。据银监会测算,绿色信贷所支持的项目预计年节约标准煤1.67亿吨,节水9.34亿吨,减排二氧化碳当量4亿吨,二氧化硫587.65万吨,化学需氧量341.30万吨,氮氧化物160.09万吨,氨氮34.08万吨。

“发展绿色信贷的目的在于,鼓励信贷资源向节能重点工程、技术改造项目倾斜,帮助企业升级技术,以最终实现产业结构调整。”银监会相关负责人说。作为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配套措施,银监会还将继续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

“现在由国家资金作为扶持绿色产业改革的主导者,但资金量远远还未达到市场需求,从模式上来看和国外先进的绿色金融体系也有很大差异。”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认为,未来应该由国家出台相关绿色金融政策支持相关金融产品的推出与创新,这将会撬动更大的社会资金进入绿色产业。

不能仅停留在“道德层面”

“当前中国环保行业存在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担保体系不健全等等一些问题,应该说商业银行和环保企业合作还不够紧密。” 中国农业银行总行机构业务部副总经理邓英坦言。

的确,客观地讲,虽然目前中国金融机构普遍对发展“绿色金融”颇为热心,但在具体实践中却又面临着诸多的障碍。如“绿色金融”业务风险较高而收益偏低、信息沟通机制有待完善、金融机构缺乏专业领域的技术识别能力、相关政策不完善等。

“现有的绿色金融政策,以限制污染性金融政策为主,对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行业的激励性措施比较少,应加快建立更多的正向激励机制。目前人民银行正在起草银行间市场绿色金融债发行的指导意见,不久将向社会公布,同时,还将研究推动公司信用类债券的绿色化问题。”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陆磊说。

据记者了解,过去在绿色金融政策的框架之中,绿色信贷政策推进较快,不过由于中国整体多元化融资手段较少,直接融资比例不高,因此绿色债券市场发展较慢。此前,浦发银行主承销的10亿元“碳债券”在银行间市场成功发行,这也是国内首单与节能减排紧密相关的绿色债券,不过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并未形成示范效应并在业内大规模复制。

有分析认为,中国发展绿色债券市场已到了最佳时机。据汇丰集团总经理兼资本融资业务全球主管利子琛预计,国外2015年绿色债券的新发行量会达到1000亿美元(1美元约合6.38元人民币)。“中国有巨大的居民储蓄,但投资机会又十分有限,这将为绿色债券的发展提供非常好的机会,粗略估计,绿色债券市场启动或将撬动涉及环保领域的千亿市场。”

“希望不远的将来绿色金融不仅仅停留在‘道德’层面,而是更好地支撑起国家经济转型并真正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副主任柴麒敏建议,有关部门应该在前期确权、过程信息披露、后期监管等方面发挥更为主动的作用,并将绿色金融要素融入到“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等新国家战略中去,更要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和金砖银行等以我为主导的国际金融制度安排中体现“绿色化”的设计,消解合作国的顾虑和抵触。

国外绿色金融:既要影响又要盈利

从当前国际金融界的实践来看,“绿色金融”涵盖了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为有利于环保的企业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这类金融产品如“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绿色保险”等,大都采纳“赤道原则”的标准。二是利用金融市场及金融衍生工具来限制温室气体排放,表现为碳交易市场与碳金融产品和服务。

“赤道原则”于2003年6月正式制定,是由花旗集团、荷兰银行、巴克莱银行等国际性银行机构共同制定的一套非强制、自愿性准则,以保证金融机构在其项目融资业务中充分考虑到社会和环境问题。

根据“赤道原则”,如果贷款企业不符合原则中所提出的社会和环境标准,银行将拒绝为其项目提供融资。截至2013年,采用“赤道原则”的金融机构已有78家,分布于全球35个国家,几乎囊括世界主要金融机构,项目融资总额占全球项目融资市场总份额的超过86%以上。中国的兴业银行于2008年成为中国唯一一家加入“赤道原则”的金融机构。

另一种模式是专门的“绿色银行”,如英国绿色投资银行。这是英国政府全资拥有的一家银行,政府为其提供了30亿英镑(1英镑约合9.68元人民币)资金,并在董事会拥有一个董事席位,但银行独立于政府而运作。旨在通过解决限制英国绿色低碳项目融资的市场失灵,加快英国向绿色经济转型。发挥“绿色影响力”和实现“盈利”是“绿色银行”基本任务。

“绿色影响力”是指投资活动应限制在“绿色项目”,即那些符合英国政府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项目。英国政府提出的五个“绿色目标”包括: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自然资源的使用效率;保护或美化自然环境;保护或加强生物多样性;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

“盈利”目标凸显了作为一家独立、可持续运营的金融机构的设计。该银行可通过股票、债券和担保形式对项目进行投资,但不提供软贷款、风险投资或补贴。投资时会邀请社会第三方共同投资。《英国绿色投资银行》年报指出,绿色投资银行投资1英镑可调动近3英镑私人资金。

绿色ETF、共同基金在国际上也是重要的“绿色金融”产品。这些产品吸引了包括个人投资者在内的更广泛的投资者群体。

现在国际上绿色指数主要包括:标准普尔全球清洁能源指数(包含了全球30个主要清洁能源公司的股票),纳斯达克美国清洁指数(跟踪50余家美国上市的清洁能源公司表现)、FTSE日本绿色35指数(环保相关业务的日本企业)。每个主要指数,都相应催生了跟踪该指数的基金。

此外,特色指数和基金还包括:德意志银行x-trackers标普美国碳减排基金、巴克莱银行的“全球碳指数基金”,挂钩全球主要温室气体减排交易系统中碳信用交易情况的基金等。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