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
行业

“碳交易市场”步入千亿蓝海 清洁能源行业迎发展良机

2015-12-07    来源:《证券市场周刊-红周刊》
0
[ 导读 ]:正在召开的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11月30日至12月11日)上,焦点话题仍是全球范围内的节能减排,减少碳排放更是焦点中的核心。碳排放又与雾

正在召开的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11月30日至12月11日)上,焦点话题仍是全球范围内的节能减排,减少碳排放更是焦点中的核心。碳排放又与雾霾成因有着高度重合,近期我国北方遭遇雾霾侵袭,如何有效治霾也成为热议的话题。目前,加速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成熟,已经成为世界公认的减少碳排放的有效手段。业内人士分析,随着国内政策发力,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正步入千亿蓝海,二级市场的碳排放概念股值得投资者密切关注。

“碳市场”步入千亿蓝海

所谓碳交易,是指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进行交易。如某个用能单位,每年的碳排放限额为1万吨,如果这个单位通过技术改造、减少污染排放,每年碳排放量为8千吨,那么多余的2千吨,就可以通过交易出售,而其它用能单位因为扩大生产需要,原定的碳排放限额不够用,也可以通过交易购买。

碳排放如今已成为各国能源战略发展重点,在依靠重工业拉动经济发展的时代,GDP的增长建立在电力、水泥、钢铁、航运等对高碳排放能源的依赖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体,1965年至2014年,碳排放总量占全球15%,这次大会的开幕式上,中国明确表示将在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计划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

今年9月,中国承诺将于2017 年启动碳排放交易体系,将覆盖钢铁、电力、化工、建材、造纸和有色金属等重点工业行业和民航运输业。为保证交易体系的启动,政策方面也出台红利支持。今年8月,发改委披露为加快建立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草案将尽快提交国务院审议。

目前,中国碳减排市场空间巨大,到2013年人均碳排放量为7.2吨,已经超过欧洲的6.8吨。业内人士分析,未来碳市场排放量会涉及到30亿~40亿吨,仅现货交易额就达12亿~80亿元,如果进一步考虑期货,交易金额可能达到600亿到4000亿元。在二级市场,市场有望重新认识碳排放概念股,今后受到主力资金的追捧应该是大概率事件。

两主线布局碳交易概念股

目前,A股市场上的碳排放概念股有不少,投资者可把握参股碳交易所的上市公司以及碳处理两条主线布局。

拥有碳交易所股权的上市公司,通过收取交易费用、交易金融创新,直接受益碳交易市场全面覆盖。如中电远达日前通过了《关于审议收购中电投先融期货有限公司32%股权的议案》,对应的收购价格为4512万元。此次收购,是公司布局环保产业的重要一步,标志着公司提前布局碳排放期货交易和环保指标交易市场。

除了中电远达,华银电力(持有深圳碳排放交易所15%股权);深圳能源(持有深圳碳交易所10%股权);重庆燃气(持有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6%股权),也都是拥有碳交易所股权的代表上市公司。

其次,对于碳处理的投资机会,主要集中于碳交易、碳捕捉与碳封存,目前这两部分市场在国内均处于萌芽阶段。其中,置信电气是国网系统内惟一一家专业从事碳资产经营的公司,将重点发展碳排放的交易和做市,以及碳研究和培训,通过承接低碳研究课题,参与培训“碳交易师”、“碳核查师”等职业认证体系。此外,前文提到的拥有交易所股权的中电远达,也具备二氧化碳捕捉的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碳交易平台,同时建成了国内首个万吨级二氧化碳捕集及液化装置。公司还先后布局水务、危废、环境大数据等领域,与清新环境等多家公司联合成立重庆智慧环保物联网大数据公司,布局当地智慧监测市场。上市公司天科股份在碳捕捉方面的技术储备也初具规模,与中石油、中石化和中国神华在二氧化碳捕集和封存(CCS)领域展开了深入的合作。

清洁能源行业迎良机

碳排放交易体系给碳交易公司带来直接利好的同时,也会倒逼高碳排放企业减排以减少购买碳排放指标所造成的成本。我国碳排放主要源头为电力、水泥、有色、钢铁、航运等强制性减排行业,其中,电力行业又占了这些行业40%的碳排放,特别是火电。因此,以火电为主的能源行业将面临成本压力,同时,替代火电的清洁能将迎来发展良机。

另一方面,减排企业为了完成减排任务,除了自己投资改造实施减排外,就只能购买碳配额或CCER(Chinese 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即中国经核证的减排量)。 因此,新能源企业也可通过向强制减排企业出售CCER获得额外盈利。据招商证券测算,如果企业能将CCER全部出售,光伏运营企业利润有望提高5%左右,风电有望提高8%左右。因此,碳排放交易体系可以提高建设新能源的积极性。以往,企业投资光伏、风电等项目,均是以直接盈利为主要目标。随着碳市场建设,随着碳排放市场的开放,又给这些企业带来新的盈利点。

A股市场中,永清环保11月23日发布公告,公司拟投资3000万元与深圳市爱能森科技有限公司合资组建“永清爱能森新能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开展新能源电站的开发、投资、建设、运营等业务。粤水电11月13日公告,旗下子公司将投资13.5亿在安徽东至县官港镇开发总规模约为15万千瓦的风力发电项目。

不仅能源环保企业在加速布局,一些“外行”企业目前也纷纷拥抱清洁能源。正泰电器11月9日晚间公告,拟发行股份募集资金不超过45亿元,其中,33亿元将用于国内外光伏电站项目,10亿元将用于国内居民分布式光伏电站项目,2亿元用于智能制造应用项目。升达林业在11月4日晚间发布的重组预案显示,公司拟出资2.8亿元向陕西绿源3家全资子公司金源天然气、绿源天然气、金源物流进行增资扩股,获得3家公司各51%的股权。升达林业方面称,公司希望在未来实现“木制家居+清洁能源”双轮驱动。

 
关键词: 发展 行业 易市场
0
 
[ 新闻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相关文章

  • 精彩推荐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领导机构  |  专家机构  |  管理团队  |  机构分布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