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
中国节能网

孙克放:中国建筑产业趋势是向制造业转变-访谈

   2014-07-10 中国节能网2910
核心提示:  记者:中国房地产业要实现住宅产业化,需要哪些因素的推动与促进?    孙克放:一方面,我们的经济水平必须达到住宅产业化的要求。

  记者:中国房地产业要实现住宅产业化,需要哪些因素的推动与促进?

  

  孙克放:一方面,我们的经济水平必须达到住宅产业化的要求。日本推行住宅工业化的时候人均GDP已经达到1.2万~1.5万美元,今天万科之所以选择在一线城市推行住宅产业化,考虑的主要也是成本和经济大环境的因素。今天之所以说制造业进入中国房地产市场是一个机会,是因为至少在一线城市已经基本上达到了推行住宅产业化的水平,而二线城市的人均GDP也普遍在5000美元以上,消费者对房屋的购买力达到了一个比较旺盛的程度。另一方面,制造业在工艺转化方面也需要加强。目前制造业的“肩膀”太软弱了,还难以支撑起住宅产业化的大规模发展。中国要想大力推进住宅产业化,就不是带动制造业发展的问题,而是制造业支持、带动房地产业发展的问题,因为要想建造有长久生命力的房屋,住宅产业化一定是必然的方向,而这就存在一个制造业进入房地产业过程中经营模式转化的问题,这在目前还是一个软肋。

  

  记者:在推进住宅产业化方面,国外有哪些先进经验可以借鉴?

  

  孙克放:日本住宅产业化的发展,就是以制造业进入房地产领域为标志的。上世纪60年代时日本的房屋普遍比较矮,密度低,进入七八十年代,日本的住宅向高层发展,开始推行工业化,制造业大举进入房地产业,如三井重工、松下、大河公司等,他们负责为开发商设计、建造房屋,其先进的工艺技术为日本的住宅市场带来了革新。由制造企业负责设计、出施工图,实际上是将房地产业“土建”、粗放的概念转入制造业的精细概念中去,建造的房屋质量显著提高。而日本高层建筑的发展趋势是将结构支撑体和装修(支撑体内的填充物)分离,以达到工业化生产。目前万科的住宅产业化走的也是相似的发展路线。其实无论是日本还是其他发达国家,房地产业工业化的厂房成本投入都是比较高的,但这种生产模式速度快、效率高、省材料,建造的房屋质量高、使用期长,长远来看对企业的影响是非常积极的。而在北欧一些国家,由于气候寒冷,对施工期有比较高的要求,工业化程度也比较高。

  

  记者:目前中国有不少制造型企业都进入了房地产领域,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孙克放:房地产这一市场的准入资格本身就是开放性的,无论以前是什么性质的企业进入房地产业,只要能为消费者制造高质量的房屋就应该支持。不少工业企业选择进入房地产有一定的必然因素,因为二者在某些方面具有相通之处。而制造型企业进入房地产市场,可以把制造业中那种精细化管理纳入到房地产业中,改变房地产市场长久以来的粗放式经营,从这方面来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这在国外也有很多成功的先例。而产业集群度越高,对实现工业化、标准化越有利。中国目前的情况是制造业的产业集群度还比较低,这也为万科这样的企业推行住宅产业化带来压力。

  

  记者:您曾经提出商品住宅应实现全装修,而在房地产开发和建造中也推行了“成品房”的概念,您认为这种标准化模式是今后的一个发展趋势吗?

  

  孙克放:这是一定的。中国的房屋应建设以低排放为特征的建筑体系,以实现环保和节能,这应该成为一个最重要的原则。中国的房地产业应跨越三个门槛:低能耗、全装修、构件化。这也是实现住宅产业化的主要标志。我们现在提出一个概念是建造“被动式住宅”,以实现环保、节能和标准化生产。被动式住宅应满足以下方面的标准:加厚外墙屋面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层厚度;增加外窗的气密性和绝热性;严格控制窗墙比;在外窗增设遮阳设施;采用高效采暖末端设备,并实现分户计量控制;增加新风置换系统;采用太阳能分户供热水或集中供热水系统;采用光伏电池供电系统;采用中水回用、雨水收集技术;采用垃圾生化处理技术。一般来讲,被动式住宅的建造成本虽然比普通住宅要高出10%~20%,但后期运营的成本极低,换算下来,大致5~10年之内可收回成本,对实现住宅产业化是很有意义的。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技术
推荐图文
推荐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