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
行业

稻田保护性耕作技术机理及关键技术

2014-12-09    来源:中国节能网
0
[ 导读 ]:“稻田保护性耕作技术”,是稻田耕作的又一次革命。
“稻田保护性耕作技术”,是稻田耕作的又一次革命。它具有免耕栽培节省投入、秸秆还田培肥地力、覆盖栽培节省用水、避免焚烧保护生态、操作简单农民接受等优点,是一项先进实用的节本高效新技术,适合在南方有水源保障的两季田大面积推广。2000年以来,四川省农业厅土肥生态处与成都市二农科所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已在川西平原部分县进行扩大示范,效果十分明显,现已技术成熟,形成了固定模式。
 
一、技术机理
 
“稻田保护性耕作技术”是指水稻、小麦或油菜两季种植不间断地进行免耕栽培,稻、麦、油收获后及时将秸秆均匀覆盖还田,水稻采用抛栽,小麦、油菜实施撒播,同时将覆盖栽培、免耕栽培、节水灌溉、平衡施肥、保持水土、保护生态融于一体的综合技术。秸秆采用覆盖形式还田,既培肥地力、节省灌溉用水,又避免野外焚烧保护环境,同时减轻、甚至消除了草害;免耕栽培,既节省投入,又不打乱耕层和切断土壤毛细管,利于土壤通透性和团粒结构形成;水稻抛秧,小麦、油菜撒播,既节省人工,又利于低位分蘖形成大穗。
 
二、技术特点
 
稻田保护性耕作是将免耕、秸秆覆盖还田和水稻抛栽及小麦、油菜撒播三项新技术综合配套,使三者的优点充分发挥出来,既节本增效,又培肥地力、保护生态。
 
1、秸秆还田。无论人工或机械收割的秸秆,均无需晒晾收运或堆沤发酵,也无需挖沟埋草或翻耕,只需将秸秆平铺还田即可,较秸秆沟埋或翻耕还田简捷。
 
2、免耕栽培。无论小春种小麦、油菜,还是大春种水稻,都不要动土,也不用田间开沟,全面实行免耕种植。
 
3、水稻抛栽,小麦、油菜撒播。水稻采用旱育大苗秧抛栽,既减轻了人工手插秧的劳动强度,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又能实现稳产高产;小麦、油菜实行撒播,则改变了长期以来人工撬窝点播或机器条播小麦的方法以及油菜育苗移栽的繁重工序,实现了栽种方式的轻便、快速和高效目的。
 
三、技术要点
 
技术关键:收割时就将秸秆平铺田面并施腐秆灵,小麦或油菜种撒播在稻草面上,水稻秧苗抛栽在小麦或油菜杆面上,水稻抛栽后7天内要保证秧根接触到水。大小春不动土,连续免耕。农民赞誉说:这种方法简捷轻松,种田不费力。
 
1、稻田保护性耕作抛栽水稻技术
 
采用水稻旱育秧技术育出矮、健、壮、多蘖和无病虫害的大苗秧,秧龄控制在40天内,用多效唑将苗高控制在25cm内;小麦、油菜收后,及时将小麦、油菜秸秆均匀平铺全田,亩施腐秆灵2kg,淹深水泡田;然后施肥,亩施肥量要保证有8kg纯N,5kgP2O5,5kgK2O;随及每亩抛栽1.8—2.0万窝秧苗。采用两段育秧或水育秧的秧苗,抛栽前一天要将秧田水放干,以利带土抛栽。抛栽后7天内要保证秧根接触到水,待秧苗扎根起苗后的生长期中进行间隙灌溉,适时补肥,加强病、虫害防治。在水稻生长过程中,小麦、油菜秆在腐秆灵和高温高湿作用下,逐渐腐烂,待水稻成熟时,小麦、油菜秆已完全腐烂。
 
2、稻田保护性耕作撒播小麦、油菜技术
 
水稻收后,随及将本田稻草均匀铺于田面,同时亩施2kg腐秆灵。收水稻至播种小春的两个月高温高湿阶段加上腐秆灵的作用,铺在田面的稻草已基本腐烂。更因田面覆盖了稻草,田里基本无杂草,不用化学除草。播种时小麦底肥要保证亩施9kg纯N,7kgP2O5,7kgK2O;油菜底肥要保证亩施10kg纯N,7kgP2O5,7kgK2O和1kg硼肥。肥料和种子都撒在稻草面上。小麦种子要进行包衣或拌种剂处理,避免鼠雀危害。播种期较习惯播种法提早2—3天,播种量较习惯播法增加15%左右。小麦、油菜播后应保湿出苗,田间墒情差的田块,可灌1次跑马水,以水不上厢面为宜,灌水不方便的田块,亩用30-40担粪清水拨施在种子上面。播种小麦、油菜时,由于田面是稻草覆盖的,一般墒情都较好,用不着灌水和拨粪清水。小麦、油菜在湿润条件下可迅速出苗。以后只须看苗补肥,防治病、虫害。待小麦、油菜成熟时,稻草已腐烂转化为有机质了。
 
四、技术效益
 
1、增收节支。连续三年严格的试验示范结果表明,水稻、小麦或油菜每亩平均增产幅度都在3%以上,同时,每亩至少省工5个(播种、移栽、施肥、处理秸秆、除草等),以每个工日10元计,每亩省人工费50元;免耕每亩省机耕费50元。三项合计,亩增收节支100元以上。
 
2、节省用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单就种植水稻一季,亩可节约灌溉用水100m3。实施该技术,当水稻秧苗扎根立苗后,田面由于被秸秆全部覆盖,土壤墒情很好,水稻整个生育期只需间隙灌溉,不仅节水,而且水稻在半旱条件下生长,既苗壮,又穗多穗大产量高。
 
3、保护生态。实施该技术,秸秆全量还田,既变废为宝、培肥地力、又保持水土,提高了土壤墒量,更避免了野外焚烧污染大气破坏环境,从而有力地保护了生态。
 
4、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提高。根据都江堰市青城乡万安村连续8年试验结果,从第3年起每年减少10-15%的施肥量,大、小春产量也不会降低,从第6年开始,除育苗和移栽后需要少量提苗肥外,整个生育期可不再施肥,特别是不用施N肥,否则就会造成旺长。同时稻田耕层土壤疏松、肥沃,宜种性强,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同时,由于秸秆覆盖,大小春两季田间均无杂草,而没有秸秆覆盖的就杂草丛生。
 
5、推广应用前景广阔。试验结果还表明,该技术适合成都平原及我省有水源保障的两季田区域,全省适宜面积达2600万亩。按气候条件分析,我国南方稻区的两季田也应是适宜的。今年,我省双流、青神、绵竹等县市已大面积示范应用该技术,群众积极性很高,效果很显著。
 
 
关键词: 技术 关键
0
 
[ 技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相关文章

  • 精彩推荐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领导机构  |  专家机构  |  管理团队  |  机构分布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