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
行业

灌溉排水新技术应用

2014-12-11    来源:中国节能网
0
[ 导读 ]:喷灌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系统主要类型有哪些?
        何谓喷灌?与其他灌水方式相比,喷灌有何优缺点?
 
  喷灌是利用压力管道输水,经喷头将水喷射到空中,形成细小的水滴,象降雨一样均匀地洒落在地面,湿润土壤并满足作物需水要求的一种灌溉方式。
 
  与传统的地面灌水方法相比,喷灌具有明显的优点:节约用水、增加农作物产量、提高农作物品质、省工省地、适应性强,而且有利于实现灌水机械化和自动化,还可结合喷灌进行喷肥、喷药、防干热风、防霜冻等。
 
  喷灌也有一些缺点,如初期投资大、能源消耗大、运行维修费较高。此外,喷灌受风影响大,风速大于3级时不宜采用。但随着生产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以及喷灌技术和设备的改进与提高,喷灌将会得到稳定的发展。
 
  喷灌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系统主要类型有哪些?
 
  (1)喷灌系统的组成
 
  喷灌系统是由水源取水并输送、分配到田间进行喷洒灌溉的水利工程设施,按其设备组成可分为管道式和机组式两大类。一个完整的管道式喷灌系统一般应包括水源、机泵、压力管道和田间喷灌设备。
 
  水源:喷灌水源要符合灌溉水质要求,除高含沙水及一些劣质水质外,河流、渠道、库塘和井泉等都可作为喷灌水源。
 
  机泵:喷灌系统常采用离心泵、潜水泵、深井泵等作为提水加压工具,
 
其配备的动力可由电动机、柴油机、汽油机等,其配套功率根据水泵要求确定。
 
  压力管道:喷灌使用有压水,一般采用压力管道进行输配水。喷灌管道一般分为干管、支管两级,干管起输配水作用,支管是工作管道。
 
  田间喷灌设备:包括喷头、竖管、支架等,喷头是喷灌专用设备,竖管是连接支管和喷头的专用管道,其高度要满足作物生长需要,支架主要用于支撑竖管、减少竖管及喷头的震动。
 
  (2)喷灌系统的分类
 
  按照管道可移动程度喷灌系统分为固定式、半固定式和移动式。
 
  ①固定式喷灌 其干支管全部固定不动,其田间喷灌设备固定或移动。这种方式运行管理方便,工作效率高,易于保证喷灌质量,但系统所需管材量大、投资高,目前多用于经济作物灌溉及所需灌溉次数频繁、劳动力价值高的地区。对地形复杂的丘陵地区,管道移动不便,故多采用固定式喷灌。
 
  ②半固定式喷灌 干管固定,支管及喷头移动的系统称为半固定式。当支管在一个位置喷洒完毕,就移动到下一个灌水位置。因此整个系统可以减少支管及喷头数量,设备费用减少,但相应增加了劳动强度及运行管理的难度。
 
  ③移动式喷灌 移动式喷灌系统分为移动管道式喷灌系统和喷灌机组。移动管道式喷灌系统除水源、机泵外,其余的各级管道和喷头等均能移动,这样一套管道及喷洒设备可在不同地块上轮流使用,从而提高了管道及喷洒设备的利用率,降低了系统投资,但拆装管道及设备的劳动强度大、工作条件差。机组式喷灌系统以喷灌机为主要设备构成。喷灌机组具有集成度高、配套完整、机动性好、设备利用率高和生产效率高等优点,在农业机械化程度高的地区适宜采用。
 
  喷灌的主要技术参数有哪些?如何计算?
 
  喷灌技术参数主要有喷灌强度、喷灌均匀度和水滴打击强度几项指标,是衡量喷灌灌水质量的指标和设计喷灌系统的重要依据。
 
  ①喷灌强度
 
  喷灌强度 是指单位时间内喷洒在单位面积上的水量,也就是单位时间内喷洒在灌溉面积上的水深,单位一般用mm/h或mm/min表示。
 
  对于喷洒水量分布不均匀性,一般用点喷灌强度 、平均喷灌强度 和设计喷灌强度 三种概念来表示。点喷灌强度 指单位时间内喷洒在某一点的水深。平均喷灌强度 指喷洒范围内各点喷灌强度的平均值。设计喷灌强度 是指在设计情况下可能出现的最大喷灌强度,一般采用设计喷灌强度评价喷头的水力性能,可按下式进行计算。
 
  式中: 为单喷头全圆喷洒时的设计喷灌强度(mm/h); 为喷头流量(m3/h); 为喷洒水的有效利用系数,取决于水滴在空气中的蒸发和飘移损失,一般为0.8~0.95;A为全圆转动时一个喷头的湿润面积(m2),为准确起见,可用有效湿润面积Ae代替上式中的A值。;R为喷头射程(m)。
 
  ②喷灌均匀度
 
  喷灌均匀度是指喷灌面积上水量分布的均匀程度,它是衡量喷灌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直接影响到喷灌农作物的增产幅度。在喷灌系统中,喷灌均匀度是指喷头组合的均匀度,与喷头结构、工作压力、组合间距、风向、风速等因素有关。常用均匀系数和水量分布图来表示。下面仅对均匀系数进行介绍。
 
  计算均匀系数的公式有很多,我国的国家标准《喷灌工程技术规范》中规定采用克里斯琴森(Christiansen)系数。
 
 
 
  式中: 为均匀系数,%; 为喷洒面积上各测点平均喷洒水深,mm; 为喷洒水深平均偏差,mm。
 
  ③水滴打击强度
 
  水滴打击强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单位受水面积所获得的水滴撞击能量。它与水滴大小、降落速度和密集程度有关。实践中一般用水滴直径或雾化指标来间接反映水滴打击强度。
 
  水滴直径是指落在地面或作物叶面上的水滴的直径(mm)。若水滴直径大,则容易破坏土壤表层的团粒结构,并造成板结,甚至会打伤幼苗;水滴直径小,则耗能多,射程降低,在空中受风影响大,容易蒸发或飘移。因此要根据灌溉作物、土壤性质确定水滴直径的适宜值。
 
  雾化指标 是用喷头工作压力和主喷嘴直径的比值来表示的,计算公式: ,式中: 为喷头工作压力,m; 为喷嘴直径,mm。
 
  喷灌系统管网布置形式有哪些?喷头组合形式有哪几种?
 
  骨干管道的布置形式有树枝状、环状和鱼骨状布置三种。树枝状布置线路总长度短,水力计算简单,适于土地分散、地形起伏地区;环状布置多用于给水工程,鱼骨状布置适用于山丘区脊梁地形。田间管网布置形式主要有丰字形布置和梳齿型布置两种。田间管网布置应综合考虑地形地块、作物种植、风向风速、水源位置等因素。
 
  喷头的喷洒方式有全圆喷洒、扇形喷洒两种。喷头的组合形式一般用四个相邻喷头在平面位置上的组合图形表示,其基本布置形式有6种,分别为圆形喷洒正方形组合、圆形喷洒矩形组合、扇形喷洒矩形组合、圆形喷洒正三角形组合、圆形喷洒等腰三角形组合、扇形喷洒等腰三角形组合。
 
  如何拟定喷灌系统的工作制度?
 
  喷灌工作制度包括喷头在工作点上的喷洒时间、喷头日喷洒工作点数、每次同时喷洒的喷头数及轮灌方案。
 
  喷头在工作点上的喷洒时间与设计灌水定额、喷头流量和喷头组合间距有关,可按下列公式求得
 
t = abm/1000q
 
  式中:t为喷头在喷洒点上的工作时间,h;a、b分别为喷头及支管间距,m;m为设计灌水定额,mm;q为喷头流量,m3/s。
 
  每日可喷洒的工作点数n可由每日喷洒的作业时间确定,即
 
n = tr / ( t + tg )
 
  式中:tr为每日喷洒作业时间,对于固定式管道喷灌系统不宜小于12小时,半固定式管道喷灌系统不宜小于10小时,移动管道式和喷灌机组式喷灌系统不宜小于8小时,行喷式喷灌系统不宜小于6小时;tg为喷灌设备拆装及移动时间,有备用支管时取0。
 
  每次同时工作的喷头数np为
 
np = N / ( n•T )
 
  式中:N为灌区内喷点总数;T为设计周期。
 
  轮灌方案根据每次喷洒的喷头数来确定,其确定原则:第一,轮灌编组要有一定的规律,以方便运行管理,同时应使各轮灌组工作的喷头总数尽量一致,以保证系统流量比较平稳;第二,轮灌编组应有利于提高管道设备的利用率,制定轮灌顺序时,尽量把流量分散到各配水管道,避免流量集中。
 
  微灌系统有何特点?如何分类?
 
  (1)微灌系统的特点主要有:
 
  ①灌水流量小,水的利用率高。②工作压力低,节省能源。③对土壤及地形适应性强。微灌只是局部湿润土壤,不受地形、土壤条件的限制,灌水均匀,能有效的调节土壤中水、肥、气、热状况,为作物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④可结合灌水施肥,增产明显。因水肥适时,一般较其他灌水方法增产20 %左右。⑤适于咸水地区。实践证明,使用咸水滴灌,灌溉水含盐量在2~4g/L,作物生长正常,这对于干旱和半干旱咸水地区提供了一条增产出路。⑥当前微灌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灌水器易于引起堵塞;由于属局部灌溉,作物根系发展会受到一定影响。
 
  (2)微灌技术可按水流出流方式和管道布置不同形式进行分类。
 
  ①按灌水时水流出流方式分类
 
  滴灌 滴灌是通过安装在毛管上的滴头或滴灌带等灌水器的出水孔使水流成滴状进入土壤的一种灌水形式。滴灌水入渗主要借助毛细管力的作用,在作物根部附近形成饱和区,并向周围扩散。
 
  地表下滴灌 地表下滴灌是将全部滴灌管道和灌水器埋入地表下面的灌水形式。它与地下渗灌和通过控制地下水位的浸润灌溉相比,区别仍然是仅湿润部分土体,故称地表下滴灌。
 
  微喷灌 将水通过微喷头洒在枝叶上或树冠下灌水方法称为微喷灌。它与喷灌的主要区别在于喷头压力低、流量小,一般把水头5~15m、喷嘴孔径0.8~2mm、流量小于240L/h的微喷划在微灌的范围内。
 
  涌泉灌溉 涌泉灌溉是通过安装在毛管上的涌泉器形成的小股水流,以涌泉的方式进入土壤的一种灌水形式。
 
  ②按毛管在田间布置的方式划分
 
  地面固定式微灌系统 毛管布置在地面,在灌水期间毛管和灌水器不移动的系统称为地面固定式系统。其适用于条播作物和果园灌溉。这种系统安装、清洗、拆卸、检查均较方便,但易损坏、老化和影响农业耕作。
 
  地下固定式微灌系统 与地表下滴灌类似,将所有微灌设备与器材埋入地下进行灌溉。优点是不影响耕作,避免了反复的安装、拆卸,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缺点是不易检查堵塞状况。
 
  移动式微灌系统 在灌水期间,毛管和灌水器由一个位置灌完后移向另一个位置的灌水系统称为移动式微灌系统。按移动毛管的方式又可分为人工移动和机械移动两种,与固定式系统相比,移动式系统投资较低但运行管理费用较高。
 
  间歇式微灌系统 又称脉冲式微灌系统,工作方式是每隔一定时间喷水一次,此系统的灌水器流量比普通滴头流量大4~10倍。因灌水器孔口较大,减少了堵塞,由于间歇灌水,避免了产生地面径流和深层渗漏损失,但灌水器制造工艺要求高,设备成本也高。
 
  微灌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针对不同的灌水方式有哪些常用的灌水器?
 
  (1)微灌系统通常由水源、首部枢纽、输配水管网和灌水器四部分组成。
 
  水源 河、湖、渠、塘、井都可作微灌的水源,但含污物和含沙大的水体易造成灌水器堵塞,均不宜作微灌水源。为保证微灌的水源,常需要修建专门的水源工程,如蓄水池、引水渠等。
 
  首部枢纽 微灌工程的首部枢纽由水泵、动力机械、控制阀门、过滤器、施肥装置、测量和保护设备等组成。它是全系统控制调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系统的中心。
 
  输配水管网 微灌系统的管网一般分为干、支、毛三级管道。干、支管两级承担输配水任务,一般均埋人地下,毛管承担田间灌水任务,根据情况可埋入地下也可放在地面,通过比较确定。
 
  灌水器 灌水器安装在毛管上或是通过连接小管与毛管相连,水流通过灌水器进入土壤湿润作物。
 
  (2)灌水器的作用是把末级管道中的压力水流均匀稳定地分配到田间,满足作物对水分的要求。
 
  微灌的灌水器有滴头、微喷头、涌水器和滴灌带(管)等多种形式,按其结构和水流的出流形式不同又可分成滴水式、漫射式、喷水式和涌泉式等,其相应灌水方法便称为滴灌、微喷灌和涌泉灌。
 
  ①地表滴灌灌水器为滴头,常用形式有管间式滴头、微管滴头和孔口式滴头。此外,还有涡流型滴头和压力补偿型滴头等形式。
 
  ②滴灌的另一类灌水器为滴灌管(带),常用于地表下滴灌。滴头与毛管制造成一整体,兼具配水和滴水功能的管称为滴灌管(带)。按滴灌管(带)的结构可分为内镶式和薄壁滴灌带两种。
 
  ③微喷灌的灌水器为微喷头,微喷头是将压力水流以细小水滴喷洒在土壤表面的灌水器。单个微喷头的喷水量一般不超过250L/h,射程一般小于7m。按照结构和工作原理,微喷头分为射流式、离心式、折射式和缝隙式四种。
 
  滴灌的毛管和灌水器布置有哪几种形式?各适用于什么类型的作物?
 
  滴灌的毛管和灌水器布置有以下几种形式。
 
  单行毛管直线布置 毛管顺作物行向布置,一行作物布置一条毛管,滴头安装在毛管上,这种布置适用于窄行密植作物,如蔬菜和幼树。
 
  单行毛管带环状布置 对成龄果树滴灌时可沿一行树布置一条输水毛管,然后再转绕每棵树布置一根分毛管并在上面安装3~5个单出水口滴头。这种布置增加了毛管总长度。
 
  双行毛管平行布置 当滴灌高大作物时可采用此种布置。如灌果树可沿树两侧布置两条毛管,每株树的两边各安装2~3个滴头。
 
  单行毛管带微管布置 当使用微管滴灌果树时,每一行树布置一条毛管,再用一段分水管与毛管连接,在分水管上安装4~6条微管。这种布置减少了毛管用量,相应也减少了造价。
 
  渗灌有何特点?有哪两种类型?
 
渗灌,即地下灌溉,是利用地下管道将灌溉水输入田间埋于地下一定深度的渗水管道或鼠洞内,借助土壤毛细管作用湿润土壤的灌水方法。
 
  (1)渗灌的优缺点
 
  渗灌的主要优点是:①灌水后土壤仍保持疏松状态,不破坏土壤结构,不产生土壤表面板结,为作物能提供良好的土壤水分状况;②地表土壤湿度低,可减少地面蒸发;③管道埋入地下,可减少占地,便于交通和田间作业,可同时进行灌水和农事活动;④灌水量省,灌水效率高;⑤能减少杂草生长和植物病虫害;⑥渗灌系统流量小,压力低,故可减小动力消耗,节约能源。
 
  渗灌存在的主要缺点是:①表层土壤湿度较差,不利于作物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也不利于浅根作物生长;②投资高,施工复杂,且管理维修困难;一旦管道堵塞或破坏,难以检查和修理;③易产生深层渗漏,特别对透水性较强的轻质土壤,更容易产生渗漏损失。
 
  (2)渗灌的类型主要有以下两种:
 
  ①地下水浸润灌溉
 
  它是利用沟渠网及其调节建筑物,将地下水位升高,再借毛细管作用向上层土壤补给水分,以达到灌溉目的。灌溉时关闭节制闸门,使地下水位逐渐升高至一定高度,向上浸润土壤。平时则开启闸门,使地下水位下降到原规定的深度,以防作物遭受渍害,使土壤水分保持在适于作物生长的状态。
 
  ②地下渗水暗管(或鼠洞)灌溉
 
  通过埋设于地下一定深度的渗水暗管(鼠洞),使灌溉水进入土壤,并主要借毛细管作用向四周扩散运移,进行灌溉。
 
  渗灌的主要技术要素有哪些?如何确定?
 
渗灌的技术要素主要包括管道的埋设深度和灌水定额以及管道间距、长度和坡度等。
 
  (1)渗水管的埋设深度
 
  渗水管的埋深,主要取决于土壤性质、作物种类和耕作情况及冻土层深度等因素,应使灌溉水能借毛细管作用上升湿润表层土壤,而深层渗漏又最小。不同土质的渗水管适宜埋深:壤土为50cm,粘土为45cm,砂土为40cm。依各种作物根系的要求,棉花主根系分布在45~65cm,故渗水管埋深以40cm为宜;葡萄和果树等根系分布较深,渗水管宜埋深为40~50cm。依机耕要求,渗水管埋深一般应在40cm以下,以免被深耕机具工作时破坏。
 
  (2)渗水管的间距
 
  渗水管的间距,主要取决于作物行距、土质和供水压力,也与管径和埋深有关,并应满足土壤湿润均匀的要求,对密植作物应使相邻两条渗水管道的湿润曲线有一定的重叠。
 
  一般砂性土中的管距较小,大约为1.5m左右;壤土和粘性土中的管距较大,一般为2.0m左右。有压渗水管间距可达2.4m,无压渗水管间距一般为2~3m。若渗水管下有不透水层时,管距可加大。管径大,供水流量大时,管距亦应加大。
 
  (3)渗水管的长度和坡度
 
  适宜的渗水管长度应使渗水管首尾两端土壤湿润均匀,而渗漏损失最小。它与渗水管的坡度、供水压力、流量大小和渗水情况等有关。目前我国采用的渗水管长度,无压供水时为50~80m,有压供水时为80~120m。
 
  渗水管的坡度应基本上与地面坡度保持一致。无压供水时适宜的渗水管坡度为0.001~0.004;有压供水时,要视地面坡度而定,但要保证沿渗水管长度上各点的土壤湿润均匀,且各点的水流不致溢出地面。
 
  (4)渗水管的工作压力
 
  渗水管有压供水时,管道长度和间距大,土壤湿润速度快,管理方便。因此,一般都采用有压供水方式,但压力不可过大,以免引起深层渗漏或水流溢出地面。一般渗水管的工作压力(压力水头)以控制在0.4~1.2m为宜。
 
  (5)渗灌的灌水定额
 
  渗灌灌水定额主要取决于土壤性质和计划湿润土层深度,一般应使相邻两条渗水管间的土层得到足够的湿润,而又不发生深层渗漏为准。据国内外经验,有压供水时的适宜灌水定额,砂土为210~345m3/hm2;壤土为303~375 m3/hm2;粘土为375~450 m3/hm2。
 
  无压供水时,易产生深层渗漏,灌水定额应适当减小。
 
  (6)渗水管的灌水流量
 
  当灌水定额和渗水管的间距和长度确定以后,则可按下式计算每条渗水管所需要的入管流量
 
  式中:Q为渗水管流量(L/s);m为灌水定额(m3/hm2);b为渗水管间距(m);L为渗水管长度(m);t为一次灌水的延续时间(h),应根据试验确定,一般以不超过24h为宜,若超过36h,深层渗漏严重。
 
  水稻薄露灌溉在不同生育时期如何实施灌溉措施?
 
  薄露灌溉是一种稻田灌薄水层、适时落干露田的灌水技术。
 
  根据水稻的生育期,露田程度略有差异,一般可分为三个时期。
 
  (1)前期
 
  从移栽后经返青期和分蘖期至拔节期,主要是营养生长阶段,拔节期转入生殖生长。这阶段首先要明确第一次露田的日期与程度,其最佳时间是移栽后的第5天,如果田间已成自然落干的状况最为理想。若田间尚有水层,则要排水落干,表土都要露面,没有积水,肥力稍好的田还会出现蜂泥,说明表土毛细管已形成,氧气已进入表土,此时要复灌薄水,再让其自然落干,即进行第二次落干露田。这次露田程度要加重,可至表土开始微裂才再灌薄水,如此一直至分蘖后期。在分蘖量(包括主茎)已达450万/hm2,或每丛(有的地方称穴)分蘖已有13~15个,且稻苗嫩绿,还有分蘖长势,要加重露田,可露到田周开裂10mm左右,田中间不陷足,叶色退淡。此时切断了土壤对稻苗根系的水分与养分的供应,使稻苗无能力分蘖,这叫重露控蘖。拔节期仍每次露田到开微裂时灌薄水。
 
  薄露灌溉比淹灌容易长草,应使用除草剂除草。移栽后第4~5天应施除草剂,并要保持4~5天的水层。若不到4~5天的水层,自然落干效果也可以,因落干后药剂粘在土面上,草芽同样会死亡。采用药物除草,先要灌足能维持4~5天的水量,则采用除草剂的稻田第一次露田时间要推迟4~5天,也就是要在移栽后的第9或第10天才可第一次露田。这次露田程度可重一点,与不用除草剂的第二次露田程度一样,即当表土开始微裂再灌薄水。
 
  (2)中期
 
  孕穗期与抽穗期的茎叶最茂盛,是需水高峰期,只要土壤水分接近饱和就能满足此时期的生理需水,所以,落干程度比前期略轻,每次露田到田间全无积水,土壤中略有脱水,尽量不要使表土开裂就复灌薄水。此时期如遇雨,要打开田缺,自然排水,田间不能产生积水。如果遇纹枯病暴发时,除及时用药物防治外,可加重露田,减低田间相对温度,有利于抑制纹枯病等病害。
 
  (3)后期
 
  水稻进入乳熟期与黄熟期渐渐转入衰老,绿叶面积随之减少,蒸腾量亦慢慢减少。但水稻还需一定的水分,以供最后三片叶的光合作用,制造有机养分,并把土壤中的养分与植株各部位积存的有机养分输送到穗部。这就要根系保持一定的活力,达到养根保叶。该时期要加重露田程度,使氧气更易进入土壤中,减少有毒物的产生,保持根系活力,才能使茎叶保持青绿。
 
  乳熟期每次灌薄水后,落干露田到田面表土开裂2mm左右,直到稻穗顶端谷粒变成淡黄色,即进入黄熟期,落干露田再加重,可到表土开裂5mm左右时再灌薄水。
 
  (4)收割前提前断水
 
  经多次多处理试验,断水过迟会延迟成熟,尤其早稻收割因晚稻要适时下种,延迟成熟会造成割青而影响产量。断水过早会造成早衰,灌浆不足。所以,断水过迟过早都会造成减产,且米质易碎,整米性不高,出米率低。如果气温高、天晴干燥,早稻宜提前5天断水,晚稻宜提前10天断水。如气温不高,经常阴雨,早稻提前7天、晚稻提前5天断水。
 
  水稻“薄、浅、湿、晒”灌溉的田间水分控制标准如何?
 
  南方(广西)具体田间水分控制标准为:①薄水插秧、浅水返青:插秧时为15~20mm的薄水层,插秧后田间保持20~40mm的浅水层。②分蘖前期湿润:每3~5天灌一次10mm以下的薄水,保持土壤水分处于饱和状态。③分蘖后期晒田。④拔节孕穗、抽穗扬花期薄水:拔节孕穗期保持10~20mm薄水层,抽穗扬花期保持5~15mm薄水层。⑤乳熟期湿润:隔3~5天灌水约10mm。⑥黄熟期先湿润后落干:水稻穗部勾头前湿润,勾头后自然落干。
 
  北方地区(辽宁等省)所采用浅湿灌溉的田间水分控制标准为:①插秧和返青期浅水:保持30~50mm浅水层。②分蘖前期、孕穗期、抽穗开花期浅湿交替:每次灌水30~50mm,田面落干至无水层时再灌水。③分蘖后期晒田。④乳熟期浅、湿、干、晒交替:灌水后水深为10~20mm,至土壤含水率降至田间持水率的80%左右再灌水。⑤黄熟期停水、自然落干。
 
  雨水集蓄灌溉工程由哪几部分组成?如何对工程进行分类?
 
  (1)雨水径流集蓄灌溉工程的组成
 
  从工程技术的角度分析,雨水径流集蓄灌溉工程基本上是由三大部分组成,即集水工程、蓄水工程和灌溉工程。集水工程是雨水集蓄灌溉工程的基础;蓄水工程是雨水集蓄灌溉工程的“心脏”(起调节作用,类似于调节水库);灌溉工程则是其目的。
 
  集水工程的作用是,建立集水区,应用工程技术措施处理集水面,以减少渗漏,提高集水效率,尽量聚集天然降水,充分发挥降水作为一种有效的灌溉补充水源和人蓄饮用供水水源的作用,为旱区农业持续发展提供保证。
 
  蓄水工程是蓄存由集水区导引聚集的雨水径流水量,以备灌溉利用的工程技术设施。蓄水工程通常由引水渠沟或管道、入水口、拦污栅、沉沙槽、蓄水设施以及放水装置等部分组成。
 
  灌溉工程:利用集蓄雨水径流灌溉作物,通常都采用最为节水的灌溉方式,目前主要选用滴灌、微喷灌和渗灌。
 
  (2)雨水径流集蓄灌溉工程类型
 
  雨水径流集蓄灌溉工程的分类方法有多种,一般常依据雨水径流微型聚集区域的结构性质划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①田面集蓄灌溉工程类
 
  利用轮作、间作套种或宽窄行种植的休闲田块、暂时性未种植的农田条带以及打谷场等农业用地修建临时性的集水区,配合蓄水设施,进行灌溉的工程类型。集水区集水面常采用塑料薄膜铺垫或原土夯实,用于临时性聚集雨水,一般使用年限较短,最长不超过两年,或采取一季或一年轮换。蓄水设施主要用水窖,靠近农田地头或农田生产路路边修。
 
  ②坡面集蓄灌溉工程类
 
  利用坡面人工营造集水区聚集雨水径流,并在靠近集水区适当位置处修筑蓄水设施,利用蓄水设施内贮存的雨水,进行灌溉的类型。坡面集水区,我国旱区目前最常用的集水面处理措施是铺砌素混凝土板,也有少数采用水泥土板、沥青混凝土板等材料处理集水面的形式,通常均为固定式集水区,其使用年限大多都可在10年以上。也可利用塑料薄膜、三七灰土等材料铺砌集水面,但其使用年限很短。
 
  ③路面集蓄灌溉工程类
 
  利用村内、村间道路以及交通大路和公路作为集水区。沿道路一侧或两侧开挖导引雨水径流进入蓄水设施的截水沟渠或暗管,并修筑蓄水设施群,以分段集蓄径流而进行灌溉的工程类型。
 
  ④屋面庭院集蓄灌溉工程类
 
  在干旱严重缺水或水质极劣的地区,往往利用屋面和庭院集蓄天然降水,主要为人畜饮用提供水质良好的水源,多余的水量则可适当灌溉房前屋后庭院作物。近年来,由于屋面、庭院集蓄灌溉工程的发展,已可以利用其集蓄的水量滴灌、渗灌温室瓜果蔬菜,对当地农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和健康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集水面的处理措施有哪些?集水量如何确定?
 
  (1)集水面的处理
 
对集水面的处理,国外主要采用:植被管理、地表处理、化学处理三类方法。我国常用的集水面材料及其处理措施有:混凝土集水面、水泥土夯实处理、塑料薄膜、三七灰土夯实处理、原土夯实处理、水泥瓦青瓦屋面、沥青喷洒处理等。
 
  (2)集水量的计算
 
  集水量的计算有多种形式的经验、半理论半经验的计算方法和公式。其中有些过于简单,计算结果误差较大,如降雨量~径流量的线性回归计算方法;有些方法,虽然在理论上比较完善,但实际应用时,又不得不作一些假定,加上降水事件本身的不确定性,也就削弱了它的实用价值,如流域超渗~蓄满兼容的产流模型等。
 
  对于次降水集水量,其与次降水量和次降水强度关系密切,在设计计算时,应充分考虑它们的影响。因此,若已知集水效率和次降水量,进行集水量的计算方法可采用:1)先依据试验资料,在一般性产流理论的指导下,得出次降水的集水效率Ehi;2)用公式Poi=EhiPi可计算出该次降水的集水量;式中,Pi、Ehi、Poi分别为次降水量、次降水集水效率,次降水集水量;3)累加各次集水量∑Poi即得到该时段内的总集水量;4)考虑到集水面积的影响,实际集水量为: ,式中:0<a≤1,称作面积系数。
 
 
关键词: 技术应用
0
 
[ 技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相关文章

  • 精彩推荐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领导机构  |  专家机构  |  管理团队  |  机构分布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