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
行业

如何构建京津冀环卫固废处理一体化大格局

2016-03-01    来源:环卫科技网
0
[ 导读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意义深远的国家重大战略。生态环境保护与共建共享公共服务体系,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内容,而构建京津冀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意义深远的国家重大战略。生态环境保护与共建共享公共服务体系,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内容,而构建京津冀环卫与 “固体废弃物处理(以下简称固废处理)”公共服务一体化体系是生态环境保护和共建共享公共服务体系的基础。京津冀地区地缘相近、交通相邻、文化相似,长期以来形成了紧密的经济联系与文化交融。近年来,三地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合作不断深入,在城乡环卫服务与“固废处理”领域也早已开展合作,促进了京津冀地区城乡环卫一体化和均等化服务发展,构建京津冀环卫与“固废处理”一体化体系已具备一定的基础。

但长期以来,因为受到行政体制的约束,京津冀三地在环卫与“固废处理”产业规划、资源配置、协同联动、能力互补等方面,一直没有形成良好的区域合作和地域分工格局,不仅造成了资源、人力、物力、财力上的巨大浪费,而且在城乡“固废处理”问题上出现了交叉污染。因此,必须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思维下,牢固树立“行政区划有范围,环境污染无边界”的观念,自觉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共建共享公共服务体系工作放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局中去谋划和落实,真正构建京津冀地区城乡环卫与“固废处理”公共服务的一体化体系。

实现环卫专业规划多规合一

按照惯例,各地政府均要编制本行政区域的环卫专业规划,即北京编制北京环卫专业规划,天津编制天津环卫专业规划,河北省编制河北省环卫专业规划。同时,除环卫专业规划外,京津冀三地还要分别编制本行政区域的再生资源专业规划、危险废物污染防治专业规划等多种和“固废治理”利用相关的专业规划。而这些规划不统一,就难以形成区域一体化的环卫服务与“固废处理”体系。

京津冀三地应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指导下,切实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的整体定位,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着眼京津冀协同发展,着力打破行政区域和行业限制,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强化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区域布局,推动三地相关规划的高效对接。一方面,要打破京津冀三省市行政区域限制,通盘考虑和谋划京津冀三省市的环卫专业规划,使三省市环卫专业规划“三规合一”;另一方面,要打破京津冀三地对环卫与固废处理行业限制,将环卫专项规划、生活垃圾处理专项规划、再生资源产业规划、危险废物污染防治规划等多种规划“多规合一”,实现京津冀区域环卫与固废处理规划统筹编制。

实现固废处理产业园区化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必须强化区域环卫与“固废处理”的整体性、关联性、联动性,要充分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环卫与固废处理管理模式,在加强顶层设计基础上,统筹规划京津冀区域环卫与固废处理设施的建设,走园区化发展道路,提升区域环卫与固废处理能力。

在这方面,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探索出了“大区域协同,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筹建设、统筹利用”的路子,不仅节约了资源,形成了规模,而且通过协同提高了品质。作为非首都功能的固废处理产业,产业疏解已基本成定局,因此要加快首都固废处理产业向周边地区的转移和对接。应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打造京津冀区域环卫与固废处理设施投融资与运营管理平台,走园区化发展道路,选择在京津冀交界区域统筹规划建设多个高标准的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园区内可对生活垃圾与多种固废进行分质处置、协同处理。

北京和天津均为人口密集的大型城市,土地和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极限,不宜再新建小型的固废处理设施。建议在河北省合理选址,避开水源地或环境敏感地区,由京津冀三地共同出资,建设2~4座高水平、高标准的大型固废循环园区,实现规模化经营。园区投入运营后,京津两地应给予园区适当补贴。同时,为解决固废长距离运输成本高的问题,可以考虑建设铁路专线的方式进行固废运输。

此外,针对当前城市矿产资源收运的组织化程度低、生活垃圾收运网络和城市矿产资源收运网络割裂的现状,必须改变传统管理模式,积极构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网络和再生资源回收网络的“两网并一网”体系,降低固废收运成本,减少二次污染问题,推进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衔接。比如,加强对京津冀区域内现有垃圾楼、转运站、固废处理设施及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园区的统筹利用,对非正规、低标准、不达标的处理设施进行改造升级或功能转移;加强区域统筹,合理调整物流规划,加大对处理负荷不足设施的源头供应,改变生活垃圾不出行政区划的限制,强化区域统筹力度,提高设施资源的配置效率和水平,提高生活垃圾与固废处理设施资源有效利用和协同联动。

建立联防联控监管机制

环境保护领域执行标准的顺序是先地方标准,后行业标准,再国家标准。北京出台环卫与固废处理方面的地方标准早且比较健全,天津次之,而河北省的地方标准相对不健全且制定进展缓慢。此外,京津冀三省市在环卫与固废处理上的标准差异也较大,标准指标也不相同。例如,对于执行“环境卫生一级标准”的重点保障区域,河北执行的是国家标准,即规定垃圾停留在地面上的时间不能超过30分钟;北京执行的是北京市地方标准,规定垃圾停留地面上的时间不超过5分钟。标准不统一,造成污染物“地下无序转移”,如此一来,一些非法活动就有利可图,有机可乘。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形势下,要实现京津冀环卫与固废处理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提升和统一京津冀三地环卫与固废处理地方标准势在必行。津冀两地应以北京市的环卫与固废处理地方标准为蓝本,提高本地的地方标准,实现京津冀区域标准的规范统一,建立城乡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运作的一体化服务体系。

随着京津冀环卫与固废处理公共服务的标准统一和一体化体系构建,三地还要在属地管理的基础上,强化区域联防联控的监管机制。

一方面要通过建立三地环卫和环保部门的协作会商制度和区域信息网络共享机制,建立统一的区域环卫与固废处理信息平台和联合调度平台,加强对环卫服务、环卫设施使用、末端固废处理和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的统筹协调,以实现各方面、各环节相互衔接,协调发展;另一方面要依据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建立区域联防联控的监管机制,强化区域环卫与固废处理公共服务的整体性、互动性、协同性,以法治思维推动实现京津冀区域环卫与固废处理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发展。

推广政府购买服务PPP模式

构建京津冀区域环卫与固废处理一体化体系,需要推广政府购买服务PPP模式。但目前京津冀三省市的付费主体、付费标准、付费方式都不相同,有的地区的清扫服务费和垃圾处理费由县级人民政府支付,有的地区由地市级人民政府支付,垃圾处理费的收取方式也不同,有的地区收,有的地区不收,有的地区捆绑水费收,有的地区捆绑电费收,有的地区由处理企业直接收。收付费机制不统一,制约了PPP项目和政府购买服务的推广和质量。应该以建立京津冀区域统一的收付费机制为突破口,先行在区域内建立统一的环卫与固废处理公共服务收付费平台,逐步在协同发展过程中完善行政管辖、利益分享与补偿、制度和法制、考核评价机制,同时逐步完善发展财税支持、市场一体化等政策支持。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既充分发挥政府规划、政策的引导作用,又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作者系北京环境卫生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

 
关键词: 一体化 格局 处理 构建
0
 
[ 新闻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相关文章

  • 精彩推荐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领导机构  |  专家机构  |  管理团队  |  机构分布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