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
行业

专家论道“碳交易”必须引导全民关注碳排放

2014-09-05    来源:|
0
[ 导读 ]:“碳排放”是关于温室气体排放的一个总称或简称。因为CO2是主要的温室效应气体,故一般认为是“CO2排放”。但事实表明,温室效应尽管以CO2影响为主,但还有许多因素也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温室效应,如许多物质的燃烧、物理及化学效应造成的SO2,NO2等。
  “碳排放”是关于温室气体排放的一个总称或简称。因为CO2是主要的温室效应气体,故一般认为是“CO2排放”。但事实表明,温室效应尽管以CO2影响为主,但还有许多因素也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温室效应,如许多物质的燃烧、物理及化学效应造成的SO2,NO2等。因此,碳排放的涵义应理解为“温室效应的有害气体的排放”。这种涵义的意义在于:重视环境治理的综合影响,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而“碳交易”一般被理解为“CO2排放权的交易”。尽管这种交易是用经济手段推动环保的一种途径,但实际上是“CO2排放配额交易”,是各国政府博弈的结果。在当前“大国主导、政治经济多元”的时代,碳交易是大国主导的各国话语权,意志力的交易。这种释义 意义在于:启示我们应注意碳交易后面的国际博弈关系,利用大国实力,引导可持续发展。

  国际上的实践,碳排放早就含有其他有害物(主要是气体)的排放内容。在中国按《中国统计年鉴》的分类,废气主要污染分为CO2、氟氧化合物及烟(粉)尘,它们也能直接或间接形成类似CO2的消极效应,且有学者对CO2及上述三种废气污染物的排放总量数据样本进行了相关性检验,显示了它们的排放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特别要指出的是许多情况下,CO2的排放往往伴随着其他有害物的排放。如燃煤时,特别是燃烧含硫较高的煤时,就是如此。

  中国能源结构以燃煤、燃油为主,当前,我国62.3%的城市环境空气中SO2浓度超过国家环保标准的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显然,在关注碳排放时,还应关注其它有害物排放。

  特别要提及的是,按照一些中国学者的测定,认为中国在产业间进行的平衡和健康的发展速度,尽管有利于控制如SO2等的排放,但仅限于针对工业的排放,而对生活排放没有明显限制作用;且产业结构的优化会加剧污染排放问题,对一些专家提出的三产完成工业替代后可以有限降低能耗污染的观点提出了挑战;同时认为产业优化仅仅对东部地区的人均SO2等有害气体抑制作用,中西部地区成为产业迁移后,伴随工业进步的环境质量牺牲者及受害者。这些结论如果成立,更是向我们警示:要警惕碳排放中的更可怕的有害排放;应更科学、更系统地设计节能减排制度;更科学、更系统地谋划碳排放、碳交易的全局。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有关碳排放、碳交易的理论与实践方面还有许多问题要加以解决,而如何提高民众对碳排放,碳交易乃至节能减排、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自觉意识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按照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的有关知识,通过各种途径及手段刺激人们的感官,激发人们的认知,从而产生人们的自觉行为是实现碳排放、碳交易的必须环节及路径。而寻求到这种途径手段也是我们达到目标的重要任务。目前方兴未艾的自媒体等,则可以作为加强限制碳排放及其他有害物质排放的新手段。 从目前电子布告栏系统、博客、播客、微博、社会性网络服务的发展状况而言,已形成了自媒体传播的“公众化”。表现为“传播个人主义”的崛起;集体行动的容易度加强;公民社会发展日趋成熟。这样,通过自媒体,形成了公众参与促进削弱碳排放及低碳发展的现实需求和手段支撑。通过这种手段,我们可以在政府层面大幅度提高低碳信息的公开度、透明度,提高各级政府低碳发展的规划性、政策延续性,加速公众参与低碳决策的机制运行,将有助于低碳发展法律法规的建立健全,有助于低碳基金、激励机制与低碳组织平台的建立。而在非政府组织层面,可以更好促进其积极性的发挥,促进低碳组织加强分工与协作,促使其国际化速度的进一步提高。在公众层面,可以进一步普及低碳知识,促进公众的环保需求及环保自觉。在企业层面,可以限制企业的碳排放及其他有害物排放的行为,加强碳排放等方面的互相监督,减少企业因碳排放及其他有害排放的环境事故。因为在当前,这种事故已不容易忽视。例如2013年,环保部在开展大气污染防治的专项检查中,发现环境违法企业3395家,未达环保部标准施工场地3690个,不达标餐饮服务企业2.6万家,取缔及关闭了环境违法小作坊3102家。

  显然,鉴于自媒体的这些强大的功能,我们完全可以在限制碳排放及其他有害物排放,促进低碳发展的过程中,搭建培育人们低碳意识的自媒体新平台,并低托自媒体平台培养公民的低碳权利意识,通过自媒体的运作来拓展低碳发展的公共领域;借助自媒体传播提升低碳信息的影响力及公信力。正如有的学者所说的,“使社会个体方便地借用网络,安全自由地表达自己对社会某一事务的关注,并且形成一种虚拟的利益共同群体,以影响政府和政治家”。   蒋南平
 
 
[ 新闻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相关文章

  • 精彩推荐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领导机构  |  专家机构  |  管理团队  |  机构分布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