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至11日,中美经贸高层会谈在瑞士日内瓦举行。当地时间5月12日上午9时,双方发布《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美方承诺取消根据2025年4月8日第14259号行政令和2025年4月9日第14266号行政令对中国商品加征的共计91%的关税,修改2025年4月2日第14257号行政令对中国商品加征的34%的“对等关税”,其中24%的关税暂停加征90天,保留剩余10%的关税。相应地,中方取消对美国商品加征的共计91%的反制关税;针对美“对等关税”的34%反制关税,相应暂停其中24%的关税90天,剩余10%的关税予以保留。中方还相应暂停或取消对美国的非关税反制措施。
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5月12日发表谈话指出,大幅降低双边关税水平符合两国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期待,也符合两国利益和世界共同利益。希望美方以这次会谈为基础,与中方继续相向而行,彻底纠正单边加税的错误做法,不断加强互利合作,维护中美经贸关系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共同为世界经济注入更多确定性和稳定性。
加税对美能源产业影响远大于中国 今年4月以来,美国政府在此前单边加征关税的基础上,又对华加征所谓“对等关税”,中国进行了坚决正当反制。随后美方轮番升级关税措施,将对华“对等关税”税率从第一轮的34%先后提升至84%和125%。 美高额关税严重损害双边正常经贸往来,严重破坏国际经贸秩序。尤其是能源领域事关政治经济格局,是中美经贸往来的重点。2024年中国从美国进口LNG415万吨(占总量5.4%)、原油964万吨(占比1.7%),虽占比不高,但美国需寻求中国之外的出口目的地。清洁能源领域,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清洁能源设备制造国,光伏组件、风电设备产能占全球80%以上,美国清洁能源无法排除中国供应链。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向记者表示,中国新能源产业已实现全球领跑,美国乃至全球能源转型离不开中国。随着国内新能源企业海外布局日趋多元化,抵御海外市场风险的能力持续增强。反观美国,新能源产业竞争力不足,高额关税壁垒不仅无法扭转其产业颓势,反而会进一步削弱其自身能源转型的产业基础。 “就储能产业而言,关税战对美国的影响要远大于对中国的影响。”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秘书长刘勇向记者表示,美国90%电池材料供应链体系依赖中国,美国力推制造业回归本土,并推出激励措施,但要真正建立涉及电池材料、工艺装备、回收、人才支撑等产业链体系,至少需要数年时间。美国需要稳定的可靠供应链和优化管理成本,在贸易壁垒和关税影响下,部分储能项目已出现延迟或暂停。 美国也不是中国光伏出口的核心市场。2024年,我国光伏产品出口总额约320.2亿美元,组件出口前十名的市场占比维持在62%,美国不在其中。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专家组副主任吕锦标向记者表示,自2012年美国对中国光伏产业发起“双反”(反倾销、反补贴调查)以来,叠加后续非关税贸易壁垒限制,国内本土生产的光伏产品已实质性退出美国市场十余年。由于中美光伏贸易通道长期受阻,当前两国关税政策层面的博弈,对我国光伏制造企业的实际影响较为有限。 美国《纽约时报》直言,特朗普政府的新关税政策可能会威胁到他自己提出的“能源主导战略”的实施。关税政策抬高能源生产商成本,不仅阻碍了清洁能源发展,还冲击了传统化石燃料行业。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副教授郭伯威向记者指出,《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的发布标志着双方从对抗性博弈转向有限合作,反映出中美均不愿承受贸易脱钩的长期影响,体现双方寻求合作、解决经贸问题的意愿。对于美国而言,适度下调关税能缓解财政压力、降低通胀水平,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制造业回流;对中国来说,关税下调有利于稳定出口预期、提振外需,特别是高端制造、绿色新能源、机械和纺织等出口导向型行业受益明显。
降税同时留有博弈空间 本次中美经贸高层会谈结果超出业内预期,一方面体现在关税降幅超预期,同时也体现在达成谈判结果的时间早于市场预期。世贸组织总干事伊维拉在第一时间发表声明对会谈成果表示欢迎,称这一进展不仅对中美两国非常重要,而且对世界其他国家,包括最脆弱的经济体也至关重要,“我们希望这预示着美好的未来”。 郭伯威指出,关税战曾是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重要原因之一。本轮关税下调既在一定程度上修复了之前贸易冲突造成的伤害,还释放出双边关系可能趋于再平衡的信号。全球市场预期有望得到缓和,短期内可能推动全球贸易量回升,尤其对依赖中美市场的第三方国家形成利好,有利于缓解全球经济风险。 业内分析人士进一步指出,“初始90天”将成为中美贸易磋商的关键窗口期,中美将细化暂停关税执行机制,并就可能进一步削减的10%关税展开谈判。中美经贸关系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例如,今年4月,美国商务部对东南亚四国出口的光伏产品最高加征超3000%的关税,表面针对“规避反倾销规则”行为,实际指向中国光伏产业链外迁企业。 “尽管目前中美贸易磋商趋于平稳化,但仍需警惕美国政策的不确定性和潜在的外部冲击。中国应进一步夯实内需基础,强化自主创新,推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实现经济韧性与外部风险的对冲。”郭伯威分析,美国国内政治周期和政策摇摆将极大干扰双方合作的稳定性,本届特朗普政府明确强调传统能源出口,忽视可再生能源合作,还以 “国家安全” 为由限制对华天然气出口,这些措施充分暴露了能源贸易合作中存在的地缘政治风险。 “我们将抓紧90天的窗口期往美国发货。但考虑到特朗普政府关税政策后续的不确定性,对未来市场走向仍持谨慎态度。今年公司战略重心已转向欧洲存量订单交付,同时寻求中东、南非等新兴市场的拓展,以分散系统性风险。”某储能企业人士称。
在清洁能源领域寻求长期合作 贸易战、关税战没有赢家,保护主义没有出路。美国贸易代表杰米森·格里尔在本次中美会谈结束后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们能够如此迅速地达成协议,说明或许双方之间的分歧并不像原先想象得那样大。” 有分析认为,此次会谈最大的成果是中美经贸磋商机制的重启。该机制曾于2018年特朗普第一任期中断,如今双方同意恢复常态化沟通,为进一步弥合分歧和深化合作打下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维护中美经贸关系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自1979年建交以来,中美双向投资从几乎为零增长到2600亿美元,双边贸易额也从不足25亿美元跃升至6800多亿美元,两国通过合作实现了巨大的经济收益。目前,超过7万家美企在华投资兴业,对华出口支撑了美国国内93万个就业岗位。同时,7000多家中资企业在美投资兴业,累计投资额超过1400亿美元,为美国创造逾100万个就业岗位。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完全“脱钩”不可行,“一方完胜”不现实。未来更可能是在竞争与合作之间寻找共识——中美是世界两大主要能源生产和消费国,两国的能源结构目前均以化石能源为主,都面临着能源绿色转型和减排共性压力。 郭伯威指出,在传统能源领域,美国是全球油气出口大国,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对天然气需求仍处于持续增长趋势,双方在传统能源贸易上存在天然互补性;在清洁能源领域,中国在光伏、风电等制造端有成本优势,而美国对清洁能源转型有长期需求,在CCUS技术研发和使用、碳金融和碳市场建设与运行等方面对中国有重要参考价值,双方在新能源领域合作空间广阔。随着本次贸易战逐渐趋于平稳,双方在能源领域有望进行新一轮的贸易合作。 “构建长期稳定的能源贸易与投资机制,是保障中美能源合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可以通过建立跨党派的能源对话机制,促进双方在能源政策、技术合作等方面的沟通与理解,减少美国国内政治周期对中美能源合作的冲击。此外,借助国际组织的力量,将双边合作纳入全球气候治理框架,结合规划中美双方在全球能源转型中的责任和目标。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形成全球能源合作的合力。” 郭伯威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