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能源局新政连续强推,构网型储能站稳国家新能源战略“C位”!

   2025-07-09 中国储能网91810
核心提示:2025年6月,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做好新能源消纳工作保障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首次明确要求构网型储能渗透率目标突破30%,并在西北、新疆等新能源装机集中区强制新建项目标配构网能力。

2025年6月,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做好新能源消纳工作保障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首次明确要求构网型储能渗透率目标突破30%,并在西北、新疆等新能源装机集中区强制新建项目标配构网能力。

在此前发布的国家政策当中,《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2027年培育3-5家生态主导型企业,构网型技术被列为“卡脖子”攻关重点。

《关于促进新型储能并网和调度运用的通知》首创“调度调用型”与“电站自用型”分类,构网型储能优先纳入电力市场。

《2025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将构网型储能纳入“新型电力系统九大行动”,要求高比例新能源外送基地强制配置。

从“鼓励试点”到“强制配建”,连番推出的国家新政策可谓信号明确、力度空前,构网型储能已从技术选项变为新能源并网的通行证。

一、政策加码:消纳压力下的“最优解”

2025年,中国新能源装机继续以惊人速度增长。截至2025年5月,全国11个省份新能源装机占比突破50%,青海更以71%的装机占比和“双主体”(装机与发电量占比均过半)结构,成为全球新能源渗透率最高的地区。但高比例带来高风险,随着弃风弃光数据上升,消纳压力已从西北蔓延至山东、河北等东部省份。

6月4日,国家能源局启动新型电力系统首批试点,将构网型技术列为七大方向之首。新政进一步要求:2027年前构网型储能渗透率突破30%,西北、新疆等消纳困难地区的新建项目必须强制配置构网能力。

业内人士认为,当新能源渗透率超过40%,传统跟网型设备就难以维持稳定,构网型储能技术已经成为当前消纳压力下的“最优解”。

同时,地方政策也开始“疯狂加码”。

内蒙古:构网型储能容量补偿标准达0.35元/kWh,2025年规划独立储能475万千瓦。

新疆:喀什、和田等地强制配建比例不低于20%,并网需通过“惯量响应≤2秒”严苛测试。

西藏:全球首个100%构网型储能离网项目投运,验证极端环境下的电网支撑能力。

能源局新政连续强推,构网型储能站稳国家新能源战略“C位”!

二、消纳困局:高比例省份的生死时速

2024年,新疆新能源装机占比55.72%,新能源发电量增长30.7%,贡献了超80%的电源发电增量,但外送通道的稳定性制约着绿电跨省流动。同样困境出现在甘肃。这里新能源装机占比64.68%,发电量占比38.59%,2024年投运的民勤县60MW/240MWh构网型储能项目,成为稳定电网波动的“救命稻草”。

2025年5月出台的绿电直连新政要求新能源自发自用比例不低于60%,直连专线实现“点对点”供电。这种模式下,构网型储能成为维持微电网稳定的核心装备。

2025年6月3日,宁夏新能源日发电量首超用电量,成为全国首个“绿电自足”省区,其秘密武器正是4468万千瓦新能源装机与构网型储能的协同,这给破解长期以来的新能源消纳困局带来了希望。

三、技术破局:从跟网到构网的代际跨越

构网型储能的核心价值在于“主动构建电网”。与传统跟网型设备被动适应不同,它能模拟同步发电机特性,提供电压、频率支撑,在电网故障时维持系统稳定。

在海外,澳大利亚通过ARENA机构投入1.76亿美元支持8个构网型储能项目,欧洲市场渗透率达8.6%,均领先于中国1.5%的现有水平。

在国内,新疆2024年构网型储能定标规模占全国56.79%,哈密25MW/100MWh项目完成全球首个百兆瓦时级构网型储能系统测试。西藏海拔4700米的革吉电站,更验证了极端环境下的技术可靠性。

构网型储能的技术破局也带来了商业模式的创新:

1.电网侧独立储能。内蒙古“容量补偿+现货交易”模式,年收益超1.2亿元/100MW项目。

2.新能源配套租赁。上海容量租赁价格0.3元/W/年,投资回收期缩短至5年。

3.虚拟电厂聚合。浙江虚拟电厂通过构网型储能参与调频,收益提升40%。

4.海外EPC总包。沙特NEOM项目(2GW光伏+30%构网储能)创下单体储能系统出口纪录。

四、产业链变局:经济性与安全性的平衡术

目前,构网型储能系统成本比常规储能高20%-30%,某江苏企业曾因电压闪变故障损失千万元。面对强制配置带来的成本阵痛,政策组合拳正在化解难题:

1.配网改造。《配电网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要求2025年具备5亿千瓦分布式新能源接入能力。

2.市场机制。完善峰谷电价体系,现货地区允许绿电直连项目余电上网。

3.多元主体。允许民企投资直连项目,负荷企业可主导建设。

出口型企业率先算清了这笔经济账。欧盟《电池法》要求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认证,常州某电池企业通过构网型储能支撑的绿电直连,将产品碳足迹降低40%,成功规避每吨77欧元的碳关税成本。

市场前景方面,数据显示,2025年国内构网型储能招标量超6.8GW,预计2030年市场规模突破3000亿元。据伍德麦肯兹预测,2034年前全球需投资1.2万亿美元部署构网型储能,应对5900GW风光装机需求。

当中国新型储能装机从5852万千瓦向5亿千瓦目标迈进时,构网型技术正从政策文本跃入产业现实,重塑新能源消纳的游戏规则。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 节能网
    加关注9
  • 最具影响力的节能产业互联网平台。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