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
行业

李庆文:发展新能源汽车要走新路

2014-09-22    来源:中国节能网
0
[ 导读 ]:我国新能源汽车太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太需要媒体的宣传。这个行业是一个战略性行业,战略地位的确定在当下,战略作用的显现则在未来

 
   今年是新能源汽车支持政策取得重大进步的一年,但落实不如人意
 
 
        我国新能源汽车太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太需要媒体的宣传。这个行业是一个战略性行业,战略地位的确定在当下,战略作用的显现则在未来,正因如此,投身新能源汽车需要坚定理想和信仰。
 
 
        今年,我国政府给予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最优惠、最具体、力度最大,有了根本性的突破。如减免车辆购置税、政府部门更换公务用车时,30%必须是新能源汽车。这些优惠是传统汽车没法相比的。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国家战略。现在,对于这样的战略定位,业内外已经形成了共识,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国家战略,不是行业战略,也不是企业战略。国家战略意味着新能源汽车关系到多数人的利益,而不是少数人的利益;关系到国家整体利益,而不是局部利益;关系到长远利益,而不是眼前利益。
 
 
        新能源汽车在政策上有了很大的突破,但落实得不如人意。比如,北京新能源汽车需不需要摇号购买,政府就来回犹豫了多次。今天说不用摇号,明天又说必须摇号,最后还是决定摇号。再比如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滞后太严重,落实时间太长,没有效率。政策落实的拖延,对市场成长、消费者信心、企业战略安排影响都很大。补贴政策迟迟出不来,出来了落实不了,消费者心里就打鼓,消费信心就树立不起来,企业就不敢安排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另外,政策又缺少连贯性,虽不能说成朝令夕改,但摇摆反复是不争的事实。在具体落实过程中比较封闭,信息不透明,让各方面都在云里雾里,东扯西拉,严重缺少整体性、一致性。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就不能达到预期目标。
 
 
        我国汽车行业很多政策都面对着一个共同难点,新能源汽车也不例外,那就是地方保护。在汽车行业里,地方保护一直存在,新能源汽车销售表现的更为突出,严重制约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国务院要求破除地方保护,打破地方封锁。北京是首都,落实国家决策比较自觉,在全国算好的。
 
 
        新能源汽车成为社会关注热点,但未形成一致行动
 
 
        目前,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但并未形成全社会的一致行动。与电动汽车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充电方式及便利性,这件事基本上没有技术难题,主要是相关部门、相关机构能否一致行动起来。按说,我们是在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推动电动汽车的发展,基础设施的产权大多掌握在国有经济体系里,建设起来应该比较顺畅,可现实却恰恰与逻辑相反,难的几乎让人却步和失望。为何如此?答案就是国家利益被局部利益分割了,国家战略被一些利益主体给绊住了。没有基础设施的保障,消费者的实际购买行动就不会旺盛。当然,任何一个新消费领域的新产品,形成消费者的普遍购买行动,或者多数人的购买行动是需要一个艰难过程的,这个阶段一定要经历。电动汽车也不能例外,不能期望会迅速走红,消费热点是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过程,电动汽车正处在这个阶段,大家开始关注新能源汽车,开始体验新能源汽车的性能,感受它的特性,研究它对自己有什么利、有什么弊。而在前几年,新能源汽车是汽车圈里议论的事,普通消费者不议论也不关心。《中国汽车报》社成立了一家易卡绿色电动汽车租赁公司,购买了300辆纯电动汽车用于租赁,去年还卖出了50辆电动汽车。两年来,我们不断进行电动汽车试乘试驾活动,一开始没多少人参加,后来有一些人参加,现在很多人积极参加,证明消费者确实关注了。
 
 
        企业重视对政府政策的研究和应对,无可厚非,但应更多研究市场
 
 
        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的注意力还集中在国家政策层面,对消费者的需求研究不够,对市场开发投入的力量不够,对新能源汽车品牌的培育甚至还没提上议事日程。
 
 
        新能源汽车企业的许多领导者、管理者,把与政府打交道摆在了第一位,关注的是国家给什么政策、给什么优惠,政府有什么动作,要做什么事。几年来,我参加过很多新能源汽车研讨会,每次讨论的主要内容都是政府应该出什么政策,给什么优惠。企业习惯于听从政府指挥棒的指挥,追着政府的补贴走,希望政府的政策会引导他们走向未来的市场。这种状态不是好的状态,不是最优的选择。企业如果把精力都集中在政府身上,就会失去市场,失去消费者。当前,国家战略、政策已经明确了,我们应该在研究电动汽车消费者的需求、电动汽车市场的形成、电动汽车市场的开发、自己品牌的成长上下功夫。可是,现在还没有大的转变,我对这种状态十分担忧。
 
 
        不错,新能源汽车在现阶段离不开政府的有力扶持,政府应当起主导作用,使之能够在一个清晰明确的战略框架下,向前发展,避免在关键技术、关键工程、关键产品上出现大的失误。可是,政府的宏观规划、重要举措、关键政策并不能保证企业的核心技术形成、产品定位准确、品牌培育有效等微观目标的实现。我多年观察,越过分依赖政府的企业,越不能有所发展、有所建树、有所创造。反之,有的企业在国家大的战略目标下,真正一切以消费者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专心致志把自己的事做实、做透、做到位,都有长足发展,进入良性循环,逐步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
 
 
        低速电动车的去留,要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
 
 
        当前,对于电动汽车发展模式的争论仍然比较大,政府仍然面临着新能源汽车发展重大政策的选择问题。比如,对低速电动汽车的发展怎么办?争议太大了,有两种特别尖锐的对立观点。一种观点是低速电动车就得消失。但另一种观点与此完全对立,而且还特别强烈,不断有业内专家,比如几位院士,还有几位行业老领导、老部长站出来,为低速电动车说话。对此,政府应如何决策?把低速电动汽车全消灭掉是不是最好的选择,是不是正确的选择,是不是符合电动汽车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客观规律?
 
 
        这些问题有待探讨,目前下结论显然为时尚早。我认为,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多调查、多倾听、多研究,反复比较,反复交流,反复讨论,找到最大公约数,合理妥当的处理平衡好各方面。既重视特斯拉消费者的意见,也要重视平民百姓的需求;既要着眼于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市场,也要照顾到中、小城市市场。高大上者购买了特斯拉,传播力强,吸引了不少眼球,获得了不少意外收获。可是,电动汽车如果走上特斯拉发展模式,我看基本没有什么希望了。中国少数人对特斯拉的追捧是畸形的,与当下传统汽车消费中豪华车盛行是一样的,于国于民,无一利而有百害。如果我们听的意见都是一个方面的,不是多个方面的,就带有片面性、武断性。现在对低速电动车不是一般的小冲突,不是简单地说几句话,发几个文件,就能把问题解决的。
 
 
        新兴骨干企业真干真做,传统骨干企业依然动作迟缓
 
 
        新兴骨干汽车企业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些企业不仅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上有突破,而且在商业模式上也有突破。
 
 
        在新兴骨干汽车企业里,江淮和比亚迪对电动汽车的贡献是排在前列的。他们在技术创新上、产品创新上敢于实践、勇于实践、善于实践。目前,他们创造出的产品,创造出的技术,在满足市场需求方面做得很好。而一些传统骨干企业为了应付政治需要,为了应付领导要求,为了博取舆论眼球,把表面文章做得很足,但干得不实,花拳绣腿,没有承担本应承担起来的产业责任、社会责任、国家责任。为什么拥有那么强大的资本实力、技术实力、人才实力,却没有新兴骨干企业干得好?这些骨干企业应当拿比亚迪、江淮做镜子,照一照自己是国家战略的担当者,还是逃避者、应付者?
 
 
        要把新能源汽车事业干好,就要真心实意做。目前,电动汽车在全世界卖得都不多,但江淮就卖了近6000辆,那些骨干企业又卖出多少辆?我与江淮汽车的原董事长左延安、现董事长安进,都探讨过江淮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模式,他们都认为,新能源汽车在发展过程中有很多伪命题,这些伪命题是不真干新能源汽车的人设的。江淮通过在合肥的试验、安徽的试验解决了这些伪命题,所以卖出了近6000辆电动汽车。改革开放起始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市场就是对企业最好的检验,是真是假,市场上见。江淮能在安徽省这样一个不算发达的省份取得这样的成果,那么上海应该卖多少辆电动汽车?湖北应该卖多少辆电动汽车?北京应该卖多少辆电动汽车?传统骨干企业和新型骨干企业的差距在哪里?就在怎么干这里。
 
 
        传统汽车“以合资换技术、以市场换技术”的失败教训仍未汲取,存在重蹈覆辙的危险
 
 
        新能源汽车要坚定走自主创新道路,通过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不能再走以市场换技术、通过合资获得技术的路。实践证明,我们用市场换不来核心技术;我们搞合资公司拿不来核心技术,这条路我们不能再走。当前,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仍然存在着这种倾向,还想通过市场换来技术,通过合资获得技术,还想把我们的关键零部件寄托于跨国公司,寄托于外国公司身上,这种发展思路将断送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前途。我们的关键零部件在传统汽车发展上的教训已经够深刻了,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如果再走传统汽车的老路,新能源汽车发展仍然会再陷入到如今自主品牌这样一个让人痛心的局面中。
 
 
        截至今年7月,中国自主品牌汽车销量已经连续11个月下降了。我经常与同行开玩笑说,作为汽车大国的每一个从业者都过得非常舒服,作为一个让中国成为汽车强国的从业者过得都很难受。现在,制造行业中汽车行业是增速最高的,行业人员的待遇、地位都很高,但这个行业有空壳化的可能,中国汽车人不为此感到尴尬吗?我们舒服了,但不爽;我们待遇不错,但不痛快。
 
 
        搞新能源汽车要有开放的思维是没错的,但开放不是把自己放在被动的、非主导的地位上。我们要通过自己主导的开放、主导的改革来发展自己的产业,只有这样,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才有希望。
 
 
        新能源汽车是创业者、创新者的乐园,政府应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让有志者发挥聪明才智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大,关键是有没有一批真正的创业者、创新者。有了真正的创业者、创新者,这个国家就会充满生气和活力,就会成为强大的国家、强大的民族。
 
 
        新能源汽车是当今中国创业者的乐园,是当今中国有志于自主创新者的乐园,是当今能够产生新的企业家的沃土,我相信这一领域将会有技术的创业者、创新者,有商业模式的创业者、创新者,有品牌培育塑造的创业者、创新者。
 
 
        可是,我们非常遗憾地看到,在行业管理上,还有许多阻碍创业者、创新者进入的审批、审核、准入、批准等,把一些有相当实力和追求的企业拒之门外,让一些热血澎湃的创业者、创新者感到举步维艰。有人说创新难,我说创造真正支持创业、创新的环境更难。这些年来,国家战略层面对创业者、创新者的支持、鼓励、推动越来越坚定有力,而中观层面却跟不上。
 
 
        新能源汽车是汽车行业的未来,是新工业革命中最重要的一个领域。新能源汽车是能源消费革命最好的载体,把新能源变成电,然后通过电动汽车去实现消费。在这样一个全新的行业里,我们热切期待着能够出现更多真正的创业者、创新者,为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作出真正的贡献。
 
 
关键词: 新能源汽车 发展
0
 
[ 新闻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相关文章

  • 精彩推荐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领导机构  |  专家机构  |  管理团队  |  机构分布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