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
行业

指尖上的技艺

2014-01-13    来源:中工网
0
[ 导读 ]:“非遗”的价值,说到底是人的价值,而非机器的价值。在“非遗”保护中,“人”的传承尤为重要。业内专家的一致认为,要更加注重关怀继承人的自身发展,提高其知识技能和文化自觉,建立人才培养体系,使之后继有人。

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的传承人周双喜


西湖绸伞


苏秀双面秀《白猫戏螳螂》


柳建新与鬅毛针湘秀精品《银虎》

 
丝绸的记忆,因富有而远藏;丝绸的技艺,因华美而矜持。
蜿蜒万里的丝绸之路传递着人类古老文明。如今,在民间工匠的精湛技艺与传承坚守中,有关丝绸的文化与历史在高速发展的当下,绽放崭新魅力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1月6日,国家图书馆一楼大厅内人头攒动,挤满了慕“丝绸”之名而来参观的人们。他们听故事,学艺术,探历史,寻文化。有的排着队,静静地听传承人讲述丝绸故事;有的则端着相机,忍不住发出啧啧的赞叹声。这里便是由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国家图书馆和中国丝绸博物馆共同主办的“丝绸的记忆—中国蚕丝织绣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特展”。

  在展览期间,主办方特别邀请了苏绣、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西湖绸伞、湘绣等7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在现场演示技艺,与观众互动。此外,观众还可以通过“认识蚕丝”“丝绸的历史”“非遗里的丝绸”“丝绸之路”“丝绸精品及文献展示”5大展览多角度、立体地领略非遗技艺。

  拨开丝绸技艺的面纱

  “我能摸摸吗?就摸一下!”在苏绣的展台前,面对栩栩如生的《蒙娜丽莎》刺绣作品,一位女士激动地问。“大家都想摸,你一下我一下就摸坏了。”另一位看展览的男士不由分说地制止。苏绣传承人姚慧微笑着说道“这是仿真绣,我在苏州有个绣庄,有好几副作品还被大英博物馆收藏呢。”当被问到多久才能完成一幅作品时,姚慧芬说:“成熟的绣工绣一幅这样的作品大约要一年。”“很贵吧?”“这幅要一百万元左右。”“嗯嗯,得值这个价!”围观的观众纷纷表示认可。

  在另一个展区,观众们被五光十色的西湖绸伞所吸引驻足。“我在北京五道营胡同的惠量小院学过刺绣和扎染,看了展览也很想学做绸伞。”一个文艺范儿十足的姑娘和西湖绸伞传承人宋志明聊起来。“我们在杭州办过一期学习班,面向杭州市高校学生和社会青年,一期3个月,都是免费的。欢迎你来杭州学做绸伞。”宋志明高兴地回答。提起西湖,人们的印象里总抹不去对白娘子许仙雨中送伞的美丽传说。据宋志明介绍,西湖绸伞的圆形伞面薄如蝉翼、色彩瑰丽;伞骨采用江南独特的淡竹制成,色泽玉润;经过繁缛的手工工艺流程制成的伞,重量只有半斤左右。收拢时,彩色的绸面不外露,伞骨恰好还原成一段淡雅的圆竹;撑开时,伞面五光十色,美不胜收。

  展览让“非遗”保护更有了“草根”意识,让来自民间的艺术贴近生活,提高大众对其了解和认知。同时,也让更多的年轻人走进“非遗”。

  民间工匠织就经纬天地

  正所谓高手在民间,这些看似普通的工匠技师中隐藏着大艺术家。因此,有关丝绸的技艺,是活了数千年的生命,而非慢慢死去的标本。

  “我们已经有四幅作品入选中国航天载人飞船搭载作品遨游太空了,这幅双面绣《毛主席像》就是荣升‘神舟十号’的作品。”湖南开福湘绣演习所的伍慧君手指照片告诉记者。“不仅在国内,由我们制作的50平方米《阴功轴》是目前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双面绣,曾在法国里昂当代艺术博物馆作为中国现代艺术品展览,现在已经由法国的一位收藏家收藏了。”伍慧君骄傲地说。

  “这幅20.08米长卷的《千鹤图卷》是我最费心血的作品,一千只鹤,形态各异,没有一只是重复的,并且要在一幅图中很自然的融入到四季的背景之中。对画面布局、绘画技巧、刺绣手法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回想起那段时间,自己已经到了一个痴迷的状态,就是想去绣,想绣得更好些。衣服穿反、鞋子穿错这样的事是家常便饭。由于长时间就一个姿势,最后骨头变形了,手指上的肉也烂了。不过,我现在年纪也越来越大了,这样的作品恐怕也很难再有了。”湘绣传承人柳建新说。

  如今,丝绸技艺于传承中不断创新,在国际艺术展览中大放异彩已不是什么稀罕事。来自贵州丹寨的传承人王阿勇,则将苗寨的蜡染带进了美国白宫。据王阿勇的徒弟、也是最小的媳妇杨丽莎介绍,20多年前,婆婆就曾被时任美国总统里根邀请出席其家宴并表演蜡染,丹寨蜡染因此被誉为“飞进美国白宫的鸟图腾”。

  创新与发展中活态传承

  丝绸文化源远流长,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据统计,在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与蚕丝织绣相关的项目有77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非遗”保护中出现的问题也不可忽视。如何在原有的文化生态遭到破坏的情况下确保其原汁原味?如何在创新与发展中活态传承?如何在工厂生产模式中实现产业化良性互动?

  来自湖南开福湘绣演习所的伍慧君,今年21岁,是所里唯一一个学习湘绣专业的大学生。“现在开设这门专业的学校太少了,专门报名学习的人数也不多。我并不是受家里人的影响才学习这个专业的,属于我的个人爱好,是在大学期间开始系统的学习的。工作了以后我越发觉得学习过理论知识对实践的帮助非常大,我们所里对于我这样有专业背景的绣工也格外关注。”伍慧君对记者说。

  与此同时,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几乎所有的传承人都在相关政策的扶持下创办了像湖南开福湘绣演习所这样的以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为核心的技艺传习中心,而这些大都集中了创作、制作、营销、培训为一体。伍慧君向记者介绍说,“我们早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已经探索从艺术走向市场的产业化道路。有面向国内外艺术机构和个人收藏的高端艺术精品,也有作为一般艺术欣赏大规模生产的单面秀、双面绣、雕花座屏等,更有面对人们居家生活的日用产品,如真丝围巾、手帕、被套、桌布及各种服饰等。但是这些产品都是绣工亲手制作并非机器生产,只是在个别领域与其他厂商合作,确保我们技艺的原汁原味。”

  “非遗”的价值,说到底是人的价值,而非机器的价值。在“非遗”保护中,“人”的传承尤为重要。业内专家的一致认为,要更加注重关怀继承人的自身发展,提高其知识技能和文化自觉,建立人才培养体系,使之后继有人。

  在被称为中国织锦工艺“活化石”的云锦展台前,一个20岁出头的帅小伙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个认为做“龙袍”很“酷”的小伙子,是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的传承人周双喜的徒弟。“我本来是大学毕业到公司做销售的,但被木机妆花给吸引了,就拜师学艺。和学校里的老师讲课不同,师父教我手艺,教我做人,比我妈还唠叨呢。”说到这儿,小伙子笑了。当被问到是否会转行跳槽时,小伙子又严肃了起来。“我是拜了师父的,哪能说走就走,肩上是有担子的。”

  同样有强烈传承意识的还有辑里湖丝手工制作技艺传承人顾明琪。“辑里丝”名甲天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优质丝的代名词。然而,自从机器化缫丝问世后,南浔农村的传统手工缫丝就逐渐消失。顾明琪将手艺传给儿子、儿媳。儿媳徐永艳说:“缫丝用牙齿咬,手还要整天浸泡在80摄氏度的水里捞丝,很苦的。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干这个了,又赚不了多少钱,还不如到城里打工。”记者问徐永艳夫妇是否想过放弃这个技艺。“怎么没想过,但这是祖辈传下来的,不能断在我们这辈人手里。”

  (书法制作 李法明)
本文来源:中工网
 
关键词: 丝绸 油脂 刺绣 技艺
0
 
[ 新闻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相关文章

  • 精彩推荐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领导机构  |  专家机构  |  管理团队  |  机构分布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