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
行业

创建节水型社会 保首都用水安全

2014-06-07    来源:中国节能网
0
[ 导读 ]:北京是一个特大型城市,同时又是一个缺水城市。如何高效用水、高效节水,使有限的水资源实现最高的效率和效益,以支撑首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这是摆在北京市面前的重要课题。
        北京是一个特大型城市,同时又是一个缺水城市。如何高效用水、高效节水,使有限的水资源实现最高的效率和效益,以支撑首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这是摆在北京市面前的重要课题。
 
  长期以来,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节水工作和节水型社会创建工作,始终将节水管理工作作为保障首都水安全的战略措施,常抓不懈,一以贯之。
 
  围绕建设宜居城市和世界城市的战略目标,近年北京市坚持“向观念要水,向机制要水,向科技要水”(简称“三要水”)理念,因地制宜,创新节水工作,构建了能够适应水资源极度匮乏特点的节水型社会体系,有效提高了用水效率。从2006年至今,北京累计节水10.3亿立方米,其中再生水置换新水用量4.3亿立方米,节水支撑了首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向观念要水——树立节水风尚
 
  全面构建节水型社会
 
  重视节水宣传,树立节水理念,是北京市开展节水工作的重要举措。各区县从人们日常生活用水习惯抓起,从娃娃抓起,为节水型社会建设筑牢基础。例如通过各种媒体宣传、建设以节水展馆为主体的节水教育实践基地、编写《中小学节水知识读本》等方式,普及厨房节水、卫生间节水、洗衣节水、洗车节水等节水知识与技巧,教育引导人们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为北京节水型社会建设贡献、出力。
 
  同时,通过在工业企业、机关、学校、医院、宾馆、部队、居民小区开展节水型单位创建活动,创立了管理型、工程型、科技型、公众参与型、循环利用型等五种节水模式。
 
  向机制要水——完善地方法规
 
  调整水价挖潜节水
 
  北京市注重法律法规建设,全面推进依法节水。先后制定发布《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北京市节约用水办法》等地方性规章和规范性文件10余项;发布《关于加强建设项目节约用水设施管理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6项。同时,还针对性地制定滑雪场、高尔夫球场等行业的节水管理规定,强化了特殊行业的用水管理。
 
  2007年北京市发布《北京市关于加快退出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工业企业的意见》的通知,确定了小水泥、小造纸等27种“三高”工业必须退出北京生产领域。至今,全市共退出440余家“三高”企业,实现了工业用新水零增长。
 
  通过调整不同行业用水水价以及对再生水、中水实行政府补贴保障下的低额水价,建立完善水价体系;利用经济杠杆,促进节水由传统的单纯政府推动,变为有经济收益的多种激励。从1991年开始,全市逐步上调自来水价格,到目前已经过了11次调整。居民水价由2.90元,上调至5.00元,今年5月1日起,居民用水实行了阶梯水价。
 
  对特殊行业实行高水价,引导全社会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目前,全市综合水价已调整到5.98元每立方米,洗车业、洗浴业、纯净水业、高尔夫球场、滑雪场实行特殊水价,调整至160元每立方米。
 
  向科技要水——依靠科技进步
 
  促进节水向纵深发展
 
  近年,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节水新技术、新产品、新器具推介会,开展为城市低保户免费更换节水器具、与相关企业联合组织“换掉旧马桶,节水售后双保障公益活动”,使节水器具普及率逐年提高。在宾馆、医院、学校等公共场所淘汰了高位水箱和9升以上的便器水箱,普及更换为6升水箱和两挡式水箱配件。目前,公共机构节水器具普及率已达100%,居民家庭节水型器具普及率已达95%,提前完成“十二五”计划目标。
 
  北京市着力研究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提高用水效率的方式方法,依托首都科技优势,推广先进节水技术和产品,依靠科技进步开发利用非常规水源。2006年以来,全市完成1383项节水技术改造项目,节水量达6200万立方米。
 
  近年,再生水、雨洪水等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在北京独具特色,成为首都节水成果的一大亮点。
 
  北京市万吨以上的再生水厂42座,每天污水处理能力398万立方米。2013年全市再生水利用量达8.0亿立方米,城区有9座热电厂全部用再生水替代了新水,工业年利用再生水达到1.5亿立方米。再生水占全市总供水量的22%,已成为北京市的主要水源之一。2000年以来,全市已建设雨水利用工程2200处,蓄水能力达4500万立方米,2013年综合利用雨水4100万立方米,主要用于河湖环境、绿地灌溉、洗车、回补地下水等。
 
  节水成效显著——有力保障了首都供水安全
 
  从2000年到2012年,北京的GDP由3161亿元增长到17801亿元,增长了4.6倍;常住人口由1363万人增加到2069万人,年均增长60万人;公共绿地面积由7000公顷增加到近2万公顷。
 
  北京市通过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和大力践行“三要水”理念,在北京举办奥运会、国庆60周年庆典、十八大胜利召开等重大政治活动期间,以及夏季持续高温,城区日供水量连创新高的情况下,全市没有出现限压供水、停水,以有限的水资源及现有的供水能力,支撑了首都城市安全运行和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在全市人口总量和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全市用水总量保持相对稳定,新水总用量持续下降。
 
  用水效率明显提高,用水结构日趋合理。2013年,北京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2006年的33.5立方米,减少到14.5立方米,人均用水量由2006年的192立方米,下降到137立方米,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69。从产业用水来看,在全市对GDP贡献不足1%的第一产业用水比例,由2006年的37%下降为2013年的26%;对GDP贡献达70%之多的第三产业,其用水(含公共生活和环境用水)比例由2006年的26%上升为2013年的38%。由此可见,全市产业结构调整正朝着以较低用水消耗创造更高经济效益的方向转化。
 
 
关键词: 安全 首都 社会 创建
0
 
[ 新闻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相关文章

  • 精彩推荐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领导机构  |  专家机构  |  管理团队  |  机构分布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