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
行业

在英雄的土地上 续写时代华章 ——达茂旗科学发展富民强旗综述

2014-03-17    来源:中国节能网
0
[ 导读 ]: 这是一片英雄辈出的土地:1936年,乌兰夫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的百灵庙抗日武装暴动,打响了蒙古族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第一枪。上个世纪50年代,为支援包钢建设,达茂人民以无私的胸怀献出了世代祭奠的圣山——白云鄂博。
 

 “草原英雄小姐妹”龙梅、玉荣在母校。

  这是一片英雄辈出的土地:1936年,乌兰夫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的百灵庙抗日武装暴动,打响了蒙古族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第一枪。上个世纪50年代,为支援包钢建设,达茂人民以无私的胸怀献出了世代祭奠的圣山——白云鄂博。上个世纪60年代,草原英雄小姐妹龙梅、玉荣不畏暴风雪保护集体羊群的事迹,从这里传遍祖国大江南北……

  在转变方式、科学发展的今天,达茂旗旗委、旗政府提出并实施了“提升工业,带动城乡一体;搞活旅游,做大口岸经济;构建‘两型’,实现富民强旗”的战略,在应对挑战中抢抓机遇,在优化结构中推动转型,在保持增长中促进调整,在谋求发展中改善民生;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转化为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文明协调发展的过程;带领达茂儿女在英雄的土地上正续写着时代的华章。



  龙源巴音20万千瓦风电场。



  2009年9月25日,达茂旗成功承办了全国马铃薯机械化作业现场会。




  2009年7月21日,全国农田节水灌溉现场会在达茂旗召开。



  石宝铁矿轧钢车间。



  百灵庙抗日武装暴动纪念碑。



  老年健身队正在晨练。


  满都拉口岸联检大楼。



  游客畅游希拉穆仁草原。

  达茂旗是我区19个边境旗(市)和33个牧业旗之一,地处祖国北疆,与蒙古国接壤。全旗辖7个镇、1个苏木,总面积18177平方公里,总人口12万人。旗政府所在地百灵庙镇距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均为160公里左右,处于呼包鄂经济区两小时辐射圈。中蒙满都拉——杭吉口岸是这一地区向北开放的重要通道。

  达茂旗地域辽阔,物产丰富。已探明的金属、非金属矿藏达32种之多,境内有近20亿吨铁矿、56亿吨褐煤、20多亿吨石灰石、2.66亿吨磷矿,还有储量可观的稀土、金、锰、铜、萤石等矿产资源。风能和太阳能充沛,开发利用前景广阔。有1.66万平方公里天然草牧场和120万亩耕地。可耕农田80万亩,其中水浇地18万亩;牧区饲草料基地11万亩,其中水浇地8万亩。

  达茂旗名胜古迹众多,人文景观独特。希拉穆仁草原是国家级重点旅游景区;境内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敖伦苏木古城遗址、乌兰察布岩画、哈布图哈萨尔祭奠堂以及康熙营盘、汉长城、北魏长城、金堑壕遗址等历史遗迹;还有草原英雄小姐妹——龙梅、玉荣的旧居、百灵庙抗日武装暴动纪念碑等。

  2009年以来,达茂旗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方针,克服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和50年不遇的旱情,实现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去年地区生产总值和固定资产投资均突破百亿元,财政收入完成130718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356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879元。今年1-6月份,继续保持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1.8亿元,同比增长22.6%;财政收入完成7.78亿元,同比增长31.44%;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2.5亿元,同比增长2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058元,同比增长13%;农牧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3493元,同比增长16%。

  
  项目拉动

  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达茂旗充分发挥矿产资源丰富、风能和太阳能充沛的优势,依托项目拉动,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2009年,达茂旗共组织实施规模以上工业重点项目26个,项目总投资238.3亿元;2010年,正全力组织实施23个5000万元以上的工业重点项目,确保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20亿元。

  达茂旗联合包钢集团、白云矿区合力打造白云鄂博矿产品加工贸易园区,引进建成包钢巴润1500万吨采矿、300万吨铁精粉选矿、黄河引水矿浆输送三大工程,与之配套的干堆尾矿库项目正在加紧推进,巴润公司已成为全国一流的现代化数字矿山企业。包钢三合明西部异常区等6个总计310万吨铁精粉项目进展顺利。推动石宝铁矿向铸造加工转型,使产业优化升级。开工新建冀东日产4500吨水泥熟料项目;布龙图磷矿开发项目已完成总体规划和矿业权设置方案;白彦花煤田开采项目已完成总体规划、矿业权设置方案、详查报告等前期工作,正在编制环评报告。

  达茂旗风电建设规模达到200万千瓦,年底可并网发电60万千瓦。2009年风电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7.99亿元,占全旗固定资产总投资的35%,成为近两年拉动经济增长的新亮点。规划建设装机容量为60万千瓦的3个太阳能光伏发电厂,百灵庙2万千瓦太阳能光伏发电厂特许权已取得国家批复。

  以项目建设为切入点,达茂旗围绕冶金、新能源、新型化工建材和农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等四大主导产业扩大招商,加速产业升级、延伸、多元发展,提升工业发展水平,推动工业向园区和产业聚集区集中。今年,重点规划建设巴润工业园区,启动园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清洁能源基地;着手编制白彦花、巴音敖包、布龙图3个产业聚集区的总体规划;完善石宝、黑脑包和百灵庙3个产业聚集区的基础设施;全旗形成了“一个园区、一个基地、六个产业聚集区”的总体布局。“一个园区”,即白云鄂博工业园区(包括巴润工业园区);“一个基地”,即清洁能源基地;“六个产业聚集区”,即石宝铸造加工产业聚集区、白彦花煤炭产业聚集区、巴音敖包新型化工建材产业聚集区、布龙图磷肥产业聚集区、黑脑包稀土初级产品加工产业聚集区及百灵庙农畜产品加工和仓储物流产业聚集区。
 

  夯实基础

  加快农牧业产业化步伐

  达茂旗针对十年九旱、年年春旱的气候特点,大力加强以水电为中心的农田草牧场基本建设,确立了马铃薯为主导产业,积极推广旱作节水和机械化耕作技术。2010年,整合捆绑各类涉农资金开发水浇地近3万亩,全旗灌溉面积由2008年的13万亩增加到18万亩,马铃薯滴灌由1万亩扩大到10万亩、旱地覆膜由4.5万亩扩大到25万亩、高产示范种植由6.5万亩扩大到35万亩,平均节水率达到55%以上,马铃薯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90%以上,居全国前列。2009年,达茂旗成功承办了农业部农田节水灌溉和全国马铃薯生产机械化两个现场会,其经验和做法得到了全国31个省市区的好评。2009年,达茂旗薯农人均薯业收入达到5600元,占纯收入的81%。

  为改变传统畜牧业的发展方式,达茂旗积极支持禁牧后入驻牧业产业化园区的牧民发展舍饲畜牧业和特色养殖业,现已建成万头肉羊育肥基地2处、千头肉羊育肥基地30处、标准化奶牛养殖场9处、购进肉驴800余头,牧区23个产业园区逐步走上了集约化养殖的路子。

  达茂旗计划今冬明春农区再开发水浇地2万亩,总面积达到20万亩,实现人均3亩水浇地。同时,规划建设塔令宫、开令河和五花敖包3座水库,综合开发利用天上水、地表水、地下水,以保障农业用水。到2011年,农区20万亩水浇地全部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牧区饲草料水浇地扩大到10万亩,节水灌溉面积增加到8万亩,农牧业形成“一个中心、两个基地、23个园区”的总体布局。“一个中心”,即以九华公司为龙头的阴山北麓微型薯培育、扩繁、检测、仓储、营销中心,形成年产4000万粒原原种、覆盖225万亩种薯种植的生产能力。“两个基地”,即在农区建设 “达茂种薯”种植基地和“塞北铃”商品薯种植基地。“23个园区”,即对牧区已建成的23个牧业产业化园区,扶持入驻的牧民发展舍饲畜牧业,发挥“达茂草原羊”品牌优势,打造专业化、集约化的肉牛肉羊养殖基地和特色养殖园区。 

  提速三产

  搞活旅游做大口岸经济 

  达茂旗立足旅游、口岸两大特色资源,促进第三产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实现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以整合提升为切入点,集中打造希拉穆仁核心景区和全民参与区,与博雅东方(北京)文化传媒公司正式签约,3年内投资2亿元,对希拉穆仁草原旅游项目进行综合开发,兴建游客服务中心、星级宾馆、赛马场等旅游基础设施,开发富有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和项目,着力打造国家5A级旅游景区。希拉穆仁景区专业从事旅游接待服务的牧民已达700余人,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投资7100万元改造扩建了满都拉口岸联检大楼、综合业务楼、货运通道和蒙方杭吉口岸援建工程,口岸通关条件有了较大改善。满都拉口岸已升级为国家级双边季节性开放口岸,成功实现了对特定企业临时开放。去年过货4万吨,过货量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今年上半年过货4.26万吨,全年预计可达10万吨。

  全力推进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达茂旗确立了以蒙元宗教祭祀文化为主题的文化定位,规划在旗境内设立“五门”。即,通往哈布图哈萨尔祭祀之地的英雄凯旋白色之门,通往敖伦苏木景教古城的十字莲花金色之门,通往满都拉国际口岸的海关蓝色之门,通往草原英雄小姐妹旧居的红色之门,通往希拉穆仁草原旅游区的绿色之门。推出神勇英雄哈布图哈萨尔、监国公主阿刺海、文化使者列班·扫马、百灵庙抗日武装暴动、草原英雄小姐妹等5张“文化名片”,塑造达茂旗文化旅游品牌,提高地区文化影响力。构建 “一心、六区、三线环游”的旅游总体格局。“一心”,即希拉穆仁旅游核心区。“六区”,即百灵庙镇红色旅游区、明安镇草原英雄小姐妹爱国主义和蒙元祭祀文化旅游区、满都拉口岸风情旅游区、达尔罕敖伦苏木古城景教文化和民俗旅游区、白云鄂博(巴润园区)矿山文化旅游区、石宝和乌克忽洞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三线环游”,即打造呼和浩特——希拉穆仁——达尔罕——满都拉,呼和浩特——希拉穆仁——百灵庙——明安镇,包头——百灵庙(白云)——明安镇——满都拉3条精品旅游线路,形成以希拉穆仁旅游核心区为龙头,以全旗6个景区为支撑,与呼包鄂地区旅游线路相连接的旅游环线,开辟面向京津冀地区的旅游大市场。

 
  统筹兼顾

  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达茂旗不断完善以城带乡、以工哺农机制,统筹城乡建设,产业布局向农牧区转移,基础设施向农牧区延伸,公共服务向农牧区覆盖。2009年以来,投资12.2亿元用于城镇改造建设,实施了百灵庙镇西出口扩路改造、河道综合治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污水处理厂建设、棚户区改造、经济适用房建设、垃圾填埋工程、第三热源厂建设、主要街道亮化美化工程、拥军大桥等一大批城建项目。开发住宅楼8.8万平方米,城镇面貌明显改善,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加快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步伐,对45个村庄进行了综合整治,建成了二楞滩和清水湾等一批样板新村;在牧区移民园区增建住房338套。2009年,成功承办了包头市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开工新建了包满铁路一期白云至白彦花段84公里;开工新建了固阳至百灵庙和百灵庙至白云一级公路,建成175公里通乡公路和76公里通村公路;实施了红塔变电站增容改造和文公山输变电项目;新增机电井12眼、管道43公里,解决了3023名农牧民的饮水安全问题。

  构建“一心两轴、四级一体”的城乡空间布局。“一心”,即中心城市百灵庙镇。“两轴”,即沿省道104线和省道211线(包满铁路)发展轴构建城镇经济发展带。“四级一体”,即在中心城市和建制镇两级布局下建设中心村和基本村,加快农牧业人口向产业基础和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集中。与此同时,加强城乡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白满铁路建设和希拉穆仁至百灵庙、固阳至百灵庙一级公路改建,启动百灵庙至满都拉一级公路改造、希拉穆仁——达尔罕——满都拉环旗旅游公路新建和边防公路改造新建等工程,形成“一环、两线、三纵、四横、五出口”的交通格局,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以城带乡、城乡联动的城镇体系。
 

  改善民生

  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达茂旗以兴办好事、实事为切入点,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2009年兴办20件64项好事实事。教育方面总投资达1.1亿元,其中,投资6700万元新建完成百灵庙第二中学,实现全旗初中集中办学;投入2800万元解决了第二幼儿安全通道等13个困扰教育发展的难题。去年民生补贴支出达50390万元,占财政总支出的32.77%。

  2010年,旗政府确定投入2.8亿元为民兴办15件25项好事实事。其中,为方便边防五团通行,达茂旗投资1200万元在艾不盖河上建成了“双拥大桥”,为军民共建搭起了“连心桥”;惠及广大群众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和廉租房建设正在有序推进;其它各项好事实事均在逐项落实。通过兴办好事实事,达茂旗的教学条件和质量不断提升,医疗卫生条件日益完善,新型合作医疗、农牧民养老保险、城乡低保等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上下联动

  精神政治生态文明跃上新台阶

  丰富创建载体,深化精神文明。一是在全旗先后开展了两届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表彰了20名见义勇为、助人为乐、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的道德模范。二是举办了文明市民培训班,开展了倡导文明、摒弃陋习系列活动、清明节文明祭奠活动、我为文明城镇添光彩和千万居民学礼仪活动,推动了与日常工作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礼仪、职业礼仪、社会礼仪知识的普及。三是以环保小卫士活动为抓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四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不断加大对文化资源的挖掘整合力度。目前,全旗有各类文艺团体5支,其中乌兰牧骑专业文艺团体1支,民间社区文艺团体4支,2009年以来已投入48.6万元用于文化活动阵地建设。达茂旗共有全国文明村镇1个、自治区文明单位标兵1个、文明单位7个。

  强化民主法制,推动政治文明。一是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大力推进依法治旗进程。达茂旗立足于“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体要求,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推动党员干部在学习调研中解放思想,在解放思想中破解难题,在破解难题中推动发展。二是开展“创先争优”和“创五型机关,促十抓落实”活动,推进机关作风建设。三是及时排查化解社会矛盾,社会治安和民族团结取得明显成效。达茂旗专题研究解决了一批信访积案,被自治区评为“两个排查”先进集体;建立了军警民联防联控体系,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为构筑北疆安全屏障做出了应有贡献;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荣获了全国第五届“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围封禁牧转移,建设生态文明。达茂旗牢固树立“生态问题就是生存问题”的观念,实施了围封禁牧转移,保护草原生态与保障牧民收入并举的方针,为转移出来的牧民提供草场、养老、住房、教育、医疗等一系列补贴,使境内草场得到休养生息,牧民安居乐业。两年多的实践证明,禁牧是草原生态自然恢复最有效的措施之一。监测结果显示,禁牧后牧草平均高度增加了15厘米左右,个别地区达到了40厘米;牧草平均盖度提高了5.7%;天然草原产草量较禁牧前增长了近两倍。达茂旗还实施了沙源治理、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和退牧还草等工程,精心打造和建设了百万亩林业生态带,为构筑北疆生态屏障做出了贡献。

  达茂旗协同推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城乡统筹发展的浓郁氛围正充溢着这片英雄的土地。



来源:内蒙古日报社数字报刊
 
 
[ 新闻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相关文章

  • 精彩推荐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领导机构  |  专家机构  |  管理团队  |  机构分布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