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
行业

浙江“五水共治”:科技挑大梁 治污不犯愁

2014-12-30    来源:中国环境报
0
[ 导读 ]:利用光催化技术,直接将河道中的有机物变成无害的无机物;打开iPad,手指一点,就能看到各村庄污水处理设施运转情况;无人机传回辖区黑臭河航拍

利用光催化技术,直接将河道中的有机物变成无害的无机物;打开iPad,手指一点,就能看到各村庄污水处理设施运转情况;无人机传回辖区黑臭河航拍图像,载入“清三河”管理信息平台……

在浙江,环保科技的创新为污染减排、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水环境质量改善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助推“五水共治”。

技术进步为治水提供新路

每逢周末,湖州市苕溪入湖口的渔人码头,游人纷至沓来,一睹太湖之美。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湖水污浊、蓝藻肆虐之地。

这一变化的背后,一项叫作“食藻虫控藻引导土著沉水植物的立体生态修复技术”功不可没,即通过放养一定量的食藻虫,把水中蓝藻吃掉,再种下土著沉水植物形成“水下森林”,从而使生态系统迅速恢复。

“这是我们在水专项研究中,通过3年多的科研和工程示范取得的一项重大突破。”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徐向阳告诉记者,水专项是国家16个科技重大专项之一,旨在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水污染问题。

2008年起,浙江大学在浙江省环保厅、省科技厅等部门支持下,承担了水专项中太湖流域污染河流综合整治技术集成及工程示范等6个项目课题,攻克了14项污染控制关键技术。依托各地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和课题成果推广应用,苕溪入湖口断面水质达标率已达100%。

治污水、保供水是河网地区实施“五水共治”的重点和难点。

针对杭嘉湖地区河网水质不能达到饮用水取水标准、水环境累积性风险大等问题,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先后实施了水专项《河网区水环境风险评估、预警技术研发与综合应用示范》、《太湖流域(浙江片)水环境管理技术集成及综合示范》等课题。

“水专项让我们治污的思路发生转变。”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汪小泉表示,通过课题实施,全省水环境管理将有望实现从目标总量控制向容量总量控制转变,从被动式管理向主动式转变,为治污水、保供水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持。

记者从浙江省环保厅了解到,水专项研发的复合介质生物滤器技术、曝气复氧人工湿地技术、河网区水环境风险评估与预警管理平台等一系列先进技术已在“五水共治”中推广应用。

规划指导让地方不再盲目

密赛村地处钱塘江源头的开化县,因村子下游两公里是县城自来水取水口,被列入省级机关干部捐建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连心”项目村。

在密赛村马金溪畔,记者见到一个阶梯式的双层污水处理池。黑色的污水经格栅过滤后分散流入沙粒中,经沙粒下的双层反应池和一旁的人工湿地后,变成了净水。

“这是我们研发的‘自充氧生物滤床’生活污水超洁净排放技术,出水指标优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最高的一级A标准。”浙江省环科院高级工程师许明海介绍说,这项技术不仅处理效果好,还有节省用地、无动力运行、无需维护、使用寿命长等优点。

“我们在出水处安装了视频和流量监控系统,并开发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信息管理’软件,随时随地能上网查看各村污水处理设施的档案资料、实时画面和出水情况。”许明海说。

自去年与开化县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后,浙江省环科院从全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前期规划、图纸设计到施工监理、后期管理,全程提供服务指导。

为使规划落地,浙江省环科院组织力量跑遍了全县1000多个自然村,确保“一村一图”,开发出水处理CAD智能设计软件,提高了治污效率。

仅去年,浙江省环科院就受邀为12个县(市)编制了农村污水治理规划,今年又编写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规范》,为农村环境整治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浦江县因点多面广的小水晶行业和生活、畜禽养殖综合污染成了去年治水的重点区域。

“刚开始有点盲目,好在有省环科院给我们指导。”浦江县环保局总工程师许淑芬告诉记者,整治之初,浦江拟建设多个小型污水处理厂,省环科院组织专家论证后,将其中3个污水处理厂合并,并根据实情采用了“水解+A/O”的先进处理技术,确保出水达一级A排放标准。

在前年编制的《浦江县环境污染综合整治规划(2012~2015)》的基础上,浙江省环科院很快协助浦江县完成了《浦江县浦阳江水环境综合整治方案》,同时编制了《浦江水晶集聚循环利用示范项目初步规划》以及配合编制的《浦江水晶产业集聚区准入条件》。

包括建设调试中的两个污水处理厂,浦江县4个污水处理厂将覆盖全县77.2%的人口。

环保平台解企业后顾之忧

2013年,国家将印染废水进管标准化学需氧量指标提高到200毫克/升,浙江省印染行业整治提升也进入攻坚阶段。

就在企业为污水提标改造犯难之时,浙江省环保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派来了4位环保专家,他们实地走访了绍兴市三鑫化纤等印染企业,开展点对点的技术咨询服务,并提供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这下真是给我们解了后顾之忧。”一位企业主说。

据了解,这一平台于2009年启动建设,是浙江省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之一,省环保厅为平台领导小组组长单位,省环科院为理事会会长单位,浙江大学和浙江工业大学为副会长单位。另有18家平台紧密单位及200多家会员单位参与,搭建了由各地环保部门、研究院(所)、7个地方平台工作站紧密结合的服务网络体系。

环保平台办副主任谭映宇介绍说,平台成立以来,共开展大型环保活动15场(次),开展各类技术咨询、讲座、培训151场(次),接受技术咨询近万人(次)。

同时,平台全力为企业提供治污工程方案、技术难点问题联合攻关等科技服务,已解决企业技术难题256项,通过服务产生的经济效益近1.1亿元。

今年,为配合浙江省“五水共治”技术服务团成立及技术支撑工作,环保平台面向社会征集水污染防治技术和专家,共收集技术31项,吸纳专家30人。

在积极组建各类专家技术服务团的同时,浙江省环保厅还组织编写了《浙江先进适用环保技术汇编》、《浙江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用技术手册》,为企业和农村污水治理提供适用技术。

 
关键词: 科技
0
 
[ 新闻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相关文章

  • 精彩推荐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领导机构  |  专家机构  |  管理团队  |  机构分布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