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福建底气足

   2014-03-23 福建日报1620
核心提示:3月10日,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支持福建省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福建成为十八大以来,国务院确定的全国第一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3月10日,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支持福建省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福建成为十八大以来,国务院确定的全国第一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这引起了境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各方目光纷纷聚焦拥有“清新福建”金字招牌的绿色八闽。

22日上午,在福建会堂南平厅,福建省长苏树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张志南及省直14个部门的主要领导,接受23家媒体的40名记者采访。南平厅以秀美武夷山为主题的背景油画与记者会的主题“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相得益彰。记者们争相提问,都得到了坦诚翔实的回答,让大家清晰感受到福建推动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底气和决心。

为什么是福建

“为什么是福建成为第一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中央电视台驻闽记者提出了不少人心中的问题。

福建的生态优势明显,是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好生态需要倍加呵护。2000年,时任福建省长习近平提出了建设生态省的战略构想,强调“任何形式的开发利用都要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进行,使八闽大地更加山清水秀,使经济社会在资源的永续利用中良性发展”。

2002年,我省被列为全国第四个生态省建设试点省份。

2004年11月,省委、省政府出台《福建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

2010年5月,省人大常委会作出了《关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

2011年9月,省政府下发《福建生态省建设“十二五”规划》。

2013年11月,省委九届十次全会明确提出推动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发展,建设美丽福建。

10多年来,福建推动生态建设的脚步没有停止,“绿”在不断扩张……

山更绿了——福建森林覆盖率达65.95%,持续保持全 国 首位。2011-2013年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685万亩。

水更清了——2013年全省12条主要河流135个常规水质监测断面整体水质为优,9个设区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9.4%。

空气更优——2013年23个城市空气平均达标天数比例为99.5%,福建成为可做深呼吸的好地方。

人居环境更好——2013年,全省城市绿地率达38.7%,全省城市新增公园绿地面积1153.24公顷。

福建的良好生态环境,让游客纷至沓来。2013年,全省接待旅游人数突破2亿人次,同比增长16.9%。

与长三角、珠三角等一些发展较快的省市比,福建环境容量更大,良好的生态环境对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了独特的吸引力。

起步早、力度大、成效好,福建生态省建设的累累硕果为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有机统一”怎么实现

“近年来,福建保持了快速发展的势头。怎么让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实现有机统一?”人民日报记者的问题直指发展与生态之间的博弈。

“处理好推动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要有先进的理念、科学的机制、坚定的信心和严格的监管”,“保护生态不是靠喊出来的,要下决心肯‘出血’、敢‘割肉’”,苏树林的话充分展现了福建对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明晰思路和坚定决心。

肯“出血”就是要把更多的财政资金用于生态建设。2011-2013年,省级财政在植树造林、节能减排、污染整治、水土流失治理等方面投入超过63亿元。今年,福建还将进一步加大对生态建设的投入,在植树造林、节能减排、水土流失治理、生态保护、宜居环境建设、水环境综合整治等方面投入共计44.35亿元。从2003年起,我省就建立了生态补偿机制,在加大省级财政转移支付及补助力度的同时,实行下游受益地区向上游保护地区提供经济补偿。

敢“割肉”就是为了保护生态,对落后的老项目要下决心关停淘汰或改造升级。严把项目准入关,把环境容量作为项目引进的重要依据。近年来,一批有可能带来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的项目被否决。目前,福建省级产业项目储备库中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项目占到近90%左右。今后两年,我省还将进一步淘汰铁合金、水泥、造纸、制革、印染、铅蓄电池、煤炭等行业落后产能,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竞争力。

下一步,福建将把握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战略定位,促进“绿色布局”,落实主体功能定位,注重提高城镇化质量,合理控制开发强度,不能上的项目坚决不上,不宜开发的区域决不开发;加快“绿色转型”,加快促进传统产业提升改造、主导产业向先进高端发展,推动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现代服务业、节能环保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树立“绿色导向”,在加大流域生态补偿力度、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等方面大胆创新,力争在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创新上都走在全国前列,努力把潜在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现实发展优势。

    “绿色福利”如何共享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说到底,还是要让金山银山、绿水青山真正惠及广大群众。如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城镇化进程,让老百姓更加直接地得到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绿色福利”?这也是大家关注的焦点。

城市绿道慢道、生态廊道、特色景观带……这些让老百姓交口称赞的工程都是推进“四绿工程”“绿色城市”建设的有力抓手,也是省政府实施宜居环境建设行动计划中的亮点。

今年,全省将推进“点线面”拓展延伸,打造100个城市完整社区、整治1000个村庄、树立10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新建绿道1000公里……我省将争取用5年,打造若干条10公里以上特色景观带,创建一批宜居环境建设示范县(市),全面完成“六江两溪”流域和旅游景区面源污染治理,全面改善福建城乡环境面貌和质量。

除了全面实施城乡宜居环境建设行动计划,我省还将持续狠抓大气污染防治,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大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营造一个绿水青山、碧海蓝天的美好家园,让群众享受到清洁空气、洁净饮水、绿色植被、良好气候、优美环境,努力“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