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
行业

从云计算谈意识形态的技术本质

2015-05-25    来源:中国通信网
0
[ 导读 ]:云计算革命可以从技术的层面帮助人们理顺意识形态的混乱状态,减少自以为是的莫名其妙的争论。

意识形态的争斗归根结底还是财富利益的争夺。

远古时期的人由于思维逻辑简单,氏族部落会直接发动攻击,掠夺财富,不会提出任何理由。这种动物式的方式持续了很漫长的一段时间,让大量分散的部落合并在一起,形成了更大的部落群体,在寻求更好的生存环境过程中,出现了一批思维逻辑复杂的领袖人物,创建了系统的思想理论,如伏羲发明先天八卦来认识自然界事物之间的关系;炎帝神农创建商业模式,《易.系辞》云:"神农以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出现,意识形态开始以理论学说的形式登上人类发展的舞台,通过影响人们的行为模式来改变个人或者群体的命运。

以个人财富数量论英雄的时代也是意识形态最混乱的时代,快速发展的科技产品加快了个体聚集财富的能力,而思想的迷失,使富人和穷人都处在“骗”与“被骗”之中,内心的恐惧也越来越严重,有钱人也很难从物质财富中获得幸福的感觉,只能通过“炫富”、“放纵”来获得暂时的存在感。

云计算革命可以从技术的层面帮助人们理顺意识形态的混乱状态,减少自以为是的莫名其妙的争论。

一、意识形态的含义

对于人类来说,采用简单的名词符号代替物理世界里的存在事物,是革命性的发明成果。尽管只是智力游戏的设计规则,或许不符合中国目前的专利申请要求,但是当这个设计规则被大众认同后,就变成了人们认识物理世界,交流、传承和积累信息的工具。比如伏羲的先天八卦,只是按照自然规律设计的智力游戏规则,帮助人们记忆和理解自然界存在的事物,描述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仓颉造字也是一种智力游戏,在方法和原理上与伏羲一样,采用符号方式描述自然界存在的事物,不同的地方是仓颉设计的符号代表更加具体的事物,不包含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属于静态描述。

当伏羲、仓颉通过“权威”的力量让大众接受“游戏规则”时,他们的“设想”就变成了意识形态。

1、意识形态的定义

对存在于大脑思维世界里的事物进行定义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它们不同于物理世界里的存在事物,不能看见明确的存在形式。所以准确地定义意识形态的内涵是困难的事情。

(1)维基百科的解释

意识形态(英语:Ideology),意为“理念(德语:Idee)或想像(德语:Vorstellung)的学说”。中文也译意识型态;周德伟译作意理;林毓生主张音译意译合一,译为意缔牢结,以避免对意识形态望文生义的附会,有两种具有本质性区别的涵义。

若将意识形态视其为一种无价值偏见的概念时,意识形态可视为是想像、期望、价值及假设的总合。若考虑政治的层面,则意识形态是“所有政治运动、利益集团、党派乃至计划草案各自固有的愿景的”总和。

(2)百度百科的解释

意识形态,属哲学范畴,可以理解为对事物的理解、认知,它是一种对事物的感观思想,是观念、观点、概念、思想、价值观等要素的总和。意识形态不是人脑中固有的,而是源于社会存在。人的意识形态受思维能力、环境、信息(教育、宣传)、价值取向等等因素影响。不同的意识形态,对同一种事物的理解、认知也不同。

(3)马克思、恩格斯的解释

恩格斯指出:“意识形态是由所谓的思想家通过意识、但是通过虚假的意识完成的过程。推动他的真正动力始终是他所不知道的,否则这就不是意识形态的过程了。 因此,他想象出虚假的或表面的动力。因为这是思维过程,所以它的内容和形式都是他从纯粹的思维中——不是从他自己的思维中、就是从他的先辈的思维中引出的。他只和思想材料打交道,他毫不迟疑地认为这种材料是由思维产生的,而不去进一步研究这些材料的较远的、不从属于思维的根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726页)。

关于意识形态的形成过程,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意识起初只是对直接的可感知的环境的一种意识,是对处于开始意识到自身的个人之外的其他人和其他物的狭隘联系的一种意识。同时,它也是对自然界的一种意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后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以“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为标志的真正意义上的分工的形成,“从这时候起意识才能现实地想象:它是和现存实践的意识不同的某种东西;它不用想象某种现实的东西就能现实地想象某种东西。从这时候起,意识才能摆脱 世界而去构造‘纯粹的’理论、神学、哲学、道德等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2、诸子百家和文艺复兴对人类意识形态的意义

观察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中国的诸子百家和欧洲的文艺复兴对人类的意识形态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产生了大量的细分体系。从云计算技术角度来看,其意义在于为大脑提供了独立、抽象的思维系统,这种单纯地建立在大脑信息之上的思维方式,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思维能力,激发了社会大众的创造力。

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在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相辉映;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恩格斯曾高度评价“文艺复兴”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他写道:“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巨人指文艺复兴三巨人:达芬奇、莎士比亚、 但丁)

3、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导致了意识形态的混乱

人们通常注意到意识形态活跃的时候,也是科技创造力活跃的时候,但是忽略了科技的快速发展会导致意识形态的混乱。

这是因为科技产品性能的不断更新,提高了人们的生产力水平,也提高了人们物质享受的水平。由于物质享受只是个人身体器官的满足,属于个体的感觉,与群体的感觉没有任何直接关系,所以对于其它的个体而言,这种物质的享受将刺激他们产生想象和欲望。

在当前的社会状态下,科技产品的力量是通过聚集财富的能力体现的,也就是说,钱的数量决定了个人在社会上的地位,以及身体器官享受的程度。这就出现了一种现象,科技创新的目的是为了个体赚更多的钱,而不是为了解决社会平衡发展所遇到的问题。

由于专业纵深方向的科技发展能够让利益集团快速聚集大量的“钱”,并通过财富的光环忽略对横向专业带来的危害,因此这种现状让人们的价值观模糊起来,使社会意识形态越来越混乱。

4、信仰和意识形态的关系

信仰是个体的人在大脑思维系统里所固化的逻辑图象,用来决定个人的行为模式。

百度百科的解释是:信仰,指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极度相信和尊敬,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信仰带有情感体验色彩,特别体现在宗教信仰上。

意识形态是用来决定群体行为的逻辑图象,是一幅抽象的图画,忽略了很多具体的细节。

理解意识形态和信仰的关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是思维系统空间的两个不同尺度的事物,难度在于如何划分空间的边界,如同区分运动的火车轨迹和火车上人的运动轨迹一样,观察者所选择的参照系统以及观察距离的不同,其获得的结论也是不同的。

所以从技术的角度分析,试图通过意识形态的简单导入来改变个体的信仰,似乎是很困难的,如同在运行的火车傍边开一辆火车,如果没有其它力量的介入,是不能破坏现有的状态,把火车上的人转移到另一辆火车上。

人类社会系统的运行和云网站系统的运行模式是类似的,平衡是保证系统正常运行的最佳方案,局部并发数量的突然增大或者减少,都会给云网站系统的运行带来损害。

二、从云计算角度分析意识形态的技术特征

物理世界里存在的一切事物一定是符合科学原理的。人脑思维系统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是大脑细胞通过特殊的逻辑组织形式创建的计算系统,精神世界是这个计算系统创建的一种技术效果,这种效果不是以物质的形式存在,是一种逻辑存在形式,但是也是物理世界里的存在事实。如同云网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它们不是以物质的形式存在,只是硬件构成的云计算系统产生的技术效果。

1、技术效果与整体论、还原论的关系

现代科学是以西方还原论思想为基础的,研究的对象是有形的局部功能组件,比如西医通过治疗人体的具体零件来治病;东方的整体论思想强调局部组件产生的整体效果,比如中医治疗疾病的时候,不仅关心局部零件出现的问题,更加强调与其它零件之间的关联关系,提供整体治疗的方案。

物理世界包含了大量不可分解的功能对象,这些对象连接在一起,就构成了存在的事实,相关的事实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了更大的事实。从数学上讲,这些事实是一个集合,因此会出现属于集合的属性,从云计算上讲,这个集合属性就是计算效果。所以《周易·系辞上》里说: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吉凶”就是整体的技术效果,并不是以具体的物质形式存在的。

2、云计算是什么

云计算是谷歌工程师在2006年提出来的,目的就是采用低成本的普通计算机解决大规模的应用需求。云计算目前存在很多版本,这些版本和这些人的观察角度及商业利益联系在一起,如同盲人摸象,谈不上对与错。

云计算专家赵文银认为,云计算是以应用为目的,通过互联网将大量必要的硬件和软件按照一定的组织形式连接起来,并随应用需求的变化动态调整组织形式所创建的一个内耗最小、功效最大的虚拟资源服务集合。

保定市云计算微创业协会秘书长王永旺认为,云计算是一种可以使社会最大化节能、减排、低碳、环保、并减少重复性投入、建设的一种新型网络技术模式。

3、意识形态的技术特征

从古代开始,人们就把看得见的事物(物质)和看不见的事物(精神或者神秘事件)当成两类不相干的东西来划分,产生了一些思想派系之间的争论。早期的争论似乎只发生在少数有学问的人之间,因为绝大多数的人并不明白这些人所争论的事情,比如中国春秋时期的诸子百家的争论,如管子、老子、孔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等,或者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近代科学的快速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知识能力,大量工具的出现不仅提高了人们的生产能力,也提高了人们认识事物的能力,不同派别的理论体系更加丰富和完善,意识形态的争论也更加激烈,甚至演变成物质存在(财富、身体生命)之间的争斗,以便证明某种思想理论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

意识形态争论的根源是人们对物质和意识的认识。现代科学并没有从技术上认识“意识”,或者说一些科学家的观点在误导民众,比如一些从事科学研究的专家会草率主观地否认一些生活中出现地“神秘”事件,理由就是这些事件不能采用物质的方式呈现出来。

事实上,物理世界里存在两类事物,一类是可以采用物质的形式呈现的“有形事物”,另外一类是物质事物所呈现的技术效果,是不能采用物质的形式呈现的“无形事物”。意识就是这类“无形事物”,是大脑细胞呈现出来的技术效果,如同计算机游戏软件在运行状态下所呈现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并不是产生这种技术效果的硬件构成物质。

云计算真正带来的技术革命发生在组织结构上,并不是发生在局部的功能上,现代科学对局部功能的研究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意识形态属于技术效果,因此具有云计算技术特征,是可以采用科学的方式进行处理的:

(1)可以采用数学集合的方式来分析处理。

(2)具有混沌理论的一些特征,也会出现类似“蝴蝶效应”的状况。

(3)具有类似大脑细胞的逻辑连接特征。

三、意识形态的目的是推动社会物质财富的发展

按照中国古人的观点,宇宙的组成包含道、法、术三种状态,按照当代思想家的术语,分别对应的是战略层面、战术层面和战场层面。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能够理解和认同的是可以直接看见的“术”状态,也就是战场层面的个体之间的直接接触竞争,因此在他们的意识形态里,并不认同“道”、“法”也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知识的缺少和人性的固执,使人类在意识形态的争斗中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或者乐于享受眼前的繁华而忽略了即将来到的灾难。

云计算革命或许能够改变人们的世界观,把人类的科技提升到更高的文明层次,让人们在更大的尺度范围内平衡个体的利益,寻求可持续性的幸福生活模式。

1、全球性平衡发展的意识形态将成为人们的共识

建立在云计算、物联网基础上的智慧地球将彻底改变人们的世界观,在一个万物相连的世界里,每个个体不仅可以知道自己当前的状态,也可以预知未来的状态,人们不再需要因为对未来的恐惧而疯狂地聚集个人财富。

人类可以从地球的气候系统获得启发,当系统的平衡状态遭到破坏后,就会发生气候异常现象,通过局部的巨大破坏性调整来实现新的平衡。事实上,从人类目前获得的考古资料来看,地球上经历了多次这样的调整。

人类的财富系统也是一个全球性的平衡系统,包含了直接和间接影响的多个环节组成的子系统,如动物植物、自然资源、能源环境等系统。人类在这个财富系统里扮演了管理者的角色,并借助科技的力量修改财富分配的游戏规则。

资本主义和现代科学的相互依赖配合,极大地提高了人类创造财富的能力,同时也加剧了全球财富系统的不平衡状态,社会财富快速聚集到少数区域和少数人手里,造成了很多区域的动荡,给人类的整体生存带来了巨大的危机。

在云计算社会,当前的资本主义规则不适合新科学的发展,因此会做一些重大的调整,这种调整是由科技的力量推动的,旧有的意识形态似乎没有力量阻挡。

2、科学和心灵学属于意识形态的两类研究形式

对于人类来说,科学和心灵学都是通过大脑思维系统形成的知识体系,是意识形态的两类不同的研究形式,科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存在,或者基于物质存在所产生的技术效果,比如人的精神世界里的逻辑图象。而心灵学研究人类生活中发生的超出常规,又不能用科学知识加以解释的一些“精神”现象。

存在一个基本事实,身体、心灵本身不具有认识事物的能力,而是通过大脑思维系统所创建的精神世界来认识事物,包括认识自身。比如,桌子是不会认识上面放置的食物的。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大脑思维系统,身体或者心灵和桌子是没有区别的。

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处于皮毛阶段,但是人们却习惯了做出武断的结论,尤其是一些社会“权威”,会很肯定地否定自己所不知道的东西,因为在他们的意识里,大量的赞美和荣誉使他们失去了谦卑。

采用云计算的技术思维,科学所研究的是物质存在运行时所遵循的逻辑规则,如同云网站(http://yixian.em258.com)里模块功能内部的运行,以及在运行过程中数据状态按部就班的改变;心灵学研究的是物质存在之外的事物所呈现的特殊状态,如同云网站系统里的用户,因为获得了一些特殊授权而可以产生一些特殊的结果,比如在易县一村一商城的农村电子商务体系里,正常情况下,销售肥料的业绩只能按照规则进行累计,但是获得特殊授权的人可以直接修改业绩数字,让某个村成为全县469个村的销售冠军。

3、生命的周期性循环成为人类意识形态提升的重要指标

尽管现代科学不认同生命轮回的假设,但是对于计算机专家来说,生命周期是衡量系统好坏的重要指标。软件系统的运行是周期性循环的,一个过程完成后,再重新开始运行,每次运行的功能模块是一样的,但是数据以及模块的逻辑顺序可能会发生改变。也就是说,每次循环的结果是会发生改变的。

在自然界,水系统也是一个循环系统,水变成蒸气,变成云,运送到不同的地方,采用雨的形式回到地上,再流入大海,不断重复。

具有生命周期的逻辑体自身是无法记忆上一周期的信息的,因为系统重新运行的时候会执行初始化程序,如同在云网站系统里发布信息,会清理上一条信息的痕迹。对于人们熟悉的云计算系统,逻辑模块的每次运行,都要产生一个软件工程师需要的数据,并通过循环运行获得满意的结果。倘若把宇宙看成云网站系统,人是一个具有智慧的逻辑体,把“灵魂”看成人的唯一标识数据体,而身体只是一个逻辑功能模块,那么生命轮回的过程就是“灵魂”数据体完善的过程,而上一次输出的数据体就是下一次循环的输入数据。

作为一种科学合理的逻辑形式,在云计算革命推动的新科学出现后,人们或许会停止在意识形态里争论生命的轮回问题,而会转向采用科学的手段探索生命周期性循环的可能性。

四、云计算革命为中华文化的复兴提供了机遇

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属于局部的区域性群体意识形态,并不能作为地球意识形态。弄清楚意识形态的层次分布结构是很重要的,结点的位置决定了角色的职责内容,如同演戏一样,角色自行改变职责内容会破坏剧情的发展轨迹,造成混乱。

云计算革命将借助技术的力量,把人们的世界观提升到新的高度,建立真正的全球意识形态。

1、人类的知识决定了意识形态的局限性

人类现有的知识如同旷野里分布在水坑里的水,数量众多,但是并没有连成片,形成知识的河流。掌握这些分散的知识的人群所形成的意识形态也是分散存在的,比如海边的渔民,平原的农民,草原的牧民,知识结构的不同导致了意识形态的不同。

宇宙的知识以逻辑的形式存储在事物里,也就是说宇宙存在的事物本身就是知识的记录载体。从哲学上讲,物理世界里的事物和计算机软件世界里的事物是没有区别的,都是由逻辑构成的“存在事实”。当前困扰软件工程师的最大难题是,面对包含数亿行代码的软件系统,单独用来说明软件逻辑的知识文档变成了巨大的负担。事实上云计算革命也将带来软件编程方法的革命,软件代码本身将成为记录知识文档的载体。

人类的知识并不等于宇宙的知识,所以人们所坚持的“真理”是相对的,其适用程度与所处的环境有关。这个特点来自人类创建知识的方式,观察----逻辑推演----验证。观察是知识的起点,观察的结果是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

似乎人们基本上都承认知识的局限性,但是大多数人不承认意识形态的局限性。所以一些权威的专家学者,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暴力”推销自己认同的意识形态,并不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是他们认为这种意识形态可以让人类整体变得更加美好,变成了“信仰”。

这种因为意识形态的不同而产生的争斗,在科技工具的帮助下,变得越来越危险。从目前的人类现状来看,解决意识形态争斗的希望在于这次云计算革命能否把人类文明提升到更高的层次,改变人们的世界观。

2、民族自卑感是影响中华民族复兴的主要问题之一

自卑是一种状态,是能量弱小的体现,是智能事物特有的状态,是通过比较竞争产生的,目的是制定最佳的生存策略。不仅人有自卑属性,动物也有。

作为客观存在的事实,自卑同样遵循科学原则,可以采用集合的数学形式进行描述,个人的自卑属性作为最基本的元素,一群人构成一个集合,很多集合构成更大的集合。每个集合同样具有自卑属性。群体自卑不是所有个体自卑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整体的技术效果。

民族自卑是民族之间的比较竞争产生的,民族内少量个体的强大自信不容易改变民族自卑的状态。中华民族是由多个单一民族构成的集合,其民族自卑状态是由这些民族的状态共同决定的。

对于个体而言,其自卑状态来自所在的民族状态,和个人的社会地位及所在的国家等因素关系不大。比如在中国很有名的科学家或者很有钱的“土豪”,到了美国,也会因为不自信而行为语气“失态”,而美国普通的专家或者商人来到中国,行为及语气都会很自信。

中华文化的强大是这个民族自信的根源,但是这种自信在近代百年的苦难历史过程中被摧毁了。从技术上讲,这种民族状态的转化并不是容易的事情,是通过几代人的改变形成的。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可以自主决定自己的发展历史,但是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真正推动力的现代科学来自西方,中国不得不从头开始学习西方科学文化,以便跟上历史发展的步伐。

按照李约瑟晚年的猜测,东方文化科学和西方文化科学是人类社会不同阶段的两列火车,而在未来的某个时期,这两列火车的融合将为人类社会提供更大的动力。但是人们似乎并不理解这个猜测。

从中国近几十年的科技发展来看,在整体层面上跟上了国际节奏,但是民族自卑感似乎越来越严重了,具体的表现是:

(1)在科研领域里,很多研究人员缺少独立思维,基本上是在和国外的企业或者机构合作,利用国外的资金和技术进行创新。尽管这种方式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快捷地赚钱和出名的机会,但是从人性的角度来看,长时间的依赖会加重技术人员的奴性,而当这个行业大多数人都这样的时候,就形成了行业自卑感。比如IT行业,如果国内技术人员提出创新的思想或者方法,一定会被毫无理由的攻击,而外国的技术人员提出一个哪怕他们自己都认为存在缺陷的观点或者方法,在国内利益代理人的推动下,会很快出现大批“粉丝”,毫无理由地相信和崇拜。有娱乐精神的无聊的人如果分析国内的论坛会议上权威专家或者普通技术人员的演讲文章,会找到一个具有娱乐性的特征,国内的人基本上会拿外国人的观点当论据,而外国人似乎很少拿中国专家的观点当论据。

(2)学术交流上几乎没有属于国内自己的理论观点,外国名人的观点是他们自信的来源。国内的学术“权威”基本上有国外背景,“本土”专家的的创新成果或者理论会被主流学派不屑一顾地否认或者攻击。而这些掌握中国主要学术资源的“权威”在任何场合的会议论坛中,演讲的时候,一定会非常自豪地把外国人的观点或者外国名人的评价讲出来,作为证明自己观点正确的依据。

(3)地方政府盲目崇拜国外企业或者国外资本投资的国内企业,认为这些企业有钱,引进他们会让自己有“面子”。比如地方政府在推动智慧城市时,基本上会以IBM的智慧城市方案为参考,以购买多少服务器,在硬件设备上投入资金的数量为标准。事实上智慧是建立在信息基础上的,智慧的形成来自信息的处理使用形式,智慧城市的核心在于这个城市里普通老百姓使用信息的能力,并不是硬件设备的数量或者运行几个企业级的行业数据管理系统。事实上,IBM的目标是智慧地球,万物相连,把老百姓的各种需求服务连接起来,通过信息获得更加方便的服务。

(4)缺少信仰的金钱至上主义使当前的社会充满了谎言和欺骗。有钱人试图通过奢靡的物质生活来制造“自信”的幻象,但是这些人到了美国或者其它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时,这种行为在美国民众的眼里,就变成了内心“自卑”者的滑稽表演。这种认识上的巨大反差来自主流宗教信仰形成的文化。

自卑和自信属于意识形态的事物,并不是物质层面的事物,因此和金钱财富或者名气地位没有直接的关系。从技术的角度讲,自卑或者自信是大脑精神世界里固化了的逻辑图象,是通过文化及创新知识形成的。百年的屈辱历史从肉体上摧毁中国人的民族自信,而西方文化借助现代科学从精神上摧毁中国人的民族自信。这种持续下滑的民族自卑将降低民众的创新能力。

3、中国为什么会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希望

倘若把人类发展的历史抽象成时空画卷,那么这个画卷并不是平滑连续的,而是由很多片段拼接起来的。每一个片段都会有一个牵引力主导发展的方向和进度,而这个牵引力由于惯性的作用,将错过新片段的发生时机。也就是说,人类的发展是采用接力棒的方式完成的,如同田径场上的接力塞。

毫无疑问,美国在之前的100年里,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领导作用,而且现在依然是全球科技、经济的领袖,但是一个无法忽视的事实正在冲击美国的领袖地位,由美国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一直在进行,至今没有找到较好的解决方法。

尽管美国率先知道云计算革命将开启人类发展新的片段,并且在积极寻找对策,但是惯性力量将会让他们失去机会,这是人力无法改变的规律。

很难想象,贫困是新文明片段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比如近代科学的发源地是欧洲贫困野蛮的地区。

城市化提高了少数人享受生活的方式和程度,但是并没有真正提高大多数人的生存质量,按照财富总量平衡原则,由于大多数的财富用来满足少数人身体器官的享受,所以大多数人的生存环境质量降低了。一个基本的事实是,一个区域的城市化程度越高,其周边的农村区域就越贫困,如同人们享受来自动物身上的物品,那么这些动物的数量就会急剧下降一样。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标志是高城市化率,也就是工业化的普及程度。但是这种工业化模式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规则,比如大量的手机满足了人的享受,但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垃圾以及大量淘汰的手机破坏了生态平衡。一个城市化率很高的国家,意味着可以形成自然生态平衡的区域就越小,也就是说,符合新文明片段要求的区域越小。

中国现在的社会环境和西欧创建近代科学时的社会环境相似。当时的西欧社会整体贫困落后,但是传教士掌握了大量外来科技文化,比如古希腊、古阿拉伯、古中国等优秀的科技文化思想,他们把这些文化技术融入到基督文化里,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使更多的穷人相信神的能力而成为信徒。这些不追求物质享受的清教徒,就成了近代科学的先驱。

尽管中国现在具有了推动新科学产生的社会环境条件,但是能否象西欧一样成为新科学的先驱,需要解决一些棘手的问题。

(1)是否对中华文化有强烈的信心。西欧的传教士对基督文化的信心是无法动摇的,外来的科学文化只是他们用来理解基督文化的参考知识,他们没有被外来科技文化的华丽迷惑。当前的中国由于民族自卑感的影响,社会精英大多数变成了西方科学文化的“奴才”,迷恋西方科学文化带来的物质享受。所以中国需要一批虔诚相信中华文化的科技精英,如同西欧的传教士相信基督文化一样,不被当前的物质享受迷惑,能够承受清教徒一样的生活,把西方科学文化融入到中华文化。否则中国只能继续成为西方科学文化的追随者。

(2)打破崇尚西方科学文化的专家权威垄断中国科研资源的状态。近代科学只所以能够在西欧产生,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外来科学文化没有控制传教士的思想,传教士的科研思想是自由、独立的。中国当前绝大多数领域的专家学者是西方科学文化的信徒,不了解或者排斥中华文化,这些人基本上控制了中国的科研资源,比如科研机构或者企业的科研项目,基本上是在国外技术上做创新研究,或者是和国外企业或者机构合作,从根源上没有摆脱西方科学文化的约束。如果不打破这种垄断控制状态,中国只能成为西方科学文化的实验场,尽管可以让这些专家权威获得更多的财富和名气,但是失去的是中国成为全球科技领袖的机会。

(3)打破权力大小等于科技产品含金量大小的“特色”现象,让科学回归自然状态。中国当前处在以财富数量论英雄的阶段,这种价值观既不符合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观,也不符合西方发达社会价值观。这种由政府官员的权力决定科技产品含金量的方式,尽管可以让开发科技产品的企业(或者研究机构)获得更多的钱和资源,增加个人财富和名气,但是这样的科技产品是没有国际竞争力的。如果不打破这种现状,中国将可能失去成为全球科技领袖的机会。

 
 
[ 新闻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相关文章

  • 精彩推荐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领导机构  |  专家机构  |  管理团队  |  机构分布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