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
行业

国务院参事仇保兴:用高碳的手段来讲绿色 本身就不绿色

2015-06-23    来源:能源世界
0
[ 导读 ]: 对于楼盘开发中的绿色建筑热潮,仇保兴提出,目前一些建筑开发商出现两极误区,一是打着绿色旗号增加楼盘知名度的“伪绿色”,另一个则是走入“绿色误区”,以全封闭、恒温恒湿等设备增加高昂的建筑成本。“用高碳的手段来讲绿色本身就不绿色。”

“广东应该率先实现低碳文明发展。”随着低碳城论坛召开,绿色发展、低碳转型成为热门话题,17日,国务院参事、住建部原副部长仇保兴接受记者专 访,在仇保兴看来,深圳在绿色建筑和绿色产业发展方面已率先发力,未来广东省特别是深圳的低碳转型发展值得期待。而思维转变成为转型路径中的关键,政府需 在城市绿色治理中变得更加“聪明”,改变以往大工程模式,调动每一个微观个体参与节能减排。

对于楼盘开发中的绿色建筑热潮,仇保兴提出,目前一些建筑开发商出现两极误区,一是打着绿色旗号增加楼盘知名度的“伪绿色”,另一个则是走入“绿色误区”,以全封闭、恒温恒湿等设备增加高昂的建筑成本。“用高碳的手段来讲绿色本身就不绿色。”

谈绿色转型

深圳绿色建筑与绿色产业具备先发态势

“广东应该率先实现低碳文明发展。”仇保兴认为,广东省具有优越的天然条件,应在低碳转型发展中发挥好优势。特别是年轻的特区深圳,这座城市的绿色转型正在“进行时”。

在仇保兴看来,深圳绿色转型发展具备三大优势:首先是绿色建筑的发展,他了解到,全省约八成绿色建筑坐落于深圳,深圳已经无愧于绿色建 筑之都的称号。其次是绿色产业,目前深圳大量创新企业都为轻型产业。再次,不同于北京和上海,深圳独特的多组团城市框架,让城市与山体河流融为一体,为绿 色转型发展提供了优良的基础。

数据显示,近年来深圳的确正在加速迈进“绿色时代”。截至2014年底,深圳市已有208个项目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总建筑面积超过 2100万平方米,其中2014年新增94个绿色建筑标识项目、建筑面积988万平方米;有19个项目获得国家三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6个项目获得深圳 市铂金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3个项目获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一等奖。

谈绿色建筑

开发商要避免“伪绿色”“高碳绿色”

目前,绿色建筑已经成为一股房地产开发的热潮。在仇保兴看来,目前一些绿色建筑开发商出现两极分化误区,一是“伪绿色”,打着绿色旗号 增加楼盘的知名度,另一个则是走入一个“绿色误区”,一些开发商要求建筑一定要全封闭、恒温恒湿等,这样建筑会非常昂贵,其实没有必要。“所以我们要防止 两极的理念,用高碳的手段来讲绿色本身就不绿色。”仇保兴说。

在绿色建筑的推广中,不少开发者往往遇到“普及难题”,不少市民对绿色建筑认识不够,概念模糊。仇保兴指出,从绿色建筑普及化来推动绿色建筑将成为趋势。

“实际上很多绿色建筑的建设成本只比普通建筑高一点点,并且3~5年就可回收成本。”仇保兴建议,让老百姓参与绿色建筑的设计和运行,更重要的是发展绿色建筑的物业管理,这将成为方兴未艾的新产业。

仇保兴还认为,中国绿色建筑应走出自己的模式。不少发达国家的绿色建筑消费都建立在高成本基础上,而中国的绿色建筑应该是低成本的,与 工业化水平相伴随、与人均消费水品相适应的。此外,发达国家绿色建筑的标准也与我国标准存在差异。“盲目引入国外的绿色建筑模式不能解决中国问题,我们要 走自己的发展路径。”

仇保兴建议,绿色建筑开发商要找到适用的技术和低成本的方式。他举例说,有些太阳能薄膜技术成本颇高,而室内通风、遮阳、绿色屋顶、绿体绿挂、雨水收集这些低成本的节能方式就能让一个建筑达到绿色建筑1~2星标准。

仇保兴还谈到目前正在推行的一项新技术,这一售价2000元小装置能将洗澡、洗衣机用水收集起来,通过一个小药片进行生物降解,处理后的水可用于冲洗厕所,这样一个小装置就能做到节水30%,两年即可收回成本。

谈城市治水

打通城市“毛细血管” 让每个家庭参与节水

“我们未来的一个挑战就是城市水的短缺、水生态的破坏,以及城市的内涝越来越严重。”仇保兴认为,城市的水问题,要靠城市自身去解决。

海绵城市的核心理念既是每一个细节单位像海绵那样可以吸收水,每一个建筑、社区、工厂,对水都要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并且与 智慧城市结合,那么城市就可以弹性地应对降雨,弹性地应对水短缺,弹性地应对城市发展对水的需求,这个时候我们在城市的环节上,就是低碳解决城市的水问 题。

“我们未来的一个挑战就是城市水的短缺、水生态的破坏,以及城市的内涝越来越严重。”仇保兴认为,城市的水问题,要靠城市自身去解决。

“我们未来的一个挑战就是城市水的短缺、水生态的破坏,以及城市的内涝越来越严重。”仇保兴认为,城市的水问题,要靠城市自身去解决。

 
关键词: 国务院 低碳 绿色建筑
0
 
[ 新闻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相关文章

  • 精彩推荐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领导机构  |  专家机构  |  管理团队  |  机构分布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