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
行业

南昌“瘦身”千余项行政审批 探索推进PPP融资模式

2015-07-21    来源:南昌晚报
0
[ 导读 ]: 江西南昌充分用好省委、省政府赋予南昌先行先试的改革权、试验权,结合南昌实际、突出南昌特色,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导向,努力打造具有南昌特色的改革样本,力争做全省改革的示范和标杆,为实现“四个强起来”提供不竭动力。

先行先试努力打造改革样本

大幅放宽落户条件,推进城区“一元化”户口登记制度,户籍制度改革走在全国省会城市前列;强力推进第九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保留市本级行政审批事项231项,“瘦身”1000余项行政审批;先行先试探索推进PPP融资模式,在全省设区市、全国省会城市中率先推出实施意见和试点项目;在全省首先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试点工作,服务范围基本实现全覆盖……

江西南昌充分用好省委、省政府赋予南昌先行先试的改革权、试验权,结合南昌实际、突出南昌特色,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导向,努力打造具有南昌特色的改革样本,力争做全省改革的示范和标杆,为实现“四个强起来”提供不竭动力。

“瘦身”行政审批事项1000余项

化“繁”为“简”,变“揽”为“放”。南昌市强力推进简政放权,推进第九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审改清理后保留市本级行政审批事项231项,“瘦身”行政审批事项1000余项,减少了政府权力寻租的空间,释放了市场活力。

行政审批“瘦身”,百姓办事“轻松”。前不久,在市行政服务中心,本来打算“今天先递个材料上去”的福建客商许先生万万没想到,只用了半个多小时,企业备案这样的“大事”就办完了。许先生明显感受到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带来的变化。

2014年,南昌市开展了第九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出,按照“以简放为原则,以不简、不放为特例”的要求,继续实施简政放权。以减少审批事项、审批环节、申报材料,下放审批权限的“三减少一下放”为核心内容,以建设工程项目审批流程创新优化为关键环节,分类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努力打造中部地区乃至全国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的省会城市之一。

南昌市第九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权力清单”已经建立,锁定了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底数”,终结了“行政审批多头跑路”的历史,建立“推开一扇门办成一揽子事”的服务格局。

开创企业事中事后监管新模式

南昌市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背景,在全国率先开展加强企业事中事后监管试点,目前监管试运行模式已正式上网试运行。

企业是否诚信?投诉率高不高?公司信息是否“掺假”?如今,消费者若对企业信息存有疑问,只要点击进入“南昌市企业监管警示系统”,就可以查看到南昌市任何一家企业、个体工商户的基本信息、企业年报信息、违法记录、荣誉品牌信息,以及财产抵押、投诉记录、法院判决等信息。

《南昌市企业事中事后监管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意见》已经出台,南昌市着力解决简政放权与市场监管的衔接问题,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坚持放管并重,实行宽进严管,注重开放透明,推进监管方式从注重事前监管向注重事中事后监管转变,从政府单方管制向社会共同监督转变。

按照“大数据、大监管、大运用”的理念,南昌市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增强企业事中事后监管的系统性、科学性、公开性,提升政府行政效能、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构建与全力打造南昌核心增长极相适应的监管环境,充分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推动经济社会更加公平、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发展。

率先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南昌大力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探索推进了PPP融资模式,并成为在全省设区市、全国省会城市率先推出实施意见和试点项目的城市。

南昌发展正处于“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的关键阶段,新城建设、旧城改造、产业发展、平台建设、社会事业、民生工程都需要增加投入,尤其是供水、供电、供气、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地下综合管廊等市政设施,公路、铁路、桥梁、隧道、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教育、医疗、养老、旅游、文化等公共服务领域,以及水利、环境污染治理、生态工程建设等领域都需要引入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增加公共产品的供给,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

2015年1月30日,南昌市面向社会推出第一批PPP模式项目清单。试点项目共23个,建设投资规模383.3亿元,涉及能源、城市管理、公共服务、公共交通、交通基础设施、医疗旅游和生态环境等8大类。其中,最大的轨道交通3号线项目投资规模达210亿元。

南昌市推广运用PPP,率先在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领域示范试点,引入市场机制,实现投融资体制、财税体制以及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改革创新。

为配合首批试点项目的顺利开展,南昌市政府制定并下发了《南昌市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的实施意见(试行)》,规范了PPP项目投什么、谁来投、怎么投,并明确了回报和退出机制。

城区新增户籍人口15.59万人

南昌市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按照“分类实施、完善配套、有序推进、尊重自愿”的原则,大幅放宽落户条件,推进城区“一元化”户口登记,户籍制度改革走在全国省会城市前列。

2014年4月1日,我市户籍制度改革新政实行,推行一系列惠民措施:南昌城区户口一律改登为“居民户口”,新生婴儿上户口不再需要出示准生证,买房人可凭房产证落户,创业、经商人员可凭工商营业执照落户……从“户改”新政施行至2014年底,我市新增户籍人口15.59万人。

在此次户改中,东湖区、西湖区、青云谱区、青山湖区、湾里区、红谷滩新区、南昌经开区、南昌高新区、桑海开发区辖区内户口一律改登为“南昌市居民户口”,这就意味着取消了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区分。

城区“一元化”户口改登工作已完成,城区72.47万户、228.98万人完成身份置换,统一登记为南昌市城市居民户口,推动了城乡一体化进程。与此同时,综合配套设计了土地、住房、社会保障、卫生、教育、就业、计划生育等13个方面的政策,实现了城乡制度之间的有效衔接。

2014年,为简化户籍业务办理程序,提升服务群众质量,南昌、九江实现跨设区市户口迁移“一站式”办理。在办理户口迁移时,群众只需凭有关手续直接到迁入地派出所办理落户手续,不用再到迁出地派出所履行户口迁出手续。

产业投资基金助力产业发展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南昌市梳理出需要组织实施的改革任务181项,并启动实施147项。此轮深改效果,已经开始在南昌显现,民主法治、文化体制等多个领域都实现了突破。

南昌市还深入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全市投融资体制改革、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有效整合六大国有投融资平台,全面探索“1+6+X”模式,引进风险投资管理机构,设立了洪城资本创业投资、临空创新股权投资、联昌基金三个产业投资基金,“财园信贷通”成效明显。同时,大力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积极推行预算管理改革,进一步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在全市范围内实施市直机关事业单位公费医疗改革。

深化农业和农村体制改革方面,南昌市在全省率先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试点工作,基本建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服务范围基本实现全覆盖。同时,推动城乡一体化土地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工作;创新发展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出台了《南昌市关于开展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推进了惠农信贷通改革以及现代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等方面的改革。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面,南昌市加强了农村水环境治理,启动了农村水环境治理工作;着手完善矿产资源开采监管制度,滚动修编南昌市矿业权设置方案;完善低碳产业项目库建设,启动碳排放量、能源效能评价、项目能效评估等。

 
关键词: 融资 模式 推进 探索 南昌
0
 
[ 新闻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相关文章

  • 精彩推荐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领导机构  |  专家机构  |  管理团队  |  机构分布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050212号-1